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養老資源供需動態平衡:以快速老齡化為背景
- 胡耀嶺 劉娜娜 王媛
- 3938字
- 2019-10-18 16:34:13
第四節 生育政策調整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必然結果,并受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的共同影響。在人口死亡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人口生育率下降成為人口老齡化水平升高的主導因素,那么,提高婦女生育水平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未來人口老齡化水平?現以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考察育齡婦女不同生育水平對近期、中期和遠期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及其影響程度。
一 研究文獻
人口老齡化及其相關問題是近十年來最為活躍的人口學研究領域之一,研究文獻頗豐。就中國人口老齡化尤其是最近一段時期人口老齡化發展而言,中國人口老齡化屬于底部老齡化,其根本原因是生育率下降引起少兒人口比重降低。由于未來婦女生育水平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已經很小,考慮到人口出生預期壽命延長等因素,人口老齡化在未來將主要表現為由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增加而引起的頂部老齡化。正是從人口老齡化成因出發,一些研究把人口老齡化問題解決路徑與生育政策調整聯系起來,將緩解人口老齡化作為要求生育政策調整的論點之一,喬曉春、任強研究指出,為了避免人口達到零增長后的快速負增長、快速老齡化和人口規模迅速減少,國家應該密切關注人們生育意愿變化,必須在適當時候放開生育政策,使生育水平保持在2.0左右[3];桂世勛認為適時調整現行生育政策,使育齡婦女的生育水平適度回升,將有利于減緩未來人口老齡化和老年撫養比升高的嚴重程度[4];鄧飛就“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對于解決養老問題會起到哪些方面作用”對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政策研究部李志宏處長進行了專訪,李志宏處長認為,需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尤其是防范過度老齡化,生育政策必須要調整,而且宜早不宜遲[5]。還有其他一些研究將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歸咎于1980年以來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并進而主張通過調整生育政策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認為提高生育率可以擴大金字塔底部人口規模,增加未來勞動年齡人口,降低人口老齡化率,延緩人口老齡化進程。
二 數據與方法
現以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和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為基礎開展研究。在具體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兩種方法分析生育水平變化與人口老齡化之間關系。一是人口預測法,將全國人口作為一個封閉人口系統,以年齡移算法模擬未來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變動趨勢,并以此為基礎來研究不同生育水平下的老年人口規模和老齡化率變化情況。關于生育水平,本研究主要包括高、中、低三個方案。高方案:國家從2016年開始實施全面放開二孩生育政策,考慮少數民族、照顧性生育、超生多胎生育、不孕不育、丁克等因素,在2.0基礎上適當上浮,取總和生育率TFR=2.20作為生育水平上限值,預測期內保持總和生育率2.20不變。中方案:參照聯合國2011年世界人口預測所采用的婦女生育率,將TFR=1.64作為中方案生育水平,預測期內保持1.64不變。低方案:參考最近兩次全國人口普查(“五普”和“六普”)數據,以未調整的總和生育率TFR=1.20作為未來生育水平下限。二是替代法,利用反向推理開展研究,由要達到的結論推知應滿足的條件,具體到本研究來說,如果保持目前(或固定)的老齡化水平,推算需要多高的生育水平與之相匹配,并進而分析該生育水平下的老年人口規模、總人口規模、人口老齡化率以及老年撫養比等,直觀地表現保持一定老齡化水平時的人口數量結構變動情況。
三 發現與討論
(一)不同生育水平下的老年人口與總人口
將婦女總和生育率設定為處于一定數值范圍內,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某一特定水平,目的在于使假設的生育率能夠更好地模擬未來生育水平,也便于進行比較分析。關于生育水平的假設參考世界生育水平變化情況以及國內生育政策調整后的生育水平變動情況,將其設定為1.20~2.20,其中的下限值與世界最低水平已經十分接近;上限值是在政策生育率基礎上做出的設定,盡管未來生育政策可能會適當調整,但調整生育政策并不是放棄生育政策,就現實而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下的政策性總和生育率水平不會超過更替水平的國際標準,更何況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經驗,年輕一代的生育意愿和實際生育彈性極低,少生是一種不可抵擋的潮流。當前生育水平對未來60年內的老年人口規模不產生影響,但會即時影響并決定著總人口變動。根據中方案進行預測,在平均婦女總和生育率保持1.64的情況下,全國總人口規模將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從2016年的13.83億人下降至2100年的8.00億人,將比當前人口減少5億多人,降幅為42.15%(見圖2-11)。如果按照低方案進行預測,全國總人口規模下降速度更快,2100年時將僅剩4.41億人,相當于中方案下總人口的55.13%。如果按照高方案生育水平進行計算,全國總人口將保持穩定上升趨勢,從2016年的13.83億人緩慢上升到2100年的15.12億人,增加1億多人。相對于老年人口規模而言,未來總人口對生育水平變動的反應要“靈敏”一些,生育水平不僅影響2070年之后的總人口規模,還會對2070年之前的總人口規模產生一定影響,預測條件下的生育水平越高,當年總人口規模越大。
圖2-11 不同生育水平下的全國總人口規模變化趨勢
(二)不同生育水平下的人口老齡化水平
人口老齡化率用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是表征人口老齡化水平的重要指標。由生育水平決定的年出生人口數量會直接影響人口老齡化率計算公式的分母——總人口,但是,其分子——老年人口數量在最初的60年時間內卻不會因為當前生育水平而發生任何變動。人口老齡化率與當期生育水平呈反方向變動關系,只要當期生育水平有所變動,人口老齡化率就會做出相應變化。如果按照中方案進行預測,根據預測結果,全國人口老齡化率將從2016年的16.47%上升至2100年的31.44%,并于2025年上升至20%以上,達到中度老齡化社會,自2046年上升至30%以上,開始步入重度老齡化社會(見圖2-12)。如果按照低方案進行預測,人口老齡化水平提升速度更快,到2100年時達到41.42%,平均每年上升0.31個百分點,并于2037年開始步入重度老齡化社會,比中方案下提前將近10年。如果按照高方案進行預測,全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將會有所下降,自2026年開始超過20%,之后持續保持在20%~30%范圍內。調整生育政策僅對遠期老年人口規模和老齡化水平具有一定影響。無論生育政策如何調整以及生育行為是否發生改變,2072年之前的老年人口規模將保持不變。老年人口將從2016年的2.28億人上升至2072年的3.08億人,其中,2052年達到峰值水平4.01億人。由于未來60年的老年人口已經出生在世,提高生育水平不僅不會減少未來60年內的老年人口數量,還將增加2072年之后的老年人口規模,龐大老年人口隊伍對經濟社會有著巨大需求,是未來國家社會經濟建設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鑒于我國調整生育政策只可能微調,將不會放開自由生育,這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程度十分有限。
圖2-12 不同生育水平下的人口老齡化率變動情況
(三)保持當前老齡化水平的“替代性”生育率
即便是按高方案進行人口再生產,全國人口老齡化率仍將高居20%以上,那么我們來引入一個“替代性問題”,如果保持“六普”時的人口老齡化水平(13.32%),需要多高的婦女生育水平以持維老齡化程度不變呢?根據未來各年度婦女數量結構變動情況,按照“六普”育齡婦女生育模式,對每年需要新出生孩子數量及其相應生育水平進行測算,結果表明:未來20年,如果人口老齡化率始終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每年出生人口數量必須保持在6000萬~8500萬人,其所對應的平均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5.70~11.60,達到并超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生育水平,甚至會超出人口生育力,如表2-9所示。在如此高的生育水平下,全國總人口規模必將大幅增加,2030年將達到25.43億人,比現行生育政策條件下多出生10多億人口,這將會使我國來之不易的控制人口增長的計劃生育成果喪失殆盡。同時,未來婦女生育意愿和社會經濟條件也不支持這么高的出生人口規模和生育水平。由此可見,21世紀上半葉,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3億人以上,人口老齡化率持續快速升高趨勢不可逆轉,當前生育水平上升不足以有效降低人口老齡化程度,寄希望于通過提高生育水平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正視人口老齡化問題,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不斷解決人口結構問題。
表2-9 保持“六普”人口老齡化率所需的最低婦女生育水平
(四)提高婦女生育水平在微觀家庭層面的積極意義
提高婦女生育水平可以在微觀層面上改善未來家庭養老功能。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主要生活來源是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為40.72%,其中在城市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為31.36%,在農村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為47.74%,特別是在農村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竟達到81.85%。在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95%,其中在80歲及以上年齡組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為10.45%。隨著未來我國老年人口規模迅速增加和高齡老人比例不斷上升,我國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數的增加速度將明顯快于老年人口數的增加速度。為了妥善解決我國未來的養老問題,提高城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要適時調整現行生育政策,允許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這將有利于減少未來我國“四二一”家庭的比例,從家庭代際結構上增強家庭養老功能,相對減輕社會養老的巨大壓力。同時,也有利于緩解家庭結構嚴重失衡現象,減少“倒金字塔”型家庭數量,提高家庭養老能力,降低家庭養老風險。
綜上所述,以調整生育政策來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只是一種愿望,中間真正起作用的變量是總和生育率,調整生育政策只是提供一種提高生育率的可能。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需要經濟社會政策和人口政策綜合配套統籌應對,提高生育水平并非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有效途徑。面對不可逆轉的人口老齡化趨勢,近期和中期只能以經濟社會發展來適應人口老齡化的人口基礎,而不可能反其道而行之,讓人口老齡化去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在提高生育水平不能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情況下,發揮老年人余熱及其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開發低齡老人人力資源,推遲退休年齡,提高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參與率和社會活動參與率,不失為一項適合中國國情的較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