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1.3.1 研究思路

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這個命題可以從兩個方向去確定研究思路:一是以區域為重點,探討特定區域的民族文化產業是否屬于生態化發展以及如何實現生態化發展,這種路線需要以既有的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理論為基礎,但目前學界尚未有相關的理論研究;二是以生態化發展為重點,在明確何為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以及為何要生態化發展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實現生態化發展,之后再落腳到特定區域的民族文化產業,研究其是否實現生態化發展。

由于目前學界尚未出現對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研究,也少有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共性研究,因此,本書選擇第二種路線來確定研究方向與思路:首先,先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框架,在明確生態化發展的內涵、機制以及重要作用的基礎上,再研究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如何實現生態化發展;其次,具體到特定區域的民族文化產業,研究其是否屬于生態化發展,并以此來驗證相關理論;最后,分析研究其制度保障。

本書在總體研究思路上遵循了“引出問題—現實需求—理論分析—實證分析—研究結論”的邏輯結構,具體內容圍繞“民族文化產業為何要生態化發展、何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如何生態化發展、特定區域的民族文化產業是否屬于生態化發展、制度如何保障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這條主線展開。各部分內容具有獨立性,相互之間也有嚴密的邏輯關系。

首先,本書在全面梳理和歸納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針對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結合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特性,以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視角,引入區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文化產業學、系統科學、生態學、民族學、文化學、法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分析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運行基礎、運行規律、運行機理,論證其內涵、本質與優勢,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框架。這部分解決的是“民族文化產業為何要生態化發展”以及“何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的問題。

其次,本書運用系統論、協同論和生態學相關理論,重點研究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兩條實現路徑:關于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的協同發展路徑,在分析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協同進化機制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協同進化模型和協同度測度模型進行研究,并建立相關的序參量和指標體系;關于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路徑,首先分析生態學理論在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論證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的內涵與特征、自組織結構特性與功能,分析其在該產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并探討其構建途徑。這部分回答“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如何生態化發展”的問題。

再次,本書選擇特定區域,對其民族文化產業是否屬于生態化發展進行研究,并對相關理論探討進行驗證。先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根據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協同進化模型和相關的統計數據,對其民族文化產業在特定階段內是否處于協同進化發展的狀態進行縱向研究,并對其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進行分析;再以內蒙古、廣西、新疆、西藏、寧夏五個自治區為例,根據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協同度測度模型和相關統計數據,對其民族文化產業的協同度與協同類型進行研究。通過這部分實證分析,可以明確“特定區域的民族文化產業是否屬于生態化發展”的問題。

最后,本書從政策與法律法規兩個方面對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制度保障進行研究。先論證如何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對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引導與推動作用;其后,在論證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對法律保障普適性要求的基礎上,以甘肅省為例,分析民族文化產業法律保障的現狀及問題,并提出完善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法律保障的對策與建議。這部分探討的是“制度如何保障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問題。

1.3.2 研究方法

(1)系統分析方法

區域民族文化產業是一個多方面都難以定量的極其復雜的巨系統,因此,本書運用系統分析方法加以研究,分析它作為一個復雜巨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與內部各子系統、各要素以及外部環境的關系,研究如何通過生態化發展路徑即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與各子系統的協同發展和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

(2)比較研究方法

本書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過程中,運用比較研究方法對自然生態系統、民族文化系統、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進行了全方位的比較分析,并分別在現狀分析、理論分析、實證分析三個部分對民族文化產業的區域性特征作了比較研究。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

1990年,錢學森先生與他的研究伙伴提出了綜合集成方法,并指出它是一個有效處理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它將各種專家、數據、技術、學科理論、經驗知識相結合,構成一個系統,發揮其整體優勢和綜合優勢[98]。該方法強調“綜合”與“集成”,前者需要依據不同事物組合形成的整體進行思考和研究,后者需要將相關事物集中在一起構成系統去解決問題。該方法包括定性綜合集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99],是一種將多學科研究、多部門綜合交叉的軟系統方法與硬系統方法相結合的方法。

本書運用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先在整體上思考并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框架,并將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及其發展的各種要素集中在一起構成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通過各子系統的協同發展和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的路徑解決問題,實現該產業的生態化發展。本書定性分析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概念以及如何實現生態化發展,也定量分析研究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各子系統的相互關系及其協同發展機制。

(4)文獻分析方法

文獻分析方法是社會科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本書對文獻分析方法的運用主要是文獻閱讀方法和文獻計量方法。筆者利用圖書館、電子數據庫、互聯網等查閱了大量相關文獻,充分了解、掌握關于文化產業、民族文化產業、產業生態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盡可能以更全面的視角、更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更翔實的案例展開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提煉、歸納、總結形成本書的研究思路。此外,本書也運用了文獻計量方法說明相關問題。

(5)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規范分析要解決的是“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實證分析要解決的則是“是什么”的問題。本書在研究中運用了規范分析的方法探討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應該怎樣通過生態化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運用了實證分析方法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協同進化的計量模型和協同度測度計量模型,選擇樣本區域進行了實證分析。

1.3.3 研究內容

本書用九章的內容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路徑以及制度保障進行了分析和論證。

第1章,緒論。

本章闡述了選題背景,提出了問題,闡明了其研究意義;在掌握國內外研究動態與現狀的基礎上,設計了研究方案,陳述了思路,說明了研究方法、研究內容、技術路線和可能的創新之處。

第2章,主要理論基礎與相關概念的厘清。

本章介紹了本書研究所依據的經濟學相關理論(區位論、比較優勢理論、資源稀缺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系統科學相關理論(系統論、協同論)、生態學相關理論(生物食物鏈理論、種內生存理論、種間關系理論、生物冗余及多樣性原理)。在此基礎上,界定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與生態化發展:從對文化產業、民族文化、區域、生態化、發展的剖析逐步展開,抽絲剝繭,明確了它們各自的概念、屬性、特征、類型、功能及相互關系,并最終厘清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與生態化發展的內涵與外延,為整體的研究和論證奠定了基礎。

第3章,我國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本章首先簡單闡述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其次,重點分析了我國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與五個特點,即區域民族文化資源富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以區域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為核心、區域性特點突出、各地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最后,著重分析了我國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即經濟效益不高、經濟功能有待提升,文化效益較差、文化功能發揮不足,生態效益較低、生態功能亟須提升。這是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現實依據。

第4章,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框架。

本章圍繞生態化發展的運行基礎、運行規律、運行機理、內涵與本質、優勢等五個方面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框架:第一,分析了其運行基礎,即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的結構、特性及其與文化系統、經濟系統、產業系統、生態系統的關系;第二,明確了其運行規律,即需要同時遵循文化產業發展規律、民族文化發展規律和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規律;第三,分析了其運行機理,在論證產業生態化核心的基礎上,指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作用對象是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其實現路徑則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這種模仿又有兩種具體的路徑,一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內部各組分之間的協同進化機制,二是通過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直接模仿高度協同的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方式與作用機制;第四,闡述了其內涵與本質,指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是生態經濟模式的發展;第五,分析了生態化發展的優勢,它符合民族文化資源特性的要求,能保障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的充分發揮,有利于實現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本章為探尋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5章,路徑一: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的協同發展。

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協同進化機制實現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的協同發展,是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路徑之一。本章首先運用協同論分析論證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及其內部區域民族文化子系統、區域產業子系統、區域生態子系統之間的協同進化機制;其次,基于邏輯斯蒂增長模型,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的協同進化模型,對該系統的協同進化進行縱向演化的計量分析,同時,也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協同度測度模型,對該系統的協同度進行計量分析;最后,根據序參量與指標選取的一般原則,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協同發展的序參量與指標體系。

第6章,路徑二: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

通過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方式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是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路徑之二。本章首先分析了生態學相關理論在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中的應用;其次,論證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的內涵與特征,從系統生態學、組織生態學、生態哲學等不同視角著重剖析了其結構與功能;再次,分析了該產業生態系統運行的關鍵,即區域民族文化生態產業鏈的自組織特性與優勢所在;最后,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途徑提出了建議。

第7章,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的實證分析。

本章基于前文的論證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兩種路徑進行了實證分析。首先,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根據協同進化模型和相關的統計數據,對2008年至2016年甘南州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進行了有序度分析和競爭與合作關系分析,結果顯示,其處于協同發展狀態,符合甘南州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也驗證了本書所建立的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協同進化模型和計算方法是可行的;其次,對甘南州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進行了實例分析;最后,以我國內蒙古、廣西、新疆、西藏、寧夏五個自治區為例,根據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協同度測度模型和相關統計數據,對其2016年民族文化產業的協同度與協同類型進行了分析。

第8章,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環境是引導和保障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關鍵。本章從政策與法律法規兩個方面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制度保障進行了分析。首先,從制定科學有效的區域民族文化產業促進政策和將區域民族文化產業政策與民族文化產業資源的保護相結合兩個方面論證了如何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引導與推動作用;其次,探討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對法律保障的普適性要求,在此基礎上,以甘肅省為例,分析了其民族文化產業法律保障的現狀與問題;最后,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法律保障的完善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第9章,結論與展望。

本章對全書作了總結,闡述了主要結論。在分析不足的基礎上,展望了后續研究方向和本書尚未解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3.4 技術路線圖

圖1-2 技術路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 连南| 多伦县| 慈利县| 神农架林区| 宁安市| 灌南县| 定边县| 桦南县| 达州市| 通河县| 石嘴山市| 尼木县| 长宁县| 龙泉市| 宁陕县| 常熟市| 台南市| 长治县| 连城县| 临朐县| 灵川县| 元朗区| 育儿| 双城市| 葫芦岛市| 泌阳县| 廉江市| 丽江市| 镇原县| 六盘水市| 六盘水市| 黑水县| 登封市| 嘉黎县| 车险| 河西区| 长武县| 库车县| 隆安县| 乡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