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權力與歐盟擴大研究(科研啟蒙版)
- 屈瀟影
- 4206字
- 2019-10-14 12:28:42
第一節 軟權力理論研究文獻評析
從本項目設計之初就力圖將理論研究與現實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在本書中,筆者將歐盟的擴大解釋為是其依賴軟權力的影響而實現了和平擴大。那么,關于歐盟軟權力研究的文獻,就必然涉及對軟權力理論的應用和對歐盟自身的分析兩個方面。但是經過搜集、整理相關文獻后,筆者發現,目前學術界軟權力研究基本集中在理論研究領域,而關于歐盟問題的分析基本集中在現實問題研究領域,而缺少將這兩大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的文獻資料。為了更透徹地從理論上解釋歐盟在歷次擴大中的吸引與吸納行為,筆者既重視對歐盟擴大的史實研究,也重視約瑟夫·奈教授軟權力理論的應用價值和具體操作。因此筆者以如何深化歐盟軟權力研究為本章的問題線索,對相關文獻展開回顧與評論,首先從梳理軟權力理論研究的現狀開始。
1 軟權力研究的國內概況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哈佛大學的約瑟夫·奈教授提出并持續論述軟權力(soft power)理論[1]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探討的興趣。2008年前后出現的不少文獻對約瑟夫·奈教授的理論傳入中國之后至2008年的軟權力研究進行了詳細的并帶有強烈反思色彩的總結和評述[2],因此筆者對相關文獻梳理的重點放在2008年以來的分析上。
眾所周知,現代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歷來以西方學者的研究為主導。盡管軟權力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先提出的,并以持續論述的方式向外界推廣,然而該學說在很長時期之內,被看作國際關系研究的邊緣理論。從美國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的核心期刊可以看出,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理論并未得到西方學者的廣泛討論和認同。[3]除了約瑟夫·奈教授本人外,其他西方知名學者還很少專門撰文從理論上對軟權力進行深入探討。[4]試舉一例,可以說明這種情況。被譽為“著名學者”“曾任賴爾森大學教授”的馬修·弗雷澤先生,據說是軟權力學說的熱情追隨者,這位加拿大《國民郵報》的總編輯,對美國電影、流行音樂、電視和快餐統治全球的信念之堅決,或許還高于約瑟夫·奈教授本人,但是從他的“軟實力”系列論述[5]中,筆者并沒有發現一個西方“著名學者”對于軟權力理論學術探索的應有興趣和深度。
因此不少研究者認為,軟權力研究與討論風靡全球的現象[6],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可以說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實際上并未引起西方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與應用[7]。故不難理解的是,盡管奈的軟權力概念提出已有近30年之久,但是面對各種批評和爭議,無論是奈本人還是其他西方學者并沒有做出多少精彩和有效的回應。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講,主要是因為目前的軟權力理論還處于發展階段,遠未達到成熟與完備的程度。換言之,筆者認為,軟權力理論沒有在西方學術界得到廣泛關注與應用的原因,與該理論本身具有的明顯缺陷有很大的關系。但是筆者不認可,軟權力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僅僅是學術界推崇與媒體炒作的結果[8]。因為筆者注意到,2008年以后國內軟權力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都取得了明顯進步。這是國內學術界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待理論研究而取得的成果,已經明顯超越了約瑟夫·奈教授將軟權力研究主要局限于政策導向的范疇。
如果以研究方法的明顯改進為標準,國內的軟權力研究以2008年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1993[9]~2007年為第一階段;2008年至今為第二階段。根據相關文獻,可以將第一階段的研究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soft power”的漢譯問題[10];國別軟權力研究是主流;文化途徑與政治手段的關系曾經成為爭論的熱點[11];在研究方法上普遍缺乏系統的理論分析框架,研究的結論大多建立在直覺推理或簡單的描述分析之上,少量定量研究成果的科學性也有待提高[12]。
與國外軟權力研究相對零散的狀態相比,2008年以后國內軟權力研究的熱情未減,研究對象更加多樣化。除了常見的以國家為研究對象外,還有以超國家行為體——歐盟為研究對象的著述[13],跨越國際問題研究范疇以國內區域、城市、企業和行業為研究對象的新著作繼續涌現[14]。正是在這樣熱烈的探討氛圍中,在國際關系研究領域,2008年以后國內軟權力研究在理論與方法兩個方面開始取得明顯進步,其標志是較為系統的理論分析框架的創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證研究成果的出現。
有資料證明,國內學者對于軟權力理論系統性與規范性進步的期盼,確實比國外同行更為強烈。曾有學者感嘆,“時至2008年年終,還很少有國內學者將‘軟實力’作為一個專門的主題來進行理論探索,更多的人只是對這一概念偶發言論,不成體系”[15]。其實從2008年開始,國內學者將軟權力理論體系化努力的成果正在形成,一系列反映中國學者系統研究軟權力理論的專著開始出版。主要的代表性著作包括《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軟實力》、《軟權力的系統分析》及《軟實力:中國視角》等。這批論著從不同角度對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理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有的還提出了與約瑟夫·奈教授觀點相左但是能夠自圓其說的新見解。
其中,《軟實力:中國視角》一書,對約瑟夫·奈教授沒有完全論述清楚的“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既看到了“硬實力”可以為“軟實力”的發展創造條件并提升“軟實力”,“軟實力”資源是“硬實力”發展的前提等,也論述了軟硬“實力”之間存在的獨立性和矛盾性。[16]《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軟實力》一書把軍事、經濟等物質性資源納入了“軟實力”資源的分析框架,從而對約瑟夫·奈教授前期著述中的“軟實力”資源進行了擴展,并對“軟實力”發揮作用的層次、方式、過程和制約因素等進行了充分論述。[17]《軟權力的系統分析》一書,主要的創新在于把約瑟夫·奈教授籠統和含糊的軟權力理論闡述進一步提煉、概括為制度性權力、認同性權力和同化性權力三個維度[18],作者對這三種不同含義、特征與作用的軟權力理論做出的區分,可以反映國內軟權力理論研究向系統化和規范化發展的趨勢。
這幾部專著雖然不可能就軟權力理論涉及的所有觀點都達成一致,但是初步實現了兩個跨越,即從孤立、抽象地談論軟權力資源向軟權力資源在何等條件下轉變為軟權力行為的跨越,從對軟權力的零散議論開始向建立更有解釋力的分析框架的跨越。而從研究方法上明顯減少感性爭論,將軟權力研究推進到比較嚴謹的實證研究水平的有兩個明顯成果:《中美軟實力比較》[19]一文在定量分析方法上更加規范;《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一書代表了軟權力在定性分析方法上的較大進步。
2 完善軟權力理論的學術價值
軟權力理論向規范化和系統化發展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從而有助于提高戰略決策的科學性。既然國內軟權力研究的熱情不減,在近幾年又取得了一定的學術進步,這種經過修正與發展的軟權力理論,其學術價值如何體現,筆者試舉例說明。
有了理論上的突破或方法上的改進,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強調硬權力作用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理論,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遭受重大挫折這一政治事件,既沒有事前做出預測,也沒有在事后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創立了軟權力理論就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并得到反映現實新變化的答案。但是軟權力理論解釋現實的能力也與該理論完善的程度有很大關系。即使采用軟權力理論分析同一問題,由于約瑟夫·奈教授軟權力理論的明顯缺陷與不足,如果不加以辨析就直接引用,不同學者就可能做出有差別的解釋,這種細微的歧見只有用比較系統化和規范化的軟權力理論才能加以化解。
例如,一種觀點認為,“從歷史上來看,東歐政治板塊的崩潰,并非美國‘硬實力’強大的原因,而是美國‘軟實力’起了主導作用”,美國利用好萊塢、麥當勞、可口可樂等載體,用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文化最終主導了對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走向。[20]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究其原因,蘇聯主要并不是敗在硬實力上,即軍事、科技、經濟等方面的競爭上,而主要是敗在了軟實力的競爭上,是國內的民族、制度、政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問題導致了蘇聯的解體”[21]。
這兩種解釋使用的都是軟權力理論,共同點都是說蘇聯失敗在軟權力的競爭上,細微的分歧僅在于軟權力發揮作用的具體渠道上。兩位學者都采用了軟權力理論,但是依據約瑟夫·奈教授對于軟權力闡述曾經出現的自相矛盾的觀點,此處的分歧一時竟難分高下。因為約瑟夫·奈教授一方面批評外界將好萊塢、可口可樂等大眾文化等同于他的軟權力概念是對其理論的曲解和誤用[22],另一方面又把包括影帶、音樂、衛星電視等在內的美國大眾文化在其他國家傳播的例子當作美國軟權力發揮吸引作用的證據來使用[23]。
而根據國內學者對軟權力理論研究做出的新發展,這個爭議倒是不難解決。根據龔鐵鷹博士的研究,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理論主要是指一種“同化性”的權力[24],孟亮以吸引力大小與穩定程度為依據,將同化性權力的吸引范疇界定在中間層次。根據這種新發展的軟權力層次分析理論,可知以器物技財類為代表的軟權力資源一般只能產生邊緣層的吸引效果,如果作為中間層軟權力資源代表的制度規范等沒有發揮吸引作用,邊緣層權力的吸引在通常情況下,不可能直接達到觀念精神等核心層軟權力的吸引效果。[25]好萊塢、麥當勞、可口可樂等顯然屬于器物技財類軟權力資源,而且驗證這類資源吸引效果的證據也不難找到。例如,美國大片、可口可樂、麥當勞等在中國的存在數量不見得比在蘇東國家少,但是沒有主導中國的政治和文化走向。
俄羅斯轉型經濟研究所所長,曾擔任過俄羅斯聯邦政府代總理、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國家杜馬議員等職務的蓋達爾先生,通過解讀1985~1991年關于蘇聯國內情況的檔案,駁斥了在俄羅斯占據主流地位的說法——強大的蘇聯是被異族敵人所葬送,他認為蘇聯的政治與經濟制度在本質上就是不穩定的,蘇聯的解體是國內各種問題與矛盾逐漸積累的必然結果,關于這一點他“比許多人了解得更為清楚”。是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文化主導了蘇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走向嗎?他認為盡管在俄羅斯關于美國中央情報局惡魔般無所不能的觀念廣為流傳,俄羅斯素來也有將自身的問題歸結為外國陰謀詭計的傳統,但是華盛頓對中央情報局主流的看法卻是:中央情報局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蘇聯以及其后的俄羅斯事態發展各方面都顯示出了十足的淺薄無知。美國中央情報局由于未能發現蘇聯即將發生危機和崩潰的征兆,而被批評它的人看作最大的工作失誤。[26]
根據這些發展了的軟權力理論和相關實證材料對這些理論的支持,筆者傾向于認為關于蘇東陣營失敗原因的后一種解釋更有說服力。
以上分析說明,經過修正與發展的軟權力理論,解釋現實的能力在不斷增強。這也啟示著后續研究:軟權力理論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