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 盛繼洪
- 2987字
- 2019-10-18 16:39:50
第三節 制約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盡管北京經濟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受一些體制機制因素的影響,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矛盾依然存在,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一 要素質量變革存在差距
(一)物質要素質量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依然偏低
勞動力質量是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和技能,受教育年限、學習培訓等因素的影響,主要源于人力資本投資。盡管2015年北京就業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12.7年,但仍然低于美國等發達經濟體。
資本質量仍然需要優化。北京勞均資本較發達經濟體也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發展粗放,具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等特征,且這類投資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仍然很高。雖然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有所下降,但2016年仍然達到了52.35%。與投資總額過高并存的是房屋總量的供不應求,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住房供求平衡狀態(套戶比1.05~1.1)相比,北京的房屋供應總量還需要增加,住房資源配置效率仍需提高。此外,房屋質量不高、位置偏遠、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也影響了居住的質量。
(二)科技成果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授權專利中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所占比重仍然很高,2017年大約占授權量的57%,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成果仍然偏少,最具有創新價值的三方同族專利授權量遠低于美國、英國等科技發達經濟體。
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仍有相當一部分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受自身中試條件的制約,使得科技成果在向市場轉化的過程中出現了關鍵環節投入缺位的情況,成果轉化主要是技術服務,以技術轉讓的方式轉化的不多。2016年,北京技術轉讓合同成交額僅占成交總額的2.1%,遠低于上海的41.1%。
二 發展效率變革仍有短板
(一)生產率仍然低于國內外先進水平
盡管北京社會勞動生產率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逐漸減小,但受技術設備、人力資本整體水平等的影響,其勞動生產率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余地。2017年,北京社會勞動生產率按當年價格計算為33640美元/人。在國際上,與之可比的是世界銀行的按2011年不變價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就業人口的人均GDP。2017年,北京社會勞動生產率還未達到這一指標的世界平均水平34609美元/人,更低于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84133美元/人,僅是美國的30.29%(111056美元/人)、英國的42.4%(79331美元/人)、德國的37.7%(89240美元/人)、法國的36.34%(92582美元/人)的和日本的45.2%(74427美元/人)。
產能利用率不足等問題對投資質量和效率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使北京資本產出率依然偏低。2016年,北京單位GDP所需的固定資本形成率為37.9%,明顯高于美國的19.5%、英國的16.5%、德國的20%、法國的21.9%和日本的23.8%。
受研發效率、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等因素的影響,北京的全要素生產率也低于發達經濟體的水平。
(二)微觀主體活力仍需提高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有下降勢頭。2016年北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8.45%,較2015年減少了近0.4個百分點;而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下降得更多,由2015年的15.19%減少至2016年的13.64%。受土地用途調整難、土地出讓價款高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參與城市更新、產業升級的積極性不高,新舊產業退快進慢,限制了產業結構升級。
(三)營商環境仍需進一步改善
空氣污染、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等問題制約了高水平人才的聚集,特別是城市副中心和平原地區的新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相對滯后,影響了企業的投資經營愿望。專業管理部門條塊分割、職能交叉,政府政策碎片化情況不容忽視,政策服務不順暢,存在政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三 增長動力變革缺少后勁
(一)消費潛力還未釋放,投資需求增長乏力,對外貿易大而不強
受消費環境、供給等因素的影響,北京居民消費潛力還未得到充分釋放。2016年,北京的消費率回升至60%,但還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74.07%),也低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78.42%);比美國低23.11個百分點,比英國低24.15個百分點,比德國低12.64個百分點,比法國低18.13個百分點,比日本低15.46個百分點。
盡管投資在推動北京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受體制機制因素的影響,民間投資增長乏力,且大部分投資于房地產業。2017年,北京民間投資呈下滑趨勢,較2016年減少了4%,不僅低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5.7%),更遠遠低于基礎設施投資增速(24.4%)。但是,在降杠桿與規范融資平臺的情況下,基礎設施投資高增速也難以長期持續。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制造業投資近期也面臨著低增長困境。
北京開放經濟的傳統優勢逐漸削弱,傳統模式遇到瓶頸,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出口產品和服務附加值不高。加之當前中美貿易關系緊張,迫切需要適應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轉變對外貿易和投資方式,保持外需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供給端對增長的支撐有限
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資源還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是企業創新能力還不高,核心技術偏少,部分產業領域受制于人。二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待確立。2016年,北京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僅占全市支出總額的37.8%,落后于上海的62%,更遠低于深圳的92.6%(僅統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三是企業創新轉化能力仍需提高,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脫節的問題還未得到徹底解決。
服務業整體上發展水平偏低,勞動生產率不高的傳統服務業比重過大,服務業內部的高端環節發展有限,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發展的匹配程度不高,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落后于消費升級需求。從事養老服務業的企業數量不多、層次偏低,仍以中小規模供應商為主;養老服務業產業鏈偏短,大部分以單一服務為主,具有專業水平、連鎖化的服務品牌還不多,規模效應還不明顯。農村地區養老服務水平更加薄弱,服務項目缺支持、缺途徑、缺人才,相關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很難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需要。健康服務業發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各種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資源缺乏區與富集區的差距并未縮小,基層健康服務能力偏弱。同時各類健康服務的發展情況各異,醫療衛生服務份額超過健康服務的一半,健康管理與促進服務、健康保險服務等領域發展相對滯后。
北京制造業占比偏低,顯著低于類似發展階段發達經濟體典型城市的制造業比重,且制造業集中在少數行業和企業,高技術制造業“單點”發展的情況非常明顯,發展基礎還不穩固。龍頭企業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在構建產業生態圈、引領新技術變革等方面還有不小差距,綜合實力偏弱,穩定性和成熟度還遜于世界領先企業。2017年,北京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0.8%,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1.8%,但產業總體規模偏小,難以支撐制造業持續增長。
農業提質增效限制因素眾多。隨著農業增加值的減少,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水平并未顯著提高,規模經營農戶不到1%,小農生產仍占多數。“互聯網+農業”發展不充分,現代化的農業流通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和突破,農產品優質不優價,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占比很小,農業生產經營的利潤被綠色生產、清潔生產等要求越攤越薄。
(三)京津冀產業協同格局還未成形
受發展階段、行政體制等因素的影響,北京對天津、河北的輻射作用依然低于虹吸效應,京津冀產業協同尚任重道遠。特別是河北缺少優勢產業集群,配套能力不強,承接北京的產業有一定難度。三地稅收分成等機制仍不完善,分工合作、有序銜接、優勢互補的產業鏈還未成形,北京的創新成果在天津、河北落地率不高。2017年,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僅占流向外省份的8.7%,部分創新成果選擇在更遠的省份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