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馬克思與某些馬克思主義者的看法

把藝術看成一種勞動,是馬克思首先提出來的。首先,馬克思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命題,即“資本主義生產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29]因為詩歌(文學藝術)作為非生產勞動,并不創造剩余價值和商品的交換價值,藝術是一種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它不屬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第1冊中更是生動地指出:“彌爾頓出于春蠶吐絲一樣的必要而創作《失樂園》,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動表現。”[30]文學藝術在創作時,本質上是人類的“天性”,是非生產性的勞動。

但是在現代商品社會中,藝術必然進入社會關系,此時藝術就不再處于純正狀態,情況就會起變化。[31]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從剩余價值(利潤) 的角度,把勞動分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他把文學藝術視為一種特殊勞動方式,必然從非生產性過渡成生產性的。[32]他舉了幾個生動的例子:“作家所以是生產勞動者,并不是因為他生產出觀念,而是因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書商發財,也就是說,只有在他作為某一資本家的雇傭勞動者的時候,他才是生產的。”[33]馬克思還拿戲劇說明這種過渡:“例如,一個演員,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資本家(劇院老板) 雇傭,他償還給資本家的勞動,多于他以工資形式從資本家那里取得的勞動,那么,他就是生產勞動者。”被雇傭,使他的藝術勞動成為生產性勞動,也就是轉化為生產商品并能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

從這樣的理論觀點出發,藝術產業就應該是一種生產勞動,將藝術本態的非生產勞動,轉化為具有交換價值并創造剩余價值的商品。仔細閱讀馬克思的歷年著作,可以看出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的“藝術生產”的看法,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和逐步完善的發展歷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宗教、法、道德、藝術等意識形態是生產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34]而在緊接著與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提出: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斷言: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35]在1857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他清楚表明:人類對世界有四種掌握方式,包括對世界的藝術掌握方式。[36]藝術并不是一種游離于人的生產實踐之外的行為。

雖然馬克思沒有系統地討論“藝術生產”,但是可以看到,馬克思對藝術在社會上的運作,相當明確地指出了以下三點。

首先,哪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藝術的根源上保持了一定的“天性”。保持它的原始存在狀態,即“與資本主義相對”的“非生產性”創造愉悅。

其次,作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藝術不可能脫離受經濟基礎控制的社會關系。

最后,藝術家也是“生產勞動者”,他們的勞動或產品,也進入生產剩余價值的商品交換。哪怕藝術的發生并不是生產性的,藝術進入社會流通以后,也成為一種可盈利的商品。

馬克思的這些觀點,非常清晰,而且一以貫之。他并沒有一味指責市場把藝術商品化,他指出商品化是現代社會藝術品必然采取的方式。雖然19世紀中葉藝術市場化并沒有現在這樣的規模,但是其商品化形態已經出現。實際上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藝術生產”這一概念,[37]其意義已經非常接近今日我們要處理的藝術產業問題,馬克思的理論是我們今天研究藝術產業的指導方針。

對藝術產業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的,除了馬克思本人,還有一些英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他們的思考,集中于把藝術看成當代社會中必然需要的活動,因而必須在人的經濟生產與社會文化關系中得到理解。固然,英國浪漫主義對康德哲學很著迷,柯勒律治、卡萊爾、阿道爾諾等人顯然受到康德的啟示,但是英國從19世紀到現當代,一部分藝術理論家一直有比較社會化的獨特看法。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原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唯美主義團體“拉斐爾前派”中的主要詩人,他提出的“藝術社會主義”非常值得我們重視。1894年,莫里斯在《我是如何成為社會主義者的》一文中說:“我一生最主要的激情就是對現代文明的痛恨。”他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激進批判論者,不過與其他批判者不同的是,他認為只有藝術能拯救現代社會。他認為現代文明使工人淪落到一種可悲境地,但只要勞動中貫穿著藝術,就會讓普通人的生活重新充實,“只有美術,能使大眾脫離奴隸境遇”。只要努力讓“美術用到工藝產品上,不難把工業化為藝術和快樂”。因為只要“勞動者同時為藝術家,日常勞動,就會帶上藝術意義”。[38]人人都能享受生產勞動之中的藝術,就能建立一個理想的平等社會。

莫里斯眷戀地回望的藝術化勞動,是中世紀的工匠勞動。他認為:“對美的感受和創造,也就是享受真正的樂趣,這種樂趣的享受同每天的面包一樣對人來說是必需的”,“沒有任何一個人、一群人可以被剝奪這種享受”。莫里斯身體力行,倡導工業品的藝術設計。他用幾十年時間從事工藝產品的設計制作,如壁紙、壁掛、地毯、彩色玻璃和書籍裝幀等,以此來改變機械化產品的粗制濫造,改變人們的生存生活環境。

莫里斯的思想應當說是一種“藝術烏托邦社會主義”。諾伊斯評價說:“簡而言之,莫里斯的社會主義信條是生活愉快。”[39]但是他的思想對我們討論當代社會“泛藝術化”不無啟發。他影響了19世紀末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甚至像王爾德這樣的人也開始做嚴肅的社會思考。[40]20世紀60年代,英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家E.P.湯普森與佩里·安德森,曾經對社會主義與唯美主義的復雜關系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但是他們一致的意見是:莫里斯應當是“英國的第一位馬克思主義者”。[41]

在當代,英國出現了以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1932~2014)等人為代表的伯明翰大學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他們是左翼社會主義者,對當代資本主義持嚴厲批判立場。但與法蘭克福學派不同,他們相信當代媒介依然給予工人階級文化獨特立場的機會,當今文化產業不一定完全取消了工人階級的階級覺悟。

威廉斯主張應當看到大眾文化中有新的積極因素,它“是指民眾為他們自己實際地制作的文化,這不同于所有那些含義。它經常被用來代替過去的民間文化(folk culture),但這也是現代強調的一種重要含義”。[42]霍爾分析了公眾對電視節目的不同態度,認為觀眾可以采取三種解碼立場來看待這些藝術產業的產品:第一種解碼觀眾受制于制作者的統治性立場,這就是法蘭克福學派否定當代大眾文化的出發點;第二種解碼開始有所偏離,觀眾可投射自己獨立態度的“協商性符碼”或立場;第三種解碼則是否定性接受,為大眾文化的肯定性觀點提供支持,觀眾可以采取對立的立場,去瓦解電視制作者的意圖。能動的觀眾,可能在大眾文化中重建自身的主體性。[43]在這基礎上,美國文化學家約翰·菲斯克提出“生產性”解碼,[44]而中國論者則進一步提出可以有“第四種解碼”,即群眾進一步創造發揮,成為自己的藝術創作的源泉。[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谷城县| 枞阳县| 共和县| 铜山县| 叶城县| 麻城市| 饶阳县| 汉川市| 双柏县| 金溪县| 独山县| 辽中县| 深水埗区| 孙吴县| 板桥市| 山阴县| 普格县| 康乐县| 应用必备| 福清市| 汕尾市| 定边县| 新密市| 上饶县| 凤城市| 福安市| 增城市| 兴仁县| 正镶白旗| 晋城| 中宁县| 原平市| 通化县| 青海省| 乡城县| 红安县| 冀州市| 郑州市| 焉耆| 桦甸市| 馆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