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可能的創新

對于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現有研究和實踐少有提及生態化發展方向,也未見到具體方法和路徑的探討。本書提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應實現生態化發展,并研究了其理論框架、實現路徑以及制度保障,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和思路。

本書可能的創新如下。

(1)以多學科交叉視角研究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現有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研究多是單純從經濟學或文化學的角度進行,本書以多學科交叉的視角,在生態經濟學與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上,引入系統科學、生態學、產業生態學、文化學、民族學、法學等多學科相關理論,提出通過生態化發展路徑實現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從產業自身發展、民族文化資源與文化生態保護、自然資源與自然生態保護三者的關系上加以論證,拓展了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視野。

(2)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框架

現有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研究少有關于生態化發展方向的探討,只有個別文獻論及文化產業系統的某些問題,也少有針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共性的理論闡述。本書從運行基礎、運行規律、運行機理、內涵與本質、優勢等五個方面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框架,豐富了民族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

(3)探討了實現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兩條具體路徑并進行了實證研究

本書運用系統論、協同論、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相關理論,論證了實現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兩條具體路徑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協同發展路徑的研究,嘗試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了定量分析,構建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的協同進化模型,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同時,構建了系統協同度測度模型,并以五個自治區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對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路徑的研究,則主要從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區域民族文化生態產業鏈的自組織結構與功能以及特性與優勢等方面加以論證,并對甘南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進行了實例分析。這兩條具體路徑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理論服務于實踐提供了可行有效的途徑。

(4)分析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制度保障

由于目前學界尚未出現對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研究,對其制度保障的相關研究自然也缺失。本書在論證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論與路徑基礎上,從產業政策的引導推動與法律法規的有效保障兩個方面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制度保障進行了分析和論證。

(5)從民族文化的形成與傳承機理及其本質屬性角度研究了民族文化資源與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現有對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大多是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本書運用了文化學相關知識,從民族文化的形成與傳承機理角度,論證了作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核心資源稟賦的民族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相似性與差異,并基于民族文化的本質屬性分析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對生態化發展的內在需求。


[1]本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www.stats.gov.cn/tisi/zxfb/201810/t20181010_1626867. 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10月11日。

[2]〔加拿大〕斯圖亞特·麥克法蒂因:《開放型經濟中的文化發展問題》,李惠斌、薛曉源主編《世界文化產業前沿發展報告(2003~200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第76頁。

[3]胡惠林:《構建具有目標導向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標體系》,《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3年第2期。

[4]歐陽友權:《文化產業通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9~11頁;邵培仁:《文化產業經營通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第27~33頁。

[5]王克嶺:《微觀視角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第15頁。

[6]F.A.Robert.“N.E.Gallopoulos.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Scientific American,1989,189(3):152-156.

[7]格雷德爾、阿倫比:《產業生態學》,施涵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第37頁;Gradel,T.E. B.R. Allenby,P.B.Linhart.“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1993,5.

[8]Tibbs H.B.C.“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2,19(8):3.

[9]張艷輝:《基于生態學視角的產業經濟理論新闡釋》,《學術研究》2005年第10期。

[10]Hardin Tibbs. Industrial Ecology:An Environmental Agenda for Industry,Published by Arthur D.Little,Inc,1995,3.

[11]ERKMAN. S. “Industrial Ecology:An Historical View”,Cleaner Prod,1997,(122):15.

[12]Lowenthal. MD. Kastenberg. WE.“Industrial Ecology and Energy Systems:A First Step”,Resources,Conversation and Recycling,1998,24(1):51-63.

[13]Cabezash.“Simulated Experiments with Complex Sustainable Systems:Ecology and Technology”,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5,(44):279-291.

[14]M. Solow R,Tobin J,Weizsacker V,etal.“Neoclassical Growth with Fixed Factor Proportion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6,33(2):79-115.

[15]Rees WE.“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16]Basu.A J,Vanzyl J.A. “Industrial Ecology Framework for Achieving Cleaner Production in the Mining and Minerals Industr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 (14):299.

[17]Thermoshare. Integrated Eco-industrial Park with Cogeneration,Energy Cascading and Recycling,a Report prepared for environment Canada,Industry Canada and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Ottawa,1997.

[18]Carolyn Eve Nobel.A Model for Industrial Water Reuse: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pproach to Industrial Ecology,The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1998. http//:www.usc. eduPsppdP research PNCEID.

[19]Ernest AL.“Eco-Industrial Park Handbook”,Accessed at 6,10,2004. http//:www.Indigodev.com.

[20]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Eco-industrial Park:A Case Study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Environmental,Technical and Regulatory Issues,Final Report for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Research Triangle Park (RC),1994.123.

[21]金元浦:《定義大眾文化》,《中華讀書報》2001年7月25日,第20版。

[22]王克嶺:《微觀視角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第17~19頁。

[23]孫信茹:《廣告與民族文化產業》,人民出版社,2011。

[24]施惟達:《文化與經濟:民族文化與產業化發展》,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25]徐晶:《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層驅動》,《理論月刊》2012年第12期。

[26]賈銀忠:《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概論》,民族出版社,2012。

[27]劉濤:《論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若干問題》,《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3年第2期。

[28]孟航:《機理·類型·模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論綱》,《理論月刊》2013年第4期。

[29]王洪濤、丁智才:《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與特色文化保護互動機制研究》,《文化產業研究》2014年第1期。

[30]陳慶德、鄭宇、潘春梅:《民族文化產業論綱》,人民出版社,2014。

[31]晏雄:《麗江民族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32]王平:《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則及路徑探析》,《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33]王艷秀:《基于“互聯網+”時代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云南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

[34]覃萍、梁培林:《突破人才瓶頸:西部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年第10期。

[35]趙世林:《云南少數民族的文化產業與文化傳承機制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36]羅昌勤:《文化生態學視角下探析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生態缺失及對策——以廣西紅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為例》,《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年第10期。

[37]王克嶺:《微觀視角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38]晏雄:《文化自覺與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以云南麗江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9期。

[39]李海央、朱明月、唐璞:《促進云南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思考》,《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0期。

[40]覃玉榮:《中國—東盟跨境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基于文化距離的探究》,《廣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

[41]楊福泉:《探尋文化資源與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之間的平衡——以云南為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42]王曉君、鄧志新:《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知識產權策略——以貴州省為例》,《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43]唐孝輝:《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立法體系構建》,《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年第4期。

[44]劉則淵、戴錦:《產業生態化與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年第12期。

[45]王如松:《產業生態學和生態產業轉型》,《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年第5期。

[46]李孔岳:《對產業生態化理論的思考》,《生態經濟》2001年第9期。

[47]厲無畏、王慧敏:《產業發展的趨勢研判與理性思考》,《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4期。

[48]戴錦:《產業生態化理論與政策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49]陳柳欽:《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趨勢——產業生態化》,《未來與發展》2006年第5期。

[50]朱紅偉:《產業生態化理論的演化和發展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51]李慧明、左曉利:《破解“生態”隱喻的困境——基于環境稟賦的產業生態化研究》,《中國科技論壇》2009年第3期。

[52]張宏武、時臨云:《技術創新與產業生態化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

[53]劉紅玉、彭福揚:《馬克思的產業思想與當代產業發展》,《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年第2期。

[54]魯雁:《產業生態化動因機制及其模型構建》,《統計與決策》2011年第4期。

[55]張文龍、鄧偉根、余錦龍:《產業生態化的外部性及其內部化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56]吳巨培、彭福揚:《產業生態化發展及其實現路徑》,《湖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57]袁增偉、畢軍、張炳、劉文英:《傳統產業生態化模式研究及應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年第2期。

[58]虞震:《我國產業生態化路徑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7。

[59]厲無畏:《中國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實現途徑》,《綠葉》2008年第12期。

[60]孟祥林:《產業生態化:從基礎條件與發展誤區論平衡理念下的創新策略》,《學海》2009年第4期。

[61]張文龍、鄧偉根:《產業生態化: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必然選擇》,《社會科學家》2010年第7期。

[62]王國印:《論產業生態化的兩種形式及其耦合》,《當代經濟研究》2012年第11期。

[63]尹堅:《工業園產業生態化評價指標體系及其升級路徑研究——以鎮江新區為例》,江蘇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64]劉傳江、吳晗晗、胡威:《中國產業生態化轉型的IOOE模型分析——基于工業部門2003~2012年數據的實證》,《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2期。

[65]胡芬:《可持續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66]明慶忠、陳英、李慶雷:《低碳旅游:旅游產業生態化的戰略選擇》,《人文地理》2010年第5期。

[67]蘭新萍:《煤炭城市產業生態化轉型研究》,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68]田昕加:《基于循環經濟的林業資源型城市產業生態化發展研究》,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69]李德智:《房地產業生態化及其在我國的實現》,《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70]張雅:《鋼鐵產業的生態化設計與政策選擇》,《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年第7期。

[71]方忠、張華榮:《創意產業生態化商業模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現代經濟探討》2014年第5期。

[72]姜仁良:《會展產業生態化:特征、價值及對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6期。

[73]陳航、王海鷹、張春雨:《我國海洋產業生態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測算》,《統計與決策》2015年第10期。

[74]汪橋紅:《基于超網絡模型的互聯網金融產業生態化發展研究》,《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

[75]張文龍、余錦龍:《基于產業共生網絡的區域產業生態化路徑選擇》,《社會科學家》2008年第12期。

[76]左曉利:《基于區域差異的產業生態化路徑選擇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77]張福慶、胡海勝:《區域產業生態化耦合度評價模型及其實證研究——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例》,《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78]何景熙:《產業生態化,人力資本投資與西部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和建議》,《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第5期。

[79]楊凱:《上海第三產業生態化建設的調控激勵機制》,《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2年第3期。

[80]張建勇、宋書巧、寧常郁:《桂東經濟區產業生態化模式與發展對策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年第5期。

[81]陳祖海:《西部循環經濟戰略:產業生態化重組與政策選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82]程春生:《產業生態化與福建可持續發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83]張雪梅:《中國西部地區產業生態化的發展路徑研究》,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84]邱躍華:《科學發展觀視域下我國產業生態化發展研究》,湖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85]王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生態化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86]明慶忠:《基于生態文明的云南旅游產業生態化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87]陳曉雪、潘海芹:《江蘇省產業生態化水平的動態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88]施本植、許樹華:《產業生態化改造及轉型:云南走向綠色發展的思考》,《云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89]馬勇、劉軍:《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生態化效率研究》,《經濟地理》2015年第6期。

[90]胡惠林:《構建具有目標導向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標體系》,《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3年第2期。

[91]邢志勤:《文化產業生態化系統的實現路徑》,《重慶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92]屈峰:《湄洲島媽祖文化產業生態化開發路徑探析》,《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93]王貴生、三月:《甘肅民俗文化產業開發的“生態化”戰略》,《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94]王凱宏:《中國北方冰雪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探究》,《學術交流》2013年第7期。

[95]曹秀玲:《我國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限制因子及生態化策略》,《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96]李百曉:《生態化創作 人文性關懷——四川影視文化產業發展創新模式研究》,《黃河之聲》2016年第6期。

[97]王雅霖、賈登勛:《論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及其制度保障》,《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98]錢學森、于景元、戴汝為:《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及其方法論》,《自然雜志》1990年第1期。

[99]顧基發、王浣塵、唐錫晉:《綜合集成方法體系與系統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第27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台州市| 安义县| 汉川市| 巴林左旗| 延庆县| 从江县| 徐闻县| 明水县| 德阳市| 东山县| 白银市| 宁津县| 炉霍县| 红桥区| 宁安市| 仙居县| 佛冈县| 沙雅县| 肇源县| 广州市| 台江县| 华宁县| 观塘区| 波密县| 巍山| 柳州市| 九龙坡区| 葵青区| 巴楚县| 股票| 平遥县| 阳高县| 图木舒克市| 乐安县| 巴南区| 陆丰市| 嘉黎县| 濮阳县| 剑阁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