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集聚視角下的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
- 和燕杰
- 2545字
- 2019-10-14 12:29:12
一 要素流動、產業集聚與空間集聚的概念與內涵
(一)要素流動
要素無論在社會科學領域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都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經濟學上,威廉·配第在其著作《賦稅論》中第一次對要素進行了闡述,認為財富價值的形成是土地和勞動共同作用的結果。[1]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也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提出了相似的結論,認為價值是自然界中提供的各種要素、資本以及人類的勞動聯合作用的結果。[2]這樣,生產要素包括了勞動、土地和資本。后來,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代表性著作《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又增加了一種生產要素即企業家才能,[3]進一步發展成為“生產的四要素”。在此之后,經濟學家索洛將“技術”納入生產函數中,使之成為新的一種生產要素。[4]隨著知識經濟等新經濟的興起和快速發展,信息也被納入了生產要素之列,逐漸形成了生產要素的“六要素論”。國內對生產要素的研究,較早的是馬洪和孫尚清從經濟意義的角度對生產要素進行的界定,認為要素是指為了創造新的物質資料所必須付出的各種無形或有形的投入。[5]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區域要素主要有構成區域單元的組成部分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要素和資源兩類,前者如經濟中心、經濟網絡及經濟腹地等,后者則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管理、信息和影響發展的區位及環境等。[6]
在現實世界里,在不同的時期內生產要素的分布在各個國家,甚至是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都不可能是均衡的。生產要素在時空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生產要素具備流動的特性。這種要素空間分布的不平衡使要素收益在不同的空間存在巨大的差異,進而導致生產要素基于追求要素報酬最大化的動機會發生空間上的移動。要素流動顯然是一個為了提升要素的利用效率,尋找最優配置方式的過程,而要素流動的結果就是會導致要素向回報率高的某一特定區域集聚。所以,要素流動和聚集不僅是現代經濟活動所特有的資源配置方式,同時還能體現生產要素在經濟活動空間中得到優化配置。[7]
(二)集聚
集聚是現代經濟學中最為激動人心的領域,是空間經濟研究的核心。[8]德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 Weber)在其經典著作《工業區位論》一書中第一次將集聚引入了經濟學領域,他認為區位因素應當分為區域和集聚兩種因素,并指出企業家追求的目的是盡可能地減少產品運到市場的費用,當集聚或者勞動力節約的費用抵消了較高的運輸費用時,企業家將尋找勞動力成本最低(或較低)、集聚經濟效益最大的區位。韋伯進一步指出,集聚可以分為初級和高級兩種階段:初級階段就是只通過企業自身擴張而產生集聚優勢的階段;高級階段就是各個企業通過相互聯系的組織而實現地方工業化的階段。[9]在韋伯研究的基礎上,美國區域經濟學家埃德加·M.胡佛(Edgar Malone Hoover)做了進一步的拓展,胡佛在其1937年發表的論文《區位理論與靴鞋和皮革工業》中分析了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區位結構問題,認為經濟集聚有經濟本地化、城市化經濟和內部規模報酬三種類型。[10]1940年,德國經濟學家奧古斯特·勒施(August Losch)在其著作《經濟的空間秩序》一書中對區位理論、經濟區論和貿易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將運輸網絡中的“中心地區”的服務區位、貿易流量問題納入了既有的分析框架之中,推導出在人口、資源分布既定的條件下規模經濟差異導致了集聚現象。[11]近20年來,新經濟地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在對集聚的理論解釋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般認為,集聚的初始條件是地理位置和歷史優勢,規模報酬遞增和正反饋效應導致了集聚的進一步自我強化,使優勢地區能夠保持領先。[12]
(三)產業集聚
集聚最初分析的對象主要是產業集聚(Weber,1909;Isard,1956)。馬歇爾(1920)有關貿易的理論中就有關于專業化的論述,認為產業集群就是指一組相同的產業部門在某個特定區域內的集中。[13]茨扎曼斯凱最早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概念,認為產業集群是指一簇在商品和服務上以及聯系上比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聯系更強而且空間上鄰近的產業,還通過對主要商品和服務的分析,定義了產業聯系、產業本地化復雜性,認為產業聯系是無法被準確描述及刻畫的。[14][15]1990年,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著作《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產業集群下了定義。[16]在之后的1998年,波特在其發表的論文《集群與新經濟競爭》中進一步闡述了產業集群的含義,認為產業集群是某一特定領域內密切聯系的、地理上集中的公司及機構的集合,包括能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經濟實體,還可以延伸到銷售渠道的客戶或從側面拓展至輔助性產品制造商,包括與技能技術或投入相關的公司,還包括提供專業培訓、信息、教育以及技術支持的政府及其他有關機構。[17]產業集聚是指產業在空間上集中分布的情形。一般情況下,在某個適宜的區域范圍內,同屬某一產業的若干企業,以及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還有與其相關的服務業高度集中,要素不斷向這一特定空間匯聚,從而形成了產業集聚。[18]
(四)空間集聚
從現有文獻看,分析人口、產業等在空間上集聚的文獻占了絕大多數,而直接給出空間集聚概念的文獻則很少。通過對現有理論的進一步梳理,以及對空間這一概念的理解我們發現,一般認為空間集聚是指產業、企業、資本、人口、制度、文化等各種有形或者無形的要素向某一特定區位或尺度的空間(如區域、城市、園區等)集中的情形。與產業集聚所強調的不同,空間集聚更加強調空間作為一種資源的客觀存在形式和價值,更為關注集聚所產生的復雜系統的承載空間(如區域、城市等)。空間有著哲學、數學、地理和虛擬與現實不同維度、不同層面的定義,所以相對于產業集聚,空間集聚的內涵更為豐富。[19]影響空間集聚的有運輸成本、規模經濟和馬歇爾外部性三個基本因素。[20]從新古典區位理論到新經濟地理學一直將運輸成本視為其理論研究的決定性變量,而運輸成本是通過改變經濟集聚的向心力和離心力,最終影響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的。盡管技術進步會降低運輸成本,但并沒能降低運輸成本這一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21]規模經濟可分為技術上的規模經濟和金融上的規模經濟兩類,但只要存在收益遞增,無論是內生還是外生,必然會激發廠商的集中(梁琦,2003)。馬歇爾(1890;1961)認為勞動力“蓄水池”效應、中間投入品和生產性服務的規模經濟、專業技術和知識的外溢效應這三個方面的外部性是集聚經濟的主要來源,[22]因此馬歇爾外部性是影響空間集聚的基本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