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浪嶼研究(第10輯)
- 何瑞福
- 1048字
- 2019-10-14 12:31:14
三 地界還是租界?
遮蓋在鼓浪嶼上的云霧非止一端。近年來,或許是為了說明鼓浪嶼開設為公共租界是舊中國政府的一個自主選擇,甚至是我們的先人“以寬闊的心胸向世界敞開了大門”,以呼應今天中國的開放姿態,稱呼了多年的“鼓浪嶼公共租界”中的“租界”二字,也在某些場合被有關方面別有用意地用“地界”替代。
其實,鼓浪嶼公共“地界”的稱呼非自今日始。1902年1月10日廈門興泉永道等地方官與英、美、日等七國領事簽署的設立鼓浪嶼為公共租界的協議名稱,就為《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下以《章程》或《地界章程》名之)。但這個“地界”名稱的使用,可以說是地方官的一個偷梁換柱,更直接地說,是他們自欺欺人的一塊遮羞布。
史料記載,中國地方政府與各國駐廈門領事商議公共租界時,就曾經有“公地”還是“租界”的爭議。表面的字義之爭,背后卻是實質內容的迥然不同。因為爭執的主要內容,就是關于鼓浪嶼以后的行政管理權,到底屬于誰。比如,1901年10月14日在英國領事館的一次商議中,關于《章程》中具體內容的細節協商,就產生了這樣的爭論。英國領事強調,鼓浪嶼既然要作為外國的租界,中國政府將來就無權干涉島上的事務。但中國方面出席談判的人員秉承閩浙總督許應骙的意愿,即“公共地界”應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在內,中國且是東道主,更不應排斥在外而不過問島上事務,[32]雙方因此在“租界”“公地”兩個不同含義的名稱上爭執不下。最后,中方談判人員只得向上級請示,許應骙和洋務總局的復電稱:“鼓浪嶼或作公地,或作租界,均無不可,唯必須加入第15條款‘兼護廈門’……如無此節,即作罷論。”[33]由此可見,福建地方官因面對日本強取豪奪行為應對無方,本想以主權換保護,借西洋人挾制東洋人。由后事可知,“兼護廈門”一事不能實現,但福建地方官為蒙混過關,仍在《地界章程》的題目中,以“地界”名之,其實就是中國人好面子不顧里子的心理在作祟。但在這一《章程》的英文版本中,明確使用的是“租界”一詞。如此中英文版本便出現明顯抵牾,而針對此種情況,早在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天津條約》第50款就有明確規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詞辯論之處,總以英文作為正義。”[34]因此,中國與列強所定條約,中文版本基本上是不能作為雙方解決糾紛的基礎的。[35]福建地方官在《地界章程》中以“地界”之名代替“租界”,或者一時掩得了中國人的耳目,而外國人是不會上當的。只是外國人凡事講實效,中國人先講面子,外國人看到實質利益到手,或者默許了中國人的小把戲。后人有效前人之故技者,只能是惹人恥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