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廣州引領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形成服務高新技術產業融資的金融體系

完善風險融資平臺,構建信息流暢的網絡化體系。新興產業的投資充滿了長期性與風險性,因此需要構建健全的溝通體系,為新興產業與直接融資牽線搭橋。通過政府引導科技金融體系,以市場為主導,推動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現代金融的發展;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新興領域,與企業面對面交流,為新技術產業提供資金保障;鼓勵優勢新興企業上市融資,進行合并重組,構建一批有發展前景的戰略企業,調動資本市場力量,推動企業的創新研發活動。

深度鏈接資金鏈與創新鏈,推動科技與資金相結合。系統性的創新工程,需要產學研緊密結合,以資金推動創新,以創新激勵資金。鼓勵創新成果面向市場,對于孵化類基金給予政策支持,吸收本地與港澳資金,走出一條良性循環的系統性道路;積極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深化知識產權投融資基金建設,優化知識產權金融發展環境,促進知識產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發展普惠金融,創新抵質押擔保方式,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發揮小微企業在市場創新中的活力。

(二)建設提供高質量、多樣化和流動的人力資源的勞動力市場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高水平創新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大灣區匯聚了粵港澳的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相較之下,廣州雖然也擁有廣東省大部分科教人力資源,但是在發展程度上,都和紐約灣區等世界著名的灣區存在較大的差距。

拓展人才市場發展空間,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網絡化、開放性人才市場體系。理順政府與所屬服務機構的職責關系,推動人才市場管辦分離,實現政事、政企分開,明確權利和義務,形成與其他要素市場相貫通的新型人才市場管理機制;完善戶籍制度,便于外來人口在廣州定居,享受與本地人同等社會福利待遇,進一步激發新居民的創造熱情;健全人才資源的市場價格機制,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科學人才評價機制,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高水平和多樣化的人力資源;完善產學研人才流動機制,鼓勵專家隊伍進入企業,圍繞市場熱點、需求痛點、產業空白點,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進行應用研究和技術革新。

社會多樣性、文化包容與開放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以美國的主要創新中心為例,在高科技創業領域,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在全部創業人口中占有重要比例。開放的競爭環境和包容的文化氛圍,使得廣州更易于成為培育創新精神的土壤。廣州悠久的外貿歷史和開放的態度,使得廣州能夠包容來自全球各地的人才。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延續開放包容的心態,接受特立獨行的創業者和夢想家,才能迎接中國的“喬布斯”的到來。

(三)形成大學、產業界和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

當前產學研協同創新,已成為推動知識創新與產業進步的重要形式。一流大學、新興產業以及科研機構的多方面合作,在硅谷等科技中心發揮出巨大的創新作用。廣州擁有包容的城市環境,匯聚了豐富的科教資源,但自身創新引擎作用仍未充分發揮,需要構建協同互動的網絡創新模式,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形成。

溝通創新體系上下游,建設產學研協作網絡。各方主體的協同創新,是知識流動的過程,需要明確合理的合作機制,以實現知識的共享、轉移和創造。發揮企業的資源整合作用,鼓勵企業家與科研人員進行合作,以市場為導向,培育關鍵技術,使科研成果成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圍繞大學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引進社會專業人才,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創新培訓,發揮隱性知識的溢出效應;轉變研究機構方向,由單純技術型轉向技術、方向兼顧型,推動科研人員參與產業發展,面對市場熱點研究,為新興產業提供原始創新。

聯通跨區域資源,打造戰略合作共生體。產學研的合作溝通,重點在于突破體制與機制壁壘,建立釋放創新活力的協同創新平臺。鏈接整合高端資源,引領區域創新發展,對接本地與港澳創新鏈條,著力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加快建設區域創新合作區;豐富產學研合作方式,不僅有非正式的聯系,也要建立正式的契約,保護知識產權各方利益,建立降低溝通成本的長效機制;聯手高校,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共建校地產業化基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優化產業環境,合力打造產學研合作高地。

(四)構筑知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共同成長的產業生態體系

縱觀世界著名的灣區的崛起,無不伴隨著著名大企業的興起和眾多小企業的發展。廣州雖然有著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卻缺乏具有引領型的大型重點企業,中小型企業的生存環境也存在波動。為了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廣州在培養大型企業的同時,也應該兼顧中小型企業的成長,建設大企業和中小企業良性互動的雙重產業生態體系。

大型企業是產業發展的基石,是融入全球產業科技網絡的主力軍。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精細化,使得中小企業能發揮其靈活的低成本優勢,取代原本屬于大企業的部分,進一步提高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水平。眾多高度專業化生產的小企業聚集在大企業周圍,為它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多方面的配套服務的同時,也為自己爭得了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優化大灣區的企業結構,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抓大做強,放小扶小,逐步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的協調發展格局。一方面,加快培育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重視大型企業的招商和培育,為之提供高質量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也應該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研究制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指導目錄,重點扶持科技型和社區服務型中小企業,淘汰能耗高效益低的企業。

建立一個鼓勵競爭的有效產業組織,保護創新知識產權,通過產業集群的建設,發揮集群內企業的優勢;通過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減少市場交易成本,提升經營效率;加強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彌補自身創新資源的不足。

(五)建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制度

大眾創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穩定增長、激發創造力的重要舉措。廣州作為中國的南大門,擁有悠久的創業文化,但其在創業服務方面尚有不足之處,如何形成鼓勵創業的社會制度、構建有活力的創新環境是其未來發展的重點。

建設利于創業的市場運行機制,打造有助創新的服務型政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點在于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構建寬松完善的宏觀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鼓勵創業風投,完善風險投資運行體系,培育公益性創業基金,降低銀行貸款門檻,推動多元化創業融資體系的形成;建立公平的市場運行規則,健全市場立法,打破不合理的壟斷地位,降低創業準入成本,最大限度為創業企業提供優良的市場環境;健全公共創業服務體系,支持并鼓勵小微企業創業,打造創新創業一條龍服務,調動創業積極性,同時也要完善企業市場退出機制。

營造寬容的創業文化氛圍,構建創新創業導向的教育體系。培育鼓勵創業的社會文化,允許失敗,接受失敗,關愛與支持創業失敗者,使理解與包容成為創業者成長的文化基礎;重視勇于冒險的企業家精神,由逐利轉為創利,將企業家精神融入新型價值觀建設;借鑒國外先進教育方法,創新高校教育理念,增設創業導向課程,豐富創業意識,將創業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六)建設服務創新創業企業產生和成長的服務體系

創業被認為是驅動創新的動力,但創業環境的短板效應,使得創業企業難以得到正規的發展和合理的指導。在缺乏競爭性資源的前提下,創業企業迫切需要良好的創業系統,保護公司的知識產權和創新性,扶持企業突破創業發展的瓶頸期。

管理不善和資本缺乏,常常導致小企業難以度過創業起步期。構建完善的創業孵化器,為創業企業構筑良好的成長環境;通過提供商務管理經驗等孵化服務,支持幫助創業企業成長壯大;通過政策上的先行先試,幫助創業企業突破現存障礙;加速信息傳遞,促進各種創新要素整合;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發展眾創空間,著力發揮政策集成效應,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推動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資源共享空間;積極推動各組織交流,達成正式或非正式的戰略關系,通過資源整合和合作研發等方式,形成合作的產業聯盟。

集聚優勢服務資源,完善企業創新創業的投融資機制。整合資源,降低創業企業商務運行成本,對科技創業企業實行鼓勵性稅收優惠政策;構建法律服務所等專業機構網絡,提升創業企業的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創業企業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服務支持,優化企業創新創業發展的“軟環境”;通過在線空間變革創業生態系統,利用線上平臺整合全球創業信息資源,注重實體空間對生態系統的根基作用。

(七)發揮重要領域主導企業的帶頭作用

大企業是市場的技術創新主體,擔負著研發與整合科技資源的重要任務。在硅谷發展的歷程中,微軟、蘋果等企業發揮著巨大的創新引擎作用。廣州作為世界一線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與企業,但是在主導企業方面仍有不足之處,與同類城市相比世界500強企業較少,需要依托當地優勢資源,吸引企業總部入駐,培養出帶動廣州創新發展的引擎企業。

做大做強主導企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大企業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及為地方樹立鮮明特質的產業地標。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依托企業建立一批重點實驗室,規范并支持與高校聯合共建,促進科技創新體系的形成;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積極發揮本地優勢,對接國內國際資源,吸納大企業總部落戶廣州,全面優化升級特色產業鏈;建立企業培育庫,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領域,支持鼓勵優質企業,優化政府服務平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堅持以精益制造為管理目標,加強企業家教育培訓,提升團隊業績能力,打破企業粗獷生產的發展瓶頸;堅持以質量為核心做大品牌,優化政策法規環境,營造品牌發展的良好氛圍,使市場、企業、政府和社會的力量有機結合;堅持企業改制上市與規范股改,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公開透明運作,提高發展能級,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1]丁煥峰,理學博士,現為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區域創新與產業分工;邱夢圓,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譙麗,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朱丹妮,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葉志想,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劉暢,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

[2]將專利按國民行業進行分類的主要方法是將國際專利分類(IPC)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進行匹配,數據來源于www.incopat.com,為付費數據。

[3]丁煥峰:《珠三角城市制造業聚集與分工研究》,《城市發展研究》2010年第8期,第45~50頁。

[4]任國巖、蔣天穎:《長三角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集聚特征與成因》,《經濟地理》2015年第5期,第85~90頁。

[5]張若雪:《從產品分工走向功能分工:經濟圈分工形式演變與長期增長》,《南方經濟》2009年第9期,第37~4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方县| 儋州市| 平阳县| 新丰县| 徐闻县| 潮安县| 萝北县| 靖远县| 宽甸| 亚东县| 桐城市| 灵台县| 贡嘎县| 长海县| 石柱| 瑞安市| 莱芜市| 浙江省| 本溪| 巴中市| 盐源县| 教育| 石屏县| 独山县| 南部县| 滨州市| 武宁县| 公主岭市| 凉山| 庆城县| 雷州市| 墨玉县| 利川市| 浦江县| 太和县| 莆田市| 加查县| 双鸭山市| 汉寿县| 东辽县| 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