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齡社會研究報告(2019):大轉折:從年輕社會到老齡社會
- 梁春曉 易鵬
- 4605字
- 2019-10-21 17:34:20
R.5 中國的老齡社會大格局
黨俊武[1]
摘要:當前認識老齡社會存在以下三個誤區。一是認為老齡社會就是老齡人口數量上升。很多政府文件和企業決策的基本出發點就是應對老齡人口上升。然而事實上,如果少兒在老齡人口增多的同時也增多就沒有老齡問題了,也就沒有老齡社會了。所以把老齡社會當成是老齡人口數量越來越多的社會是不科學的,我們不做出改變將付出歷史性的代價。二是把老齡社會當作養老的問題。很多人認為老齡社會既然是老年人問題,把老人服務好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是以前的一些普遍認識。包括政府出臺的一些文件很多都與如何養老相關。在如何養老的問題上,近兩年爆發出的核心問題是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于是又產生了更狹隘的養老服務問題。結果是把老齡社會簡化成養老服務,簡化成政府和企業建設養老院的問題。三是把老齡社會當成健康衛生問題。這是在建設養老院過程中的問題之一——養老床位緊張。有些人覺得老齡社會需要解決的是養老床位的問題、健康衛生服務體系怎么解決照料護理老年人的問題。
關鍵詞:老齡社會 人口老齡化 長壽紅利
一 什么是老齡社會
人口老齡化,也就是老年人增多小孩減少,處于中間的成年人口也在慢慢減少。為什么會這樣?背后的原因是社會形態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口老齡化只不過是社會形態改變的一個標志而已。那么,老齡社會到底是什么?我想用一個關鍵詞來刻畫的話,那就是革新。
(一)人口領域的革新
從有人類歷史以來到19世紀中葉,60歲以上老人的比例在4%以下。未來,這一比例將達到1/3。并且,這種趨勢基本不可逆轉。這是一場人口革命。道理很簡單,大家都想長壽,又不愿意生小孩,結果必然是老齡化。但一旦老年人口的比例超過40%,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發展就會受影響。日本該比例現在已經超過30%,就是這個問題,不是存亡問題而是興衰問題。因此,對老齡社會要做中長期研究。現在我們對人口發展的研究還只是到2050年,下一步要研究2100年乃至更長時間內中國人口會什么樣。以前我們做人口預測也就做70年,而現在是百歲人生,所以今后做人口預測就應該用100年的標準來考量。
(二)經濟領域的革新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的指導。但現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都是建立在勞動力充足的假定上的。老齡社會的到來,讓這個假定發生了改變。可以說,現在的經濟學理論已經崩潰了,敲響了喪鐘,但現在沒有人提出新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正處在革命的關頭。同時,關于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大部分都認為是負面的。但老齡社會對經濟發展也有正面的影響。我們做過一個預測,老齡社會的到來會給中國帶來100萬億元的老齡產業潛力。按照中國的態勢,老齡產業的產值可能要占到GDP的30%以上。如老齡金融,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目前只有少數銀行和保險機構參與,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還沒有加入進來。
(三)社會領域的革新
社會主體結構三分天下,這是革命性的。歐洲的動蕩不安,與老齡問題大有關系,而且是根子上的。提高年輕人的支出,保障老年人的收入,年輕人不干;減少老年人的退休金,老年人不干。兩大群體的對立,結果就是社會不安。在老齡社會下,如何切分社會資源,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第二個難題是社會失去發展活力的問題。美國、歐洲、日本都出現了這個問題。第三個難題是整個社會的公共服務設施都不適宜老齡社會。老年人三分天下將考驗我們的社會治理能力。
(四)文化領域的革新
人類已經創造出的所有文化都是基于年輕社會的。當老齡社會、超老齡社會來了該怎么辦,文化上完全是一個空白。
(五)對城鄉和區域的革新
老齡社會的到來,意味著一個再城市化的問題。老人服務體系面臨再城市化;老年人是留在農村還是出來,也面臨著再城市化。還有區域聚焦問題,都到海南去,這樣能行嗎?異地養老現在才剛剛開始,商業模式還不清晰。如果真的找到商業模式并發展起來,將來我們區域的老齡經濟資源如何配置?異地養老保險結算背后的經濟社會問題怎么辦?這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六)國際戰略格局的革新
發達國家針對老齡問題已經在積極想辦法,其中就包括通過新興市場來分散其老齡化壓力。這中間的金融安全涉及新貿易戰略問題、養老資源的全球化競爭戰略問題、全球視野下的產業結構格局重塑問題。現在各國都在重構本國的產業結構,我們怎么辦?這些都是重大的國際戰略問題。需要提醒的是,這些年,關于全球邁入老齡社會格局下的國際戰略問題實際上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關注,這更是未來人類社會最具革命性的重大議題。
邁入老齡社會,機遇與挑戰、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這些二元思維方式已然過時。因為,不管我們持什么態度,老齡社會的到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因此,我們要擺脫二元思維,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把握老齡社會。而這也正是我們今天論壇成立的定位和起點。
二 從大格局看待老齡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告別短壽舊時代和年輕社會、迎來長壽新時代和老齡社會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思想,并集中體現為黨的十九大做出的積極應對的長遠戰略部署,這既表明了世界上老齡化壓力第一大國積極應對挑戰贏得偉大勝利的堅強決心,也是對全體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美好晚年生活的莊嚴承諾,更是人類應對長壽新時代和老齡社會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道路。
(一)釋放長壽紅利需要深化改革
聚焦老齡社會的新起點、新視野和新方位,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可多得。轉變觀念,抓住機遇,積極作為,開發長壽時代的巨大紅利,不僅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必然戰略選擇,也是長壽新時代中國的“大衛生”“大健康”問題。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衛生、健康問題,更不是短壽時代和年輕社會意義上的衛生、健康問題,而是長壽時代和老齡社會意義上的衛生健康問題,需要徹底進行觀念變革,樹立全新的“大衛生觀”“大健康觀”觀念。構建老齡工作大格局和老齡社會條件下實現全體人民健康長壽、富足養老的美好生活是中國夢的題中之義。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自1999年建立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思想和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統籌協調、各成員單位齊抓共管,社會各界積極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全民自覺意識顯著提升,相關頂層設計顯露雛形,相應重大制度安排積極推進,老齡工作、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取得重大成就。
但是,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特征顯著,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物質基礎相對薄弱,制度安排體系還不完善,精神準備還不充分,特別是動員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大部門共同應對的體制機制尚未真正形成,迫切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老齡工作方針,深化老齡工作體制機制改革。
當前,老齡工作體制機制改革面臨新的機遇和重大轉折,關系著應對人口老齡化全面戰役的成敗。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思想,老齡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而不是簡單的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或者老年人的健康醫療問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既要有人口領域的戰略安排,更要有經濟領域的戰略布局;既要有社會治理領域的戰略儲備,更要有社會發展領域全民全生命周期的制度安排;既要有文化領域的事業產業支撐,更要有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價值引領;既要有立足全球視野的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更要有落地生根的區域性的戰略部署;既要有政府主導和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機制的健全完善,更要有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主動行動。這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思想的必然邏輯,也是落實中央關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完善老齡工作體制機制的基點。
(二)形成推動老齡工作發展大格局
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基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全民性、全域性、全局性需要,強化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職責,并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承擔擬定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措施等具體職能。總結1999年以來近20年老齡工作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新的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需要把握好“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的老齡工作的未來方向。
全面領會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思想的精神實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提出了一系列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的科學論斷,也提出了一系列加強老齡工作、發展老齡事業和產業的戰略思想論斷。全黨全社會必須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謀劃,從當前做起,從人人做起,全面付諸實施。
著力構建老齡工作的大格局。老齡工作涉及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需要完善中央貫通地方、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行政、老齡委協調督察、部門密切配合、群團組織積極參與、上下左右協同聯動的老齡工作機制,形成有效動員政府、市場、社會三大部門共同推動老齡工作的大格局。要確保各級老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要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發揮有關社會組織作用,發展為老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
科學把握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的職能。新的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職能是綜合性的,應當包括:擬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長期戰略、規劃和政策,擬定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政策、標準、規范并組織實施,擬定老齡事業的法律法規草案、規章、標準、規范,擬定老齡產業發展規劃、政策、標準、規范并組織實施,負責監督管理老齡產業市場,指導、協調開展老齡社會國情宣傳教育、孝親敬老傳統美德宣傳教育以及積極老齡觀宣傳教育,協調推進養老、孝老、敬老社會環境建設和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組織指導老齡工作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對外宣傳、援外工作,督促、檢查中央和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決定事項在有關部門和各地的落實情況,負責成員單位的聯系、協調工作,日常工作由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承擔。地方參照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及其辦公室設置。
加強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自身建設。中國的老齡問題不僅僅是老年人的養老、健康和醫療問題,而且是關系未來發展全局和全體人民的重大戰略問題。新的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立意高遠,謀劃和做好全國的老齡工作,切實強化自身建設。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既是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成員單位,又是全國老齡工作的牽頭部門,既要做好本部門的老齡工作,更要牽頭做好全局的老齡工作,防止以部門的局部老齡工作替代全局性的老齡工作,在做好全國健康工作的同時,重點是協調推動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大部分特別是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共同做好全國的老齡工作。
老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用醫養結合等來表述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和作為老齡工作牽頭部門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職能和工作。這就需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和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結合當前和今后中長期的重大老齡問題,盡快明確任務清單。至于醫養結合,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事業層面主要指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建設,產業層面主要解決實現醫養結合的相應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的支撐問題。目前,關于醫養結合尚處于起步階段,基本上還沒有破題,需要抓緊研究,明確定位各相關主體的責任邊界和具體任務。
[1] 黨俊武,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著有《老齡社會引論》,發表論文20余篇,參加《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