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浪嶼研究(第10輯)
- 何瑞福
- 1101字
- 2019-10-14 12:31:14
四 “兼護廈門”想法落空
如前所述,不論是巴詹聲的“出謀劃策”,還是許應骙的“主動開放”,鼓浪嶼公共租界的出籠,以西方列強勢力來應對日本圖謀、“兼護廈門”是最主要的理由。但在協商具體章程時,巴詹聲已退職回國,各國領事便不再承認這一條款。
1902年1月10日,福建地方相關官員與各國駐廈領事簽署了鼓浪嶼設為公共租界的“土地章程草案”。在中英文兩個版本中,存在多處有明顯差異之處。除前述中文“地界”、英文“租界”的不同外,最大的區別是,在此一草案中,中文版中第15款為:“鼓浪嶼改作公地,各國官商均在界內居住,廈門為華洋行棧所在,商務尤重,應由中外各國一體互相保護。”在英文版中,并未寫上這第15款,而是在空白處注上這么一段文字:“第十五款各國會同保護,此款暫留空白,俟到京后再行照謄。”[36]但核對中英文版本的福建地方官員、洋務委員楊榮忠顢頇無知,竟認為兩本無訛,雙方竟草簽通過。
閩浙總督許應骙接到草簽章程后,即上奏認為:“所議各款,雖領事辦事之議無偏重,唯局董既可酌派華人,定章仍須彼此批準,揆以公地之議,大致尚屬相符,且廈門均歸一體保護,實于地方有裨益,亦不致失自主之權。”[37]總督大人竟自欺欺人到如此地步,既已將地許人,還夢想“不失自主之權”,揆之以當時現實,無異于癡人說夢。清廷外務部還是有幾個熟識外部事務之人的,在審議此一草案時即認為,“廈門系中國地方,本非外人所能干預。若明定約章,強令各國互相保護,轉失自主之權,于義無取。”[38]外務部人員一眼就看出,一廂情愿的“各國互保”,結果只能是“轉失自主之權”,這就明顯是打了許應骙的臉。
果然,奏章上報后,外務部與駐京使團交涉,各國公使認為,鼓浪嶼公地章程“不能言及兼護中國地土。各國領事實無此權。即各使臣非奉本國之囑,亦復無此權力”。事已至此,外國人不認賬,“兼護廈門”的夢想落空,許應骙以“倘各國公使不允,盡可將前約作廢”[39]推卸責任,外務部卻認為如此“亦將重貽列邦訕笑”,還是面子問題作祟,因此,他們主張直接刪除有關“保護廈門”的第15款,此約后來竟得通過。[40]
鼓浪嶼公共租界的設立過程說明,清朝后期不但國力下降任人宰割,就是一般政府官員也大多不知大勢,昏聵無能,讓奸詐的對手盡窺虛實占盡便宜。中國近代以來中外談判的過程說明,如果地方官明了國際大勢而又熟知有關國際法,哪怕國力衰弱無助,在具體的談判過程中還是可以為國家爭得一些實質利益的。盡管鼓浪嶼公共租界的開設比上海公共租界整整晚了40年,應該說有前車之鑒,但福建地方官員沒有吸取任何經驗,在談判桌上一再退讓,最后得到的結果是,中國政府在鼓浪嶼公共租界上只得到了極其有限的、表面的行政權,而名之為公共地界,實則是完全的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