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土地資源融合與業態創新
- 王英輝 李文陸
- 1934字
- 2019-10-21 15:07:37
第三節 農民、農村、農業
——改革從歷史走向現實
在歷史上,農民從來不是一個職業稱謂,向來是階層的標志。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平民中的“士農工商”四個階層中,農民是僅次于士的第二個等級。當然,士是在貴族分化以后,由那些沒落的貴族轉化的,如同魯迅先生寫的小說《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穿著長衫的讀書人。士在平民中多少還有些自豪感,那就是他們的祖上曾經富貴過。而農是在封建社會中最被倚重的階層,因為中國自古是個農耕國家,一切財富來自農業的生產,而工和商是以農為基礎的。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封建社會,農民的階層雖然不高,但是在社會中作用非常巨大。當農民與讀書結合起來以后,就有了“耕讀”一詞的存在了,耕讀世家、耕讀傳人就讓人覺得非常“雅”,原因在于讀書是古代士人擺脫低級階層的通道,是士人追求學而優則仕的途徑。而農業又是國家的重中之重的產業。古代的士人非常看重耕讀傳家這樣一種宗族傳承的機制。到了現代的中國,農業產值雖然在增加,但是在GDP中的比重越來越低,歐美發達國家中第一產業(農業)的產值在整個國家的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經不到20%,我們國家經濟在發展,農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也一直在下降。
農業的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在下降,從事農業的農民的身份價值就更不會高起來。農業產值比重下降意味著其生產效率的低下,意味著該產業的投入產出比要低于其他產業,那么從事農業的農民的收入肯定也是在下降的。在其他產業發展迅速的情況下,這些產業的投入產出比肯定也是在提高的,意味著這些產業的勞動力的收入也在增加,而產業快速發展,正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為農業勞動力的流動提供了天然的拉力和吸引力。于是,其他產業勞動力虹吸效應就顯現出來了。這是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大量的農業勞動力進入城市成為市民的原因。
但是中國的戶籍制度對農民身份的界定是牢固而有黏性的。城市產業只希望農民工來提供服務,并不想讓農民獲得更多的社會福利,他們認為如果給了農民工隨時可以轉為城市人口的機會,就會影響和瓜分他們的福利。因此,在21世紀初,幾乎沒有哪個中國的城市愿意敞開大門給農民一個轉換身份的機會。哪怕有了獨立的職業,農民的標簽也不容易撕去。甚至在21世紀初,還有農民花大價錢買城市戶口的現象。
城市人口中90%以上上輩或者上上輩是農民身份或者有從農的經歷,就像每個人都有故鄉一樣,城市里大多數的人會有老家,一旦說到老家大多指的是祖屋或者祖產,而祖屋或者祖產所依托的載體就是那塊從祖上流傳下來的宅基地,這塊宅基地有一個傳統的稱謂叫作祖宅。中國人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以法家為治國工具已經兩千多年了。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家,修身是在家中修,這個家以前是指家族,現在可以指其所在的鄉村。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現在鄉村土地經營的主體已經不是少壯勞動力,更多的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空心村和無人村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傳統的土地家庭經營模式隨著勞動力的繼續轉移將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城市轉移,還稱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員為“勞動力”已經多少有了偽命題的意思。因為在中國的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幾乎都是40歲以上的勞動力。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東部、中部、西部40歲以上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依次是60.3%、56.8%和51.8%,50歲以上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比重分別達到35.3%、33.3%和31.2%。[3]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上都是高齡勞動力。甚至在有些地區70歲以上的老人還在從事農業勞動。這些已經達到我國退休年齡的老年人幾乎不能算作勞動力了,而中國農村不到退休年齡的勞動力又幾乎不在農業領域就業。因此,現在被稱作“中國農業勞動力”的竟然主要是一些即將到退休年齡的老年人,現在的農業勞動力不是一個偽命題又是什么?!數據顯示,在農村戶籍中,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在中國的不同地區差異比較大,但是所占的比重都比較低這是相同的。那些每到中秋和春節打死也要擠上火車和長途公共汽車回家的人還是農業勞動力嗎?他們像候鳥一樣從農村飛向城市,只是在兩個必須團圓的時候才會像候鳥一樣又短暫地飛回,而真正逗留在農村老家的時間短而又短。農村戶籍的勞動力為城市產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支持,而在傳統和制度上,他們依然被稱為農業勞動力,即便在城市也是以“農民工”的形式被稱呼。“農民工”的修飾詞是前面兩個字,“工”是中心詞,意思是以農民身份從事城市產業生產的工人。這個工人的身份被農民的階層屬性或者地域屬性所界定,也就意味著一旦沒有了工作,農民工依然是農民。
中國農業到了必須改變經營模式的時候了。
[1] 杜建民:《西周土地探析》,《史學月刊》1992年第2期,第15—23頁。
[2] 部分內容參看了郭雪劍的《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特點和規律》(《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1期)。
[3] 此部分數據來自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