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研究(第35輯/2018年·冬)
- 周憲 胡疆鋒 陶東風 周計武
- 1416字
- 2019-10-11 15:30:28
二 現代的認識論美學:藝術符號是物與實用符號的標出項
在現代藝術概念的確立過程中,最早做出定義的是法國哲學家夏爾·巴托神父(Abbé Charles Batteux,1713~1780),發表于1746年的著作《內含共同原理的美的藝術》中。在此書中,巴托初步確立了標準的現代美的藝術系統。[10]此時的“藝術”從古希臘“技藝”的語境中跳出來,掙脫了宗教和政治的桎梏,不再是范圍寬廣的人造物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都逐漸縮小,它將工藝和科學排除,逐漸形成包含詩歌、音樂、繪畫、雕塑、舞蹈在內的所謂的“美的藝術”(Fine Art)。
古老的概念終于讓位于現代的概念,新的藝術意味著美的產物。[11]在實用符號和普通物中,藝術符號成為標出項,“美”和“創造力”凸顯。18世紀晚期開始,浪漫主義創造性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表達情緒開始被看作理所當然,19世紀晚期開始的現代主義藝術時期將繪畫從三維透視法中解放出來,還原到二維平面的媒介——印象派凸顯再現物的體積、色彩等符號,立體派解構再現物的空間,至抽象派時自律藝術發展至頂峰。
自主性審美領域不僅僅提供了一個心靈的避難所,而且,由于工業革命以及擴張的經濟市場急劇改變了傳統文化,引起了社會上廣泛的不滿,藝術自主性原則也為這樣的不滿提供了正當性辯護。[12]在審美現代性的促動下,藝術符號不同于尋常物的使用性和普通符號的意義結構,而是本身處于優勢,藝術表意功能明顯。作為物與實用符號的標出項,現代的藝術符號可以理解為(使用性+實用表意功能)+藝術表意功能,也就是說,在一件藝術品中,使用功能和實用表意功能都被邊緣化。
與此相對應的是現代藝術學基礎的認識論美學的興起,它們主張靜觀式的審美,視覺現代性成為主要的觀看模式。喬納森·克拉里認為視覺現代性意味著知覺被懸置,注意力開始出現。注意力的出現,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第一個是古典視覺模式,及其所預設的穩定、精確主體的崩潰。第二個是認識論問題的先天解決方案的失敗。這必然導致精神統一和綜合的任何永恒或無條件保障的喪失。”[13]
1750年,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以Aesthetics(感性學)為名開創了美學。康德繼承和發展了鮑姆嘉通開創的美學研究的新方向,用審美判斷力作為強有力的論證,為自律藝術的存在和非功利性的審美正式開創先河:如果藝術與對于一個可能對象的知識相適合,純然是為了現實地制作出這對象而做出為此所需要的行動,那么,它就是機械的藝術;但如果它以愉快的情感為直接的意圖,那它就叫作審美的藝術。[14]
在康德看來,審美判斷力作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之間的橋梁,連接了自然和自由。當知解力和想象力構成的感知對藝術符號給予形式直觀,審美主體便從中獲得無關功利的愉悅,并且這非功利性使自我在與藝術的交融中超越感性抵達自由。康德作為德國古典美學的代表,結合了經驗主義的感性和理性主義的理性,將兩者統一于“人”這一先驗主體中,使“藝術”第一次作為目的而非工具被提出。個體的獨立、美學的獨立,最終導致審美主體性的高揚。直到黑格爾的絕對主體,康德學說中不可被認識的“物自體”被取消,絕對精神的主體成為無所不能的上帝。
藝術符號正是在這種審美現代性的觀看下,不斷挑戰自身的邊界,并且與普通符號得以明顯區別開來:“大部分符號表意,是科學的/實用的,必須是‘所指優勢’符號,以明確地傳達意義。……藝術的/儀式的/文化的符號行為,表意過程的主導環節正相反,是能指優勢。”[15]
正是伴隨著個體的人的覺醒,藝術掙脫禁錮自身的政權和神權,爭取自己為自己立法。藝術的自律發展與主體性的獨立,二者相互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