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日本魯迅研究史論
  • 靳叢林 李明暉
  • 2371字
  • 2019-10-14 12:27:37

二 “近代化”語境與魯迅意義的“發現”

今天,日語中用漢字書寫的“近代”一詞,基本與我們的“現代”一詞等義。魯迅在二戰結束以后的日本能夠成為“國民作家”與“新經典”,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日本思想家在魯迅敘述中國故事的文學作品中,看到了日本人在名為“近代化”的大變局中經歷的文化困境與生命困境,認為魯迅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弊端的筆墨,和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人民探索的道路,可以成為反省日本近代以來歷史的有力資源。而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日本在走上“近代化”之路時雖然與中國的文化處境相似,卻在此后有著和中國差異巨大的歷史命運。也就是說,“近代化”正是日本魯迅閱讀與魯迅研究的最大語境,而魯迅文學在反思“近代化”、追問“近代化”之路這個領域的獨特意義,恰恰是我們自己研究中長期以來被忽略而為日本有識之士著力開掘的。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大航海時代,中日兩國都持閉關鎖國的政策,此后也都隔絕了西歐發生的政治革命與工業革命;到了19世紀中葉,鴉片走私成為中國的社會問題,繼而與英國發生戰爭,中國歷史被迫重回“世界歷史”之中。中英鴉片戰爭之后不久,美國海軍強行登陸日本,以壓倒性的實力脅迫日本幕府簽訂條約,也點燃了日本政治劇變的導火索。所以,對于中國和日本來說,近代史的開端都是從力量超乎想象的黑暗勢力突然來襲開始的?!皯椪裰鳌薄叭藱嗥降取焙汀敖浀湮锢韺W”都是作為和侵略一起外來的東西而被初次認識的。

面對強大的外來勢力,中國的中央權力傲慢而又分裂,洋務運動沒有給國家力量帶來根本改善,維新運動陡起陡落,義和團運動與慈禧盲目地對外宣戰使中國陷入危險的亡國危機中。

而同一時期,日本卻以被迫的“破關”為契機,結束了根深蒂固的幕府統治,建立了銳意改革的中央集權體制,強力推行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全面西化的政策,快速改變了社會面貌,增強了國家實力,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了中國,在日俄戰爭中又打敗了俄國,獲得了進入全球“帝國俱樂部”的資格。

但幾年后,中國卻以更徹底的方式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終結了事實上比日本歷史更長的皇權政治。不過此后很久,在社會改革和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方面,日本還是遙遙領先于中國。中國的革命雖然徹底推翻了帝制,也動搖了舊文化的根本,但這成效卻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顯現。革命勝利之初的景象則是底層社會經歷慌亂之后毫無變化,而手握資源的人們各逞心機爭相填補專制權力的真空。舊風俗、舊禮教看起來依然穩如磐石,實業興國計劃似乎也只是癡人說夢。與之相比,日本的改革卻是以最高專制者的權威推行到每個國民身上的,從著裝飲食到教育就業,每一個日本人都很難自外于這場大變動,即使野心勃勃的人,也要考量在既成改革路線圖之外謀求權利的成本。

于是,作為率先步入了近代化的“優等生”的日本,開始一步步地放肆侵蝕“落后”的中國,以此作為“世界戰略”的第一步。但是,侵略戰爭的過程和結果都超乎日本的意料。中國在諸多紛擾中堅持了長期抵抗,戰爭結束之后,日本反而成為遭到外國軍事占領的國家,而中國在經歷內戰之后建成了社會主義國家,社會面貌和經濟形勢數年之間就煥然一新,還在朝鮮半島挫敗了美國的戰略計劃。這些歷史與現實,都促使日本學人不得不重新認真追問:“何謂近代?”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日本的有識之士獲得了“看見”魯迅的契機。

最初,魯迅是在“日本高歌猛進,中國舉步維艱”的時期作為作家也作為文化名人進入公共視野的,所以一開始即使有少數日本人知道他,欣賞他的文學才華,但也并非特別的關注。到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席卷日中兩國的時代,談論魯迅的日本文人逐漸多了起來。魯迅逝世前后,日本終于出現了一些“日本作家應該從魯迅作品中學習”的聲音。但很快,隨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阻斷了中日文化文學的交流,左翼的魯迅在日本軍部當權的文化統制中遭到重重掩蓋和歪曲。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竹內好對魯迅的探索就顯得尤為難能可貴。雖然他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后也曾為之唱過贊歌,但是他始終痛苦地追求著“自己”的立場,而拒絕直接接受任何“正確”的標準。因此,他在戰爭中寫作《魯迅》這本書時,也拒絕像同一時期的太宰治等人一樣以魯迅來證明中國的“落后”和日本“提攜中國”的“義務”。雖然表述得很隱晦,但其實他已在書中吐露了在中國的“落后”中看到了生命力而在日本的“先進”中看到了衰敗這個驚人的發現。代表著中國生命力的,就是魯迅的文學。因此,魯迅在竹內好的筆下不再是一個中國的“自責者”,而變成了日本重新理解中國“近代文學”的必修課。也就是說,中國的“近代文學”不再是日本文學界應該評斷和“指導”的晚輩,而是日本文學界(如果想成為真正的“東亞文學”)必須學習的同行者。這成為二戰結束后日本魯迅研究獲得偉大成果的一個起點。而二戰之后的情勢,則成為日本研究者“看見”魯迅的真正契機。竹內好將《魯迅》中的發現進一步闡釋為“回心”文化(中國)與“轉向”文化(日本)的對立。此后,丸山昇則探討了魯迅的“革命”;伊藤虎丸又在魯迅作品中看到了西歐精神的根柢……他們都以魯迅為尺子,暴露日本的“近代化”缺少了什么至關重要的東西,從而呈現了作為處境與叩問的“近代化”。魯迅的文學不只記錄了中國“近代化”的艱難與痛苦,也示范了一個在艱難痛苦中堅韌的“近代化”的實踐,這個實踐作為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個元素,融化在中國一個個的歷史事件中,反而不像他的“國民性批判”“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立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蹦敲醇又袊芯空叩男?,似乎只是理所當然的。只有將魯迅與日本以近代文學為表征、以侵略戰爭為癥候的近代化之路對比的時候,魯迅的這一意義才迸發了耀眼的光華,在此之后,我們才真正將此作為一個課題進行思考。因此,或許可以說這是歷史賦予日本魯迅研究的使命,自然也是日本魯迅研究之于中國魯迅研究的最大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镶白旗| 金山区| 潜山县| 五峰| 通渭县| 合川市| 县级市| 平安县| 南城县| 双鸭山市| 阿合奇县| 遂宁市| 辽阳县| 富源县| 威海市| 阿图什市| 长岭县| 葵青区| 南城县| 钟山县| 塔城市| 安义县| 清河县| 顺昌县| 京山县| 海晏县| 奎屯市| 克什克腾旗| 巴中市| 阿克陶县| 灵石县| 隆德县| 阿瓦提县| 常熟市| 涿鹿县| 清徐县| 定兴县| 洞头县| 成都市| 涞源县|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