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集聚視角下的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
- 和燕杰
- 4802字
- 2019-10-14 12:29:12
二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和組織形式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
在經濟學中,一體化最初是指基于協定以托拉斯、康采恩、卡特爾等形式表現的企業聯合體,可分為競爭者之間合并的水平一體化和供需雙方聯合的垂直一體化,但最早從“區域”意義層面即“將各個獨立的經濟區結合成為一個更大的經濟區域”上使用“Integration”(即為“一體化”,原意為“更新”)一詞的著作是:瑞典經濟學家埃利·F.赫克歇爾(Heckscher Eli F)于 1931 年出版的《重商主義》(Mercantilism)一書。
至今,學術界依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標準定義。歸納起來,有關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
以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Jan Tinberben)為代表的作用論。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的一體化經濟學家丁伯根——第一次給出了經濟一體化的定義,他認為經濟一體化是指通過相互協作與統一,在消除了有關阻礙經濟有效運行的人為因素后,創造出最適宜的國際經濟組織。他從政府促進經濟一體化的角度,進一步將經濟一體化劃分為以消除各種規章制度即打破國與國之間客觀存在的阻礙資本、人員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為主要特征的“消極一體化”,和以建立新的規章制度糾正自由市場錯誤信號并強化自由市場正確信號,進而加強自由市場一體化力量為主要特征的“積極一體化”兩種類型。[23]
以美國經濟學家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為代表的過程論、狀態論。巴拉薩在其1961年的著作《經濟一體化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中對經濟一體化做了進一步深入的解釋,認為經濟一體化既是一種狀態(a state of affairs),又是一個過程(a process),是指生產要素和商品的流動不受政府的經濟限制。從狀態的角度來講,它表現為國與國之間各種形式的差別待遇的消失,而從過程的角度來講,它表現為各國經濟單位之間各種形式差別待遇的消失。[24]巴拉薩對經濟一體化的闡釋,得到了西方學者的廣泛贊同,并被廣泛引用,意義深遠。
以保羅·斯特里坦(Paul Streeten)為代表的目的論。1961年,斯特里坦指出經濟一體化不應該被定義為手段即自由貿易、統一市場、可兌換性、自由化等,而應當定義為目的即平等、自由、繁榮。[25]
以彼得·羅布森(Peter Robson)為代表的手段論。1980年,羅布森在其著作《國際一體化經濟學》中指出國際經濟一體化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其特征主要體現在成員國在某種條件下消除了彼此之間的歧視、對非成員國保持歧視、成員國之間在企圖擁有持久的共同特性和限制經濟政策工具的單邊使用上有著一致的結論等三個方面。[26]
另外,伴隨著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風起云涌和不斷推進,以及我國學者對上述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針對一個國家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研究也日漸豐富,相關學者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定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在其主編的《經濟大辭典》一書中將區域經濟一體化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社會再生產的某些領域內實行不同程度的經濟聯合和共同的經濟調節,向結成一體的方向發展。一般根據國家間的協定建立,有共同的機構。”[27]
孟慶民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手段與目的、狀態與過程的統一,它是指異質空間經濟主體之間為了獲得生產、貿易、消費等利益,產生的從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到經濟政策統一的逐步演化。[28]
譚小平和徐杏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地域上較為接近或地理特征相似的地區之間,為實現共同發展而在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實行共同調控與經濟聯合,逐步形成一個不受地域限制的產品、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區域的動態過程,其目的是消除行政藩籬等產生的各種障礙,并依靠市場來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合理分工,不斷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它包括市場、投資、產業經濟、基礎設施,以及最終實現的完全的經濟一體化。[29]
陳建軍認為,經濟一體化主要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或者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概念,是一個過程和狀態,其本質特征是分工,是一種實現經濟社會目標的手段,包括制度性一體化和非制度性一體化。[30]
周新宏和沈霽蕾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基于自然地域之間的商品流向、經濟內在聯系、社會發展需要以及民族文化傳統而形成的經濟聯合體。[31]
羅蓉和羅雪中認為,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應當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它是一種動態演變的過程,區域經濟系統各元素在這個動態演進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可以產生比分割條件下的經濟體更高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它是一種相對穩定的靜態表現,在這一狀態條件下,區域經濟系統的各單元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聯系緊密,具備了比分割條件下的經濟體更為優越的特性。[32]
吳福象、曹璐和段巍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幾個分割的空間組織逐步形成統一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倫理體系的過程。空間組織可以是國家,同時它也可以是國家內部的區域。[33]
總之,學術界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的定義,但有一點卻是共識: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多個國家(地區)通過經濟的合作,來實現經濟的共同發展。本書研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是指一國內部兩個或多個地區之間通過經濟合作、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來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促進的經濟不斷融合,實現經濟的共同發展。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目標,又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態勢,[34]它總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其載體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同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形式反映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區域之間經濟干預和聯合的深度與廣度以及整合的程度。本研究依據李普西在1961年的文獻《國際一體化:經濟聯盟》中提出的經典分類,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主要有特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經濟一體化六種形式。
(1)優惠貿易安排。優惠貿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PTA),又稱特惠關稅區,是指簽署了貿易條約或者協定的成員國之間對來自成員國的全部或部分商品實行關稅優惠,而對來自非成員國的商品,各成員國依據自己的關稅政策實行進口限制的一種安排,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所有組織形式中最為松散、最為低級的一種組織形式。由于在這一形式下,各成員國對來自非成員國商品的關稅等政策待遇存在差異,故許多學者并不同意將優惠貿易安排列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形式的清單之中。但本研究認為,優惠貿易安排一旦形成,將對成員國之間制定商品貿易政策產生一定程度的約束,任何成員國都不能獨立地增加商品進口的限制措施,從而導致了商品貿易自由度的提高,因而優惠貿易安排顯然也是一種經濟政策和措施的統一。
歷史上,歐洲鋼煤共同體和非洲木材組織是較為典型的優惠貿易安排。歐洲鋼煤共同體于1951年4月通過《巴黎條約》成立,并于1952年7月23日生效。根據條約規定,成員國之間無須繳納關稅而可以直接獲得煤、鋼等生產資料。非洲木材組織于1976年5月成立,這一組織的宗旨和主要任務:一是協調成員國木材生產、出口和銷售方面的政策,強化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二是促進成員國之間有關林業問題的信息交流;三是制定并實行森林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保護并重的長遠戰略,為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做貢獻。
(2)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FTA)是指成員國之間通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而相互徹底取消商品貿易中的關稅及數量的限制,并最終實現商品在成員國之間的自由流動,但各成員依然保持對來自非成員國進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最為典型的自由貿易區就是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成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這一組織的宗旨主要有:一是構建解決貿易爭端和執行協定的有效機制,促進三邊及多邊合作;二是保護知識產權;三是取消貿易壁壘;四是創造公平的條件,增加投資機會。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以及不斷發展對北美三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3)關稅同盟。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CU)是指成員國之間完全取消商品貿易中的關稅及數量限制,完全實現商品在同盟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的自由流動。更為重要的是,成員國對于來自同盟以外國家的進口商品建立并實施統一的關稅制度,形成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關稅同盟撤除了成員國原有的關境,形成了統一的對外關境,這不但排除了對非成員國商品的競爭,還實現了成員國之間商品的自由流動,因而關稅同盟開始產生超國家的性質,是實現完全經濟一體化的基礎。
東非共同體是較為典型的關稅同盟。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三國基于共同的斯瓦希里文化背景于1967年組成了統一的經濟互助合作體即東非共同體,經歷解體、恢復及新成員加入之后,于2005年正式成立了東非關稅同盟。該組織從加強海關管理、推動貿易便利化、加強稅收管理、促進邊境組織的合作與協調、放寬市場準入等方面推動和加強關稅同盟的建設,其目標是推動共同市場發展,進而建立貨幣同盟,并最終實現政治聯盟。[35]
(4)共同市場。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CM)是指成員國之間廢除了在商品貿易方面的關稅和數量限制,實現了商品在共同市場內部的自由流動,并建立了統一的對外關稅制度。它具備了關稅同盟的一切特征,更重要的是還實現了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共同市場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的自由流動。
從歷史上看,較為典型的共同市場是歐洲共同體和安第斯共同體。1992年,歐洲共同體建成了統一的大市場,其主要內容是在成員國之間實現了商品、資本、勞務、人員的自由流動。安第斯共同體于1969年成立,成員國為哥倫比亞、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及厄瓜多爾,后智利退出,委內瑞拉加入。就影響力而言,歐洲共同體要大于安第斯共同體,很大的原因是歐洲的經濟發展水平要高于拉美國家,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要大得多。
(5)經濟聯盟。經濟聯盟(Economic Union,EU)是指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了商品的自由流動,還實現了資本、人員、勞務等其他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并且還建立了統一的對外關稅政策和通商政策,同時還要求成員國實行更統一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
理論上,對于在多大經濟政策范圍內實現統一才是經濟聯盟,其界限還沒有被明確界定。但是,一個重要的共識是成員國之間要有統一的中央銀行、共同的外匯儲備以及單一的貨幣及統一的貨幣政策。放眼當今世界,也只有歐洲聯盟達到了這一階段。
(6)完全經濟一體化。完全經濟一體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CEI)是指各成員國在經濟聯盟的基礎上,實行完全統一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使各成員國在經濟上形成單一的經濟實體,同時在政治上不斷推進聯合,建成政治經濟統一體,這一政治經濟統一體的超國家機構有著全部的經濟政策制定權和管理權。因此完全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高級的組織形式。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尚不存在此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只有歐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努力。
為了方便比較,表2-1中詳細列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六種組織形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區別。
表2-1 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組織形式的比較
續表
上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六種組織形式按照從優惠貿易安排到完全經濟一體化的順序排列,是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排列的,其原因在于上一級的一體化組織包含了下一級一體化組織的全部特點。但是,要特別指出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并不一定要遵循上述排列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路徑。從實踐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起點并非一定就是優惠貿易安排,而某一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也可能同時兼有兩種組織形式的某些特征。
本書研究的是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同屬一個國家內部部分地區的一體化,因此與上述的一體化組織形式所具備的特征自然會存在一些差異。基于這樣的理解,本研究認為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詳見表2-2):一是并不存在優惠關稅、共同對外關稅以及超國家經濟組織的特征。二是要重點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由于在滇西地區存在市場分割等原因,商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存在障礙,自由度不高。三是區域內各州市之間經濟政策的協調。經濟政策雖然在國家及省級層面上是統一的,但州市層面上的經濟政策,由于存在產業同構、吸引外資競爭激烈等原因,難免不協調,甚至競相出臺“以鄰為壑”政策的現象還時有發生。[36]
表2-2 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