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結語

云南在元朝以前與中原相對隔絕,交流較少,中原人士很少能去云南,留下文字材料的更少。“自元迄清,云南比于中州。”[80]從元朝開始,云南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一個區(qū)域,其與中原的交往變得順暢,并在交往中不斷獲得發(fā)展,中原文化隨著云南土司制度的實行、漢人的遷入、交通的開辟、儒學教育的推廣等不斷傳入,帶動云南文化的發(fā)展,逐漸縮小與中原的差距。[81]元明清時期諸多來滇的中原人士將之比附中原,便是這一變化的反映。中原人士因其文化素養(yǎng)和寫作習性,故能自覺將在云南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形諸文字,其中比附中原的內容,為我們今天探究元明清時期云南自身發(fā)展、與中原的交流及其認同和融入中原的過程,提供了一個視角。

中原人士將云南比附中原的表達特點,主要是由其已有的知識儲備與思維習慣決定的。他們來自中原地區(qū),受中央王朝倡導的儒家文化影響較深,這使他們常以在云南新接觸的事物比附中原已熟識的事物,在文化上也先入為主地以中原為參照來衡量云南的狀況。而且考慮到受眾,這么做也便于云南內外的讀者更形象的理解。既以中原為參照來衡量云南,故對于云南與中原相似的方面認同,相異的方面則排斥、詆毀,這也是中原人士認識云南的局限性所在。但它在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央王朝實行的所謂“一體化”治理,即在云南推行與中原同一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制度,并沒有使云南的文化樣貌完全同于中原,云南各族群的多樣性文化仍然頑強地得到保存和發(fā)展,以迄于今天。

這種比附中原的意識和表達,在元明清時期來滇的中原人士身上長期存在。直到近代,云南當?shù)厝耸康牡胤揭庾R開始覺醒,學界、政界人士處處流露要與中原爭鋒的言論,這既是對云南歷史文化長期游離于中原主流文化之外或趨附于中原文化的反彈,以確立云南地方歷史文化在國家的應有地位,所謂“滇之史實,即國之史實也”,也有在現(xiàn)實層面上為云南在全國爭得一席之地的用意,即“既可作史事觀,亦可作時務觀”[82]。而云南在護國運動中首舉義旗、作為大后方于抗戰(zhàn)的巨大貢獻等,無疑更加激發(fā)和助長了近代這一地方意識。


[1]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西南地區(qū)諸葛亮崇拜的歷史人類學研究”(2018JS380)的階段性成果。

[2]陽正偉,昆明學院社會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政治社會史、云南地方史。

[3]師范:《序》,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南叢書》本。

[4]王崧:《云南備征志·總敘》,《中國方志叢書》第45號,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

[5]夏光南:《元代云南史地叢考·自序》,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版。

[6]夏光南:《元代云南史地叢考》,第11、13頁。

[7]夏光南:《云南文化史·自序》,《民國叢書》第五編05039冊,上海書店1990年版。

[8]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編《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一》,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頁。

[9]方國瑜主編《云南史料叢刊》卷1《前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頁。

[10]《漢書》卷95《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3844頁。

[11]《后漢書》卷87《南蠻西南夷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848頁。

[12]《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20頁。

[13]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卷4《南中志》,巴蜀書社1984年版,第345、468頁。

[14]王昶:《跋》,阮福:《滇南古金石錄》,《叢書集成初編》本。按:王善寶為王仁求子。

[15]南詔與中原的交通,主要以四川為中介,而南詔與四川的交通道路主要有清溪關道和石門關道兩條。參見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33~544頁。

[16]劉恂:《嶺表錄異》卷下,廣陵書社2003年版,第63頁。

[17]樊綽:《蠻書》卷3《六詔》,《叢書集成初編》本。異牟尋在給唐德宗的信中說,其祖上皮羅閣接受唐玄宗冊封,“本唐風化”(《新唐書》卷二二二上《南蠻上》,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273頁),意在表明自己想要效仿祖上所為接受唐朝冊封,也可從側面反映南詔建立之初就與唐朝形成政治聯(lián)系,受到唐朝的影響。

[18]《南詔德化碑》,阮福:《滇南古金石錄》,《叢書集成初編》本。

[19]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卷三《新豐折臂翁》,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1頁。

[20]歐陽修:《新唐書》卷二二二中《南蠻中·南詔下》,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282頁。

[21]田汝成:《炎徼紀聞》卷4《云南》,《叢書集成初編》本。

[22]洪邁:《容齋隨筆》卷4《南夷服諸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6頁。

[23]郭松年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記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頁。

[24]龍云修,周鐘岳等纂《新纂云南通志·序一》,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李京撰,王叔武輯校《云南志略輯校·諸夷風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頁。

[26]楊慎:《升庵全集》卷2《滇候記序》,載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第二集,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29頁。

[27]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叢書集成初編》本。

[28]陳鼎:《滇游記》,《叢書集成初編》本。

[29]陳鼎:《滇游記》,《叢書集成初編》本。

[30]張泓:《滇南新語》,“佛手參”“滇茶”“蔬異”“湯泉”“水溢”“瓜果異”“琵琶豬”條,《叢書集成初編》本;張泓乾隆六年(1741)入滇任新興縣令,乾隆十年(1745)改任劍川縣令,六年后調提舉黑鹽井,次年又奉命回劍川賑災;張泓:《滇南新語》,“地震”。

[31]趙翼著,李學穎等校點:《甌北集》卷13“鑒隘塘瀑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頁。

[32]余慶遠:《維西見聞紀》,《叢書集成初編》本。

[33]檀萃:《滇海虞衡志》卷6《志禽》。

[34]檀萃:《滇海虞衡志》卷5《志器》、卷6《志禽》、卷7《志獸》。

[35]檀萃:《滇海虞衡志》卷5《志器》、卷6《志禽》。

[36]田汝成:《炎徼紀聞·原序》。

[37]檀萃:《滇海虞衡志》卷6《志禽》。

[38]郭松年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記校注》,第23頁。

[39]余慶遠:《維西見聞紀》。

[40]李京撰、王叔武輯校《云南志略輯校·國朝平云南》,第84頁。

[41]程文海:《元世祖平云南碑》,載孫太初《云南古代石刻從考》,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103頁。

[42]楊慎:《升庵全集》卷3《云貴鄉(xiāng)試錄后序》,第34、35頁。

[43]楊慎:《升庵全集》卷4《楚雄府定遠縣新建儒學記》,第60頁。

[44]楊慎:《升庵全集》卷3《云南鄉(xiāng)試錄序》,第34頁。

[45]楊慎:《升庵全集》卷3《大理府志序》,第31頁。

[46]田汝成:《炎徼紀聞》卷4《云南·論》,第64頁。

[47]謝肇淛:《滇略》卷1《版略》,《欽定四庫全書》本。

[48]謝肇淛:《滇略》卷4《俗略》。

[49]趙翼著,李學穎等校點《甌北集》卷14《滇池》,第279~280頁。

[50]余慶遠:《維西見聞紀》。

[51]阮元:《研經(jīng)室續(xù)集三》卷8《游黑龍?zhí)犊刺泼范伞罚秴矔沙蹙帯繁尽?/p>

[52]《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476《云南府一》,《四部叢刊續(xù)編》本。

[53]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

[54]黨蒙修,周宗絡纂民國《羅平縣志二》卷4《人物志十三·諸夷》,載《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20冊,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

[55]余慶遠:《維西見聞紀》。

[56]余慶遠:《維西見聞紀》。

[57]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

[58]田汝成:《炎徼紀聞》卷4《云南》。

[59]趙翼著,李學穎等校點《甌北集》卷14《高黎貢山歌》、卷15《同璞函游杜鵑園作歌》、卷15《安寧州湯池》,第292、306、311頁。

[60]王桐齡:《序》,夏光南:《云南文化史》。

[61]《清史稿》卷512《土司傳一》,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203頁。

[62]謝肇淛:《滇略》卷4《俗略》。

[63]謝肇淛:《滇略》卷4《俗略》。

[64]陳鼎:《滇游記》。

[65]《后漢書》卷86《南蠻西南夷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847、2860頁。

[66]郭松年:《題筇竹寺壁》,景泰《云南圖經(jīng)志書》卷7,《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67]張之翰:《西巖集》卷6《送郭子堅御史云南之行》,《欽定四庫全書》本。

[68]陳榮昌:《會澤唐公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記》,載張建新、董云川《云大文化史料選編》,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頁。

[69]張含:《南園漫錄》卷3《貝原》、卷4《漆齒》、卷6《永昌》,《欽定四庫全書》子部149冊。

[70]趙藩:《向湖村舍詩初集》卷5《過安寧州有懷書石淙詩草后》。

[71]劉潤疇等修,俞賡唐等纂《陸良縣志稿一》卷4《學校志三·書院》,載《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21冊,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頁。

[72]民國《陸良縣志稿一》卷1《地輿志一》,第57頁。

[73]民國《陸良縣志稿一》卷5《人物志》,第439頁;祖良范:《建文明坊記》,民國《陸良縣志稿二》卷7《藝文志》,第168頁。

[74]民國《龍陵縣志》卷8《學校志一》,載《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40冊,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頁。

[75]童振藻:《序》,夏光南:《云南文化史》。

[76]唐繼堯:《東陸大學校訓并序》,載張建新、董云川編《云大文化史料選編》,第72頁。

[77]龍云修,周鐘岳等纂:《新纂云南通志·序一》。

[78]李根源輯《永昌府文征·詩》,《曲石叢書》,民國騰沖李氏蘇州1941年刊本。

[79]方樹梅:《序》,余嘉華、楊開達點校《擔當詩文全集》,云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80]金龍章:《序》,夏光南:《中印緬交通史》,中華書局1948年版。

[81]相關成果可參見段紅云《明清時期云南邊疆土司的區(qū)域政治與國家認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方鐵《蒙元經(jīng)營西南邊疆的統(tǒng)治思想及治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期;陳慶江《明代云南府州縣儒學考論》,《學術探索》2000年第5期;肖雄《明代云南書院考析——以明清云南方志為中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2期;陸韌《云南對外交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陸韌《變遷與交融——明代云南漢族移民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美〕James Zlee《元明清時期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交通發(fā)展》,林文勛等譯,《思想戰(zhàn)線》2008年第2期。

[82]金龍章:《序》,夏光南:《中印緬交通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乌拉特前旗| 张家口市| 泸水县| 恩施市| 揭西县| 彭水| 江山市| 永寿县| 吉木萨尔县| 崇仁县| 体育| 芜湖市| 稻城县| 福建省| 苍梧县| 富顺县| 彩票| 新龙县| 宁化县| 南召县| 阿拉善右旗| 胶州市| 呼玛县| 隆德县| 开平市| 武邑县| 高唐县| 崇仁县| 赫章县| 甘洛县| 民勤县| 木里| 延边| 浦城县| 阿拉尔市| 浦县| 三亚市| 奈曼旗| 娱乐|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