書名: 國家智囊:蘭德公司如何影響世界作者名: 真溱本章字數: 3243字更新時間: 2019-09-21 00:53:01
風起云涌的美蘇冷戰,蘭德計劃的大舞臺
歷史學家拉費伯爾(Walter LaFeber)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后的蜜月期從來就沒有出現過。[50]8二戰期間,美國、英國、蘇聯及后來加入的中國,形成了丘吉爾所謂的“偉大同盟”(Grand Alliance)。羅斯??偨y提出過一個“四警察”概念,如果這四個國家戰后團結一致,就能夠在新的國際組織完全運轉起來之前,維持世界和平??上?,“偉大同盟”不過是戰時的權宜之計,從來就沒有建立起十分緊密的合作關系,戰爭尚未結束就走向分崩離析。[17]2-3 [51]23, 37, 65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發表公開演講,認為世界大戰是“現代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上世界各種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發展的必然結果”?!百Y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包藏著總危機和軍事沖突的因素,因此,現代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并不是平穩地和平衡地前進,而是要通過危機和戰禍”。[52]441-442
他說,蘇聯最終獲得勝利有賴于戰前擁有的物質條件,而這要歸功于國家工業化政策和農業集體化政策。戰后計劃的基本任務是要使蘇聯“遭受災難的區域恢復起來,使工農業恢復到戰前水平,然后比較多地超過這個水平”,“將來要特別注意擴大日用品生產,用不斷降低所有商品價格的辦法來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52]449-454
斯大林可能并沒有預料到,他的這個講話被一些美國人說成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宣言”。有人甚至挑撥說: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沖突將在20世紀50年代演變成一場新的世界大戰。而某些美國重要媒體也不甘寂寞,在一旁煽風點火。[50]35 [53]58
美國對蘇聯有著深刻的抗拒,連政府首腦也不忌憚使用情緒化的言辭表達這種看法。幾十年前,西奧多·羅斯??偨y就夸張地說過,俄羅斯人大奸大偽。他們從來不知什么是真理。后來的伍德羅·威爾遜總統(Woodrow Wilson)則污蔑列寧領導的蘇聯政府“是以否定所有美德和良知為基礎的”,并且拒絕與蘇聯建立外交關系。富蘭克林·羅斯福當政之后,雖然頂著壓力承認了蘇聯,卻在外交活動中“小動作”頻頻。美蘇聯手對抗納粹德國,但始終同床異夢,無法建立相互信任。[50]2-5
對于斯大林的這篇演講,美國政府并不完全相信媒體的炒作。他們想到了一個人,想聽聽他的看法。這就是外號“里加仔”的凱南(George Kennan),他是美國當時為數不多的蘇聯問題專家,早年畢業于圣約翰軍事學校和普林斯頓大學,正任職于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從1927年起,凱南先后在瑞士日內瓦、德國漢堡和柏林、愛沙尼亞的塔林及拉脫維亞的里加等地的領事館工作,還曾在柏林大學專修了兩年俄國語言文學和歷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33—1937年他是美國駐蘇聯大使館的三等秘書和二等秘書。[55]
1946年2月22日,美國國務院收到凱南發來的一封8000字的電報,史稱“長電報”。凱南首先提出,蘇聯對外政策的前提是它的國際政治觀,蘇聯領導人相信蘇聯社會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這種世界觀源于俄羅斯傳統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使得蘇聯的對外政策具有擴張性,其對外擴張的根本目的是要削弱西方主要國家的實力和影響,增加蘇聯的力量和勢力范圍。[55] [56]698-709
鑒于此,凱南認為美蘇之間不可能達成永久的妥協,他建議美國政府采取一種“實力對抗”政策。一方面是由于西歐各國羸弱不堪,美國必須為其提供安全保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蘇聯“對理智的邏輯無動于衷,但對實力的邏輯卻極為敏感”。他鼓吹美國應該憑借充分的實力優勢和堅定的決心,來解決美蘇對抗問題。[55] [56]707-709
這封“長電報”并非一份倉促完成的答卷,它是凱南一直以來堅持的觀點。后來他在此基礎上撰寫了《蘇聯行為的根源》一文,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更為細致的闡述,并且化名為“×”把文章發表在《外交》雜志上。凱南進一步明確提出,“美國對蘇聯政策的主要特征,必須是對其擴張傾向加以長期的、耐心而堅定的、警惕的遏制”,他也由此獲得“遏制政策之父”的稱號。[55] [57]
緊接著,以私人身份訪問美國的丘吉爾,在杜魯門總統的故鄉密蘇里州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演講,用其特有的戲劇性語言宣布: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里亞海的迪里雅思特,一道鐵幕已經籠罩了整個大陸。[58]563 [59]
世人眼中的冷戰從此降臨。
1946年4月的一個晚上,新任美國駐蘇聯大使沃爾特·史密斯(Walter B. Smith)將軍,按照外交慣例前往克里姆林宮拜見斯大林。史密斯曾長期擔任艾森豪威爾的參謀長,面對蘇聯領導人,他的問題十分尖銳:“蘇聯想要什么,俄羅斯到底打算走多遠?”斯大林抽著雪茄,凝視遠方。他矢口否認蘇聯對其他國家有野心,并且譴責丘吉爾提出的“鐵幕”已經降臨歐洲大陸的警告。他告訴史密斯,蘇聯對敵人很了解。[60]42-43
史密斯:“難道你真的認為美國和英國可能結盟來遏制蘇聯?”
斯大林:“沒錯?!?/p>
史密斯:“俄羅斯打算走多遠?”
斯大林:“我們沒打算走多遠。”[60]43
蘇聯和美國要對抗多久,走多遠,沒有人知道。多年以后,凱南回憶說,“我們因為戰時的經驗而習慣前方有個大敵。這個大敵必定位于中心,而且必定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60]42如果說凱南這番話代表的是美國國務院的觀點,那么在美軍眼里,早已把蘇聯視作未來的對手了。其實這也是美國政治家和軍人的習慣性思維方式,必須有假想敵存在。
1943年4月,陸軍航空兵分管規劃的奧維爾·安德森準將(Orvil A. Anderson)就激進地預言說,一旦納粹德國崩潰,“俄國人會不斷地挑釁,占領并控制整個德國,以及現在被軸心國統治的中東歐”。[24]66到1945年年底,參聯會下屬的聯合作戰規劃委員會(JWPC),啟動了代號為“平徹”(PINCHER)的一系列研究工作,旨在探討對蘇聯發動戰爭的問題。[51]77
就在蘭德計劃合同簽訂的那一天,1946年3月2日,聯合作戰規劃委員會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成果,設想未來戰爭將在地中海東部或近東地區爆發,并將迅速蔓延到歐洲各地。美國及其盟國在陸地上與蘇聯比拼的企圖將是徒勞的,所以他們垂青于更能發揮其“自身現代科學作戰方法優勢”、更符合其軍事能力的應對策略。即使這樣的策略不能打敗蘇聯,也至少可以為美國調動軍隊、阻止蘇軍進攻、組織反擊贏得時間。這是一個相當寬泛的作戰概念,幾經完善之后,成為美軍后來若干年戰略規劃的基本作戰概念。[51]77-78
事后來看,對于聯合作戰規劃委員會的這些“研究成果”也不必太當回事,因為有關他們的對手——蘇聯,真實的情報極度稀缺。1945年9月,杜魯門解散了戰爭期間美國最大的情報機構——戰略勤務局(OSS),三個月后又在一片匆忙當中設立了中央情報總監(DCI),建立中央情報組(CIG)。[60]35-36,41
無論是中央情報總監,還是中央情報組,都是美國政府各部門情報業務討價還價的妥協產物,在設計上存在著先天不足。中央情報組由各相關單位臨時抽調人員組成,中央情報總監也并不掌握中央情報組的人事權。原定給第一任總監分派165人,實際到任的不足一半,只有71人。由于中央情報組未經國會批準,缺少獨立的正常經費渠道,只能四處化緣度日。[60]43 [61]428,439-440 [62]
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之下,匯總到中央情報總監手里的所謂“情報”有很多是這樣的:
快報:蘇聯某軍官酒后高談闊論,俄羅斯將不經警告發動攻擊
快報:駐巴爾干的蘇軍指揮官自夸,不日將攻陷伊斯坦布爾
快報:斯大林準備入侵土耳其,包圍黑海,拿下地中海和中東[60]44
中央情報組里沒有人能判定這些“情報”的真偽,只能往上呈報,送到白宮、國務院和五角大樓。[60]44其中一些被認為是“重要的情報動向”,又通過蘭德計劃這樣一種渠道,由美國軍方傳遞給工業界。1946年夏天和秋天,美國陸軍航空兵參謀部組織了兩次溝通會,他們在會上向道格拉斯公司的有關人員通報了兩項內容:一是軍方當前的戰略概念,二是情報機構對世界形勢所做的評估和分析。[5]92
在鮑爾斯設計蘭德計劃合同文本的時候,提出要“廣泛研究洲際戰爭問題”,但并未明確對手是誰。通過軍方獲得種種情報之后,蘭德計劃部很快就開始著手研究對蘇聯進行遠程空襲的有關問題。[5]164雷蒙德起草了一份提綱,上面列出了需要研究的若干領域,最終要通過一項“系統研究”把這些領域串聯成為一個整體。[5]163
至于更換負責人的問題,先后還有過若干次動議,甚至考慮過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里奇、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瑞登諾爾(Louis N. Ridenour)這樣的人物,但都沒有成功,蘭德計劃部仍然由科爾博姆“臨時”負責。他招募到了第五位全職員工,也是加入蘭德計劃的首位數學家,名叫約翰·威廉姆斯(John D. Williams)。[5]123 [10]21 [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