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8)
- 王小魯 樊綱 胡李鵬
- 1115字
- 2019-10-11 15:29:45
(三)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
“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這一方面指數在2008~2016年變化不大,從2008年的7.59分小幅度上升到2016年的7.78分。這一方面指數反映的是市場和政府各自在價格決定中的作用,以及在商品市場上的地方保護情況。
2016年“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排在前五位的省份是:福建、廣東、山東、廣西、江西。最后五位是:青海、北京、西藏、河北、云南。分項指數“減少商品市場上的保護”在2008~2016年出現小幅度上升,從7.90分升至8.28分。2008~2016年,得分上升幅度超過1.0分的省份有西藏、貴州。得分下降幅度超過0.5分的有北京、河北、青海、內蒙古(見圖2-10)。可以看到,在價格干預和地方保護等方面,市場化程度的高低與地區分布的相關程度并不高,有些中西部省份在這方面做得也比較好,而某些東部省份在這方面反而有待改進。
圖2-10 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分省評分情況
該方面指數由“價格由市場決定的程度”和“減少商品市場上的地方保護”兩個分項指數構成。“價格由市場決定的程度”這一分項指數是根據《中國物價年鑒》提供的各省份農副產品收購總額、生產資料銷售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市場定價部分的比例(即扣除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部分后的比例)計算的,并近似估算了上述三類產品在社會總產品中的比例,采用不同權重,合成了“市場定價比重”,以此反映各地價格由市場決定的程度。由于2008年之后有關部門未繼續公布相關數據,我們只能暫時使用2008年的數據來代替此后年份的數據,因此此后年份該數據沒有變化。考慮到2008年全國各省份市場定價比重平均已達到93.5%,此后各地的變化不會太大,因此我們認為2008年數據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會造成特別大的失真,但未能反映新的變動趨勢。未來有待相關部門恢復公布這方面數據,我們將對該指數進行更新。
針對該方面指數的另一分項指數——“減少商品市場上的地方保護”,我們使用了由企業調查取得的企業在各省份銷售產品時遇到地方貿易保護措施的情況進行衡量(在以往某些年份該數據無法得到的情況下,我們用企業調查數據中企業對“市場準入限制過多的情況”的評價來替代)。該項指標用抽樣調查的樣本企業在全國各省份銷售產品或從事其他經營活動時遇到的地方保護或行政性限制措施件數占總陳述件數之比來衡量各省份存在的地方保護情況。為了消除各地經濟規模大小不同對陳述件數帶來的影響,我們用相應省份的相對經濟規模(用本省地區生產總值即GRP占全國GDP之比表示)對該比值進行了調整,使之在不同省份間具有可比性。該比值越小,說明地方保護越少,因此評分越高。
2008年,“減少商品市場上的地方保護”這一分項指數的各省平均得分為7.90分,2016年上升到8.28分,說明上述期間地方保護有所減少。由于2010年和2012年企業調查數據中缺失該項數據,因此上述年份采取了2008年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