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工讀教育研究
  • 郭開元 劉燕 陳晨 路琦
  • 3字
  • 2019-10-18 17:00:00

專題篇

專門學校學生的家庭問題及其對家庭教育指導的啟示

關穎[1]

摘要:調查表明,專門學校學生較之普通學校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狀況存在更多不利因素。家庭教育背離家庭反映了父母教育價值觀的傾斜,孩子不良行為凸顯父母監(jiān)護責任缺失和教育能力缺陷,親子沖突的根本原因是漠視孩子的權利。專門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歸根結底是學生家長自身的問題,而家長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問題、社會問題。因此,有必要強化和改進家庭教育指導,重視對家長的“基礎教育”。家庭教育指導也需要“齊抓共管”,拓展專門學校向家庭的“輻射功能”,家庭教育指導必須“與時俱進”。

一 專門學校學生的親子關系及家庭教育狀況

在以往有關我國專門學校學生問題的研究中,學者普遍認為家庭環(huán)境不良和父母自身素質的缺陷是孩子各類問題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因素。2005~2006年筆者參與了中國工讀教育問題研究,在對工讀教育存在必要性的分析中,首先談及的就是家庭不良環(huán)境和家長的教育能力缺陷,這具體表現(xiàn)為家庭結構缺損,父母關系緊張;監(jiān)護人欠缺責任意識;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家庭教育功能危機。可以說,撫養(yǎng)和教育未成年人的首要責任在家庭,但是當家庭身陷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家長已經(jīng)無力教育他們的孩子,并無奈于孩子的處境[2]

12年后的2017年,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專項組辦公室、共青團中央社區(qū)和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和中國教育學會工讀教育分會等機構啟動“新時期專門學校發(fā)展研究(2007—2017)”課題,再次聯(lián)合對專門學校教育展開全面調研。總報告指出,專門學校學生的家庭特征和親子關系的影響因素有三個:一是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處于中下層;二是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未成年子女的價值觀缺乏有效形塑;三是親子關系疏離增加了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3]

本文擬對本次調查中有關專門學校學生的親子關系及家庭教育狀況做進一步分析,以期為專門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為相關決策提供參考。本次調查抽取我國不同地區(qū)8所專門學校學生533個樣本,對照組為該地區(qū)的普通中學生,共計393個樣本。調查中,有兩組問題專門詢問了調查對象的親子關系情況和父母對其關心情況,專門學校學生與普通學生親子關系情況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專門學校學生與普通學生親子關系情況比較

表1 專門學校學生與普通學生親子關系情況比較-續(xù)表

這組數(shù)據(jù)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孩子們表示“為了培養(yǎng)我,父母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兩組都達到80%以上。盡管這個選項中,專門學校學生低于普通學生7.79個百分點,但從總體上看,是與對照組相差比例最小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專門學校學生還是普通學生,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重視子女的撫養(yǎng)教育,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二是從總體上看,所有父母積極的、正面的行為,如“父母總是幫助和鼓勵我”“與父母無話不談”“經(jīng)常與父母一起看電視、出去游玩”等選項,專門學校學生的選擇比例低于對照組;而所有父母的消極的、負面的行為,如“平時很少見到父母”“父母之間經(jīng)常吵架”“父母經(jīng)常打我”“父母不關心我在想什么”“家里的事我沒有建議權”“父母不關心我交什么朋友”“對于我自己的事,父母不會尊重我的意見”等選項,都是專門學校學生的選擇比例高于對照組。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父母的教育行為與孩子的不良行為有很大的相關性。

三是本次調查顯示,專門學校學生父親、母親“在外打工”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與此相聯(lián)系,“平時很少見到父母”的孩子難免因家庭教育缺失而行為失控。有的孩子盡管與父母共同生活,但專門學校學生表示“父母之間經(jīng)常吵架”的超過1/4,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也就是說,夫妻關系不良對孩子的行為亦有很大程度的不利影響。

四是專門學校學生在家中權利被漠視的程度更高。“父母不關心我在想什么”“家里的事我沒有建議權”“對于我自己的事,父母不會尊重我的意見”的選擇比例都在30%左右,在所有父母負面行為的選項中排在前三位。

調查中另一組問題詢問了“在家中,父母對你關心比較多的是什么”,可多選。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關心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專門學校學生與普通學生父母關心情況比較(多選)

這組數(shù)據(jù)表明:一是從總體上看,除“其他”外,父母關心孩子的六方面內容都是專門學校學生低于對照組;二是兩組學生父母對孩子關心較多的按比例排序第一位的是“學習”,第二位是“健康”,表明學習重于健康是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現(xiàn)象;三是父母對“品德”的關心程度,對照組排在第三位,專門學校學生排在第四位,即專門學校學生的父母注重孩子品德的程度更低;四是在“交友”方面,專門學校學生父母的關心程度排在第三位,對照組排在第四位,而且該選項是兩組中差異最小的,這表明父母對孩子交友的重視具有共性。

二 專門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分析

在專門學校學生與普通學校學生的對比中,我們總能看到諸多的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看到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的方方面面。而家庭問題歸根結底是父母教育素質的缺陷,我們不可單純地責怪孩子,也不可能通過矯正孩子使問題得以解決。筆者認為,專門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背離家庭反映了父母教育價值觀的傾斜

關于家庭教育的概念,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視角有不同的表述。然而無論怎樣定義,顧名思義,家庭教育是發(fā)生在家庭中的教育活動,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體現(xiàn)家庭的本質特征,是家庭的重要功能。

然而本次調查結果和大量的社會現(xiàn)實告訴我們,家庭教育背離家庭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有的家長為了孩子拼命掙錢,把自己大把的金錢和時間連同自己的孩子交給了別人,把功夫下在了家庭以外,孩子有家,而家卻不像個家,家庭的功能殘缺不全或扭曲,使孩子缺少了家的溫暖、家的溫馨、家的和諧、家的快樂;有的家長把家庭教育理解為“家庭學習”,在抱怨學校給孩子的學習壓力大的同時,把家庭當作學校的“第二課堂”,孩子成了“考試機器”,自己成了老師的“助教”、學習分數(shù)的“傀儡”。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卻有69.1%的專門學校學生“在原校學習成績差”;與此相對應,有66%曾經(jīng)逃學的學生表示“厭惡學習”。也就是說,父母花大力氣對孩子學習的“關心”,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對孩子的學習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另一組調查結果顯示,專門學校學生有過“夜不歸宿”行為的比例高達42.9%,這與家庭失去對孩子向心力不無關系。

孩子的行為和認知與父母的期望存在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背離家庭,這反映了父母教育價值觀的扭曲和由此產(chǎn)生的自身角色定位偏差。尤其是一些父母不了解教孩子做人是自己的本分,家庭生活才是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

(二)孩子不良行為凸顯父母監(jiān)護責任缺失和教育能力缺陷

專門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有著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或不良行為,他們的家庭背景與普通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相比存在更多不利因素。筆者認為,與家庭貧困、父母社會地位和文化程度低、家庭結構不完整等客觀因素相比,更多地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因素是家庭的撫養(yǎng)教育功能缺失,以及父母教育能力的缺陷。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創(chuàng)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職責和撫養(yǎng)義務”。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監(jiān)護人,對孩子承擔著撫養(yǎng)、教育、保護、代理等法定責任。本次對專門學校學生的調查顯示,有54.9%的孩子曾經(jīng)“進入KTV或酒吧等”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的場所;在81.5%“玩網(wǎng)絡游戲”的孩子中,表示“偶爾”“有時”“經(jīng)常”玩的占比分別為14.9%、16.8%、49.8%,經(jīng)常玩的比例最高。這類問題反映了父母在履行對孩子監(jiān)護職責方面的缺失,也體現(xiàn)了由于家庭環(huán)境不良使孩子在家庭以外滿足自身需求和尋找樂趣的不良后果。

孩子的一般不良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很有可能發(fā)展為嚴重不良行為乃至犯罪行為[4]。我們曾在未成年犯調查中了解到,絕大多數(shù)孩子犯罪并不是父母教唆,在他們還是個普通孩子的時候,他們的父母與普通孩子的父母一樣,在孩子身上花費了很多心血。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絕大多數(shù)父母對其進行過教育,但并沒有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調查中列出“通宵上網(wǎng)”“夜不歸宿”“欺負同學”“搶別人錢物”“偷拿別人東西”“結交有違法行為的伙伴”等不良行為,問未成年犯當有這種行為時,父母通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什么,父親和母親“不管不問”平均僅10%左右,“打罵”平均只占30%左右,平均近60%的父母是采取“說服教育”的方式。如果說服教育可以奏效,或許有相當多孩子的不良行為能夠得以糾正而不至于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也就是說,父母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會影響教育效果,但并不決定教育效果,決定教育效果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能力,即幫助孩子和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的能力[5]。專門學校學生的父母同樣由于教育能力缺陷,在孩子教育中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

(三)親子沖突的根本原因是漠視孩子的權利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專門學校學生還是普通學校學生,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重視子女的撫養(yǎng)教育,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現(xiàn)實中我們看到,有的父母發(fā)自內心地愛孩子、事無巨細地管孩子,為孩子精心設計當下的一點一滴、未來發(fā)展的每一步,甚至以“犧牲”自己為代價。與此同時,盡力替孩子做能為孩子做的一切,替孩子選擇、要求孩子聽話,卻不屑于傾聽孩子的聲音,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求。

未成年的孩子也是獨立的權利主體,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根據(jù)未成年人的年齡和智力發(fā)展狀況,在作出與未成年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告知其本人,并聽取他們的意見”。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是,未成年人不應該被簡單地看作一個弱小的群體,他們不僅僅需要照顧,還應當作為一個擁有權利的群體而被所有人尊重,讓他們行使表達意愿和選擇的權利。本次調查中諸多孩子所表述的“父母不關心我在想什么”“家里的事我沒有建議權”“對于我自己的事,父母不會尊重我的意見”等,說明處于青春期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的孩子很在乎與父母相處中自己的地位以及是否被重視,而許多父母卻不以為然。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認為小孩子沒有發(fā)表意見和選擇的權利,必須聽大人的。一方面,父母種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使得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充分發(fā)展其全部體能、智能和社會性參與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需求和對各種事物的見解,有不同于成年人的觀念和行為,對父母所說、所做的一切有積極或消極應對的能力,不聽父母的話是在爭取自己決定自己事情的權利。遺憾的是,成年人因為缺少兒童權利視角,常常給孩子貼上“逆反心理太強”“跟父母對著干”的標簽,并沒有對自身的過失進行積極反思。當處理某一個問題雙方意見不一致又都不肯妥協(xié)時,沖突便不可避免。

本次調查顯示,專門學校學生親子關系狀況不如對照組以及經(jīng)常“玩網(wǎng)絡游戲”和“夜不歸宿”等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專門學校學生由于在家庭中參與權受到限制而導致他們背離家庭和發(fā)生親子沖突的現(xiàn)實。

三 關于強化和改進家庭教育指導的思考

專門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歸根結底是學生家長自身的問題;而家長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問題、社會問題。

專門學校的辦學性質、特殊的教育形式已被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6]。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工讀學校陪伴式的教育是對家庭情感的一種彌補,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及時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通過住宿、同伴關系進行社會學修補,這對彌補當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7]。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學生在專門學校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他們遲早要回到家庭,回到曾經(jīng)或多或少“制造”了他們問題的地方。如果家庭環(huán)境沒有改變,依然是家庭情感的缺失,是否被矯正了的不良行為會重新產(chǎn)生呢?還有更多的原本是普通學校學生的孩子,在不良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教育素質有缺陷的家庭中成長,是否也會成為有不良行為和學習障礙的“問題學生”呢?這就提出了如何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進行教育、如何強化和改進家庭教育指導的問題。

(一)重視對家長的“基礎教育”

預防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產(chǎn)生,家庭是第一道防線。現(xiàn)實的情況往往是孩子出了問題,家長才幡然悔悟,檢討自己對孩子的失職和教育的誤區(qū)。尤其是那些自以為為了孩子好卻遠離孩子、過度束縛孩子而導致孩子走入歧途的家長,總是后悔不已,也給孩子留下終身遺憾。

在現(xiàn)代社會,做稱職的父母不是可以無師自通的。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正確履行監(jiān)護職責,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人。有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應當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回顧我國30多年來家庭教育指導,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重一般性宣傳,輕扎實的教育;重孩子顯性問題的干預,輕對家長的基本觀念引導和源頭問題的根治。2010年國家七部委頒布的《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就沒有指導家長學習了解家庭和家庭教育科學的基本常識的內容。廣大家長對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基本問題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所以家庭教育常常被誤讀,家庭的教育優(yōu)勢未能得以充分發(fā)揮。一些家長角色失范,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茫然、困惑,遇到問題不知所措,甚至干些傻事、錯事,也就不可避免了。

專門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背離家庭和父母教育能力缺陷給我們的警示是:“注重家庭”首先要注重家庭維護自身的特點和功能的完善;“注重家教”首先要注重家長必須履行自己的家庭責任,打好認識基礎。教育部2015年末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對“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廣大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tǒng)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增強家庭教育本領”。強調家長的“主體責任”,以及“全面學習”“系統(tǒng)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識、理念和方法,在我國有關家庭教育的政策文件中尚屬首次。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家庭教育和家長教育責任的認識更加清晰,同時也對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如何強化家長教育的新問題。只有扎扎實實的基礎教育,才能達到這種“全面”“系統(tǒng)”的要求;只有家長主體責任明確、把握孩子成長規(guī)律、自身教育素質提升,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長增強家庭教育本領,必須從學習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識入手,了解父母對孩子法定的義務是什么,家庭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是什么,家庭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是什么,兒童的權利是什么,家庭與學校、與社會的關系是什么,等等。國家規(guī)定的有組織的家長教育應當是對家長的“基礎教育”,是政府投入的“義務教育”和面向大眾的“普及教育”,起到“防疫站”的作用,幫助家長增加自身的“免疫力”,而不是出了問題再急救的“120”,也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疼醫(yī)腳”。把對家長的基礎教育做扎實,家長對家庭教育的基礎知識真的理解了、融會貫通了,在孩子教育中才能少走彎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二)家庭教育指導也需要“齊抓共管”

在現(xiàn)代社會,父母承擔著法定的對未成年子女的監(jiān)護職責和撫養(yǎng)教育義務,不僅要對子女負責,也要對國家負責,同時受國家法律的保護和約束。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當好父母不是無師自通的,也不可以為所欲為,需要通過學習了解自身角色規(guī)范,進而解決孩子教育中的問題。此外,盡管廣大家長并非不想改變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困境,但這些問題往往難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決,需要國家和社會力量從多方面給予幫助乃至救助,這是引導他們增強自信、提升自身能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條件。

在國家政策層面,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中提出有關家庭教育的工作目標是:適應城鄉(xiāng)發(fā)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guī)劃(2011—2015年)》是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以下簡稱婦聯(lián))、教育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國家九部門共同制定的,體現(xiàn)了“齊抓共管”的初衷。該規(guī)劃提出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政府主導。要推動各級政府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建立健全部門聯(lián)動的工作機制,制定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財政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支持,促進家庭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切實為家庭提供普惠性、常態(tài)化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國家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關鍵在于政府主導作用的落實、部門聯(lián)動機制的良性運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合力、發(fā)揮整體效應。

在操作層面,我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由過去少數(shù)機構、單一形式的家長學校逐漸發(fā)展為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多種形式立體運作的和優(yōu)勢互補的局面。學校較之其他機構在教育功能、教育條件、師資力量、組織教育對象、管理規(guī)范等方面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有利于幫助家長進行角色定位、強化教育內容的調控,是普及性家長教育的主渠道;社區(qū)的統(tǒng)籌性強,有利于有效整合社區(qū)內各種教育資源,滿足居民對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的不同需要進行分類指導;大眾傳媒的優(yōu)勢是覆蓋面廣、互動性強;家長工作單位可與企業(yè)文化和職工培訓相結合;相關社會機構更具針對性、專業(yè)性;民營教育機構可通過市場化運作為家庭提供多樣化服務;家長自組織進行家庭教育的自我支持;等等。近年來公檢法司、綜治部門對有不良行為和犯有罪錯未成年人監(jiān)護人的強制性教育,也使得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更為完善。

在實踐層面值得借鑒的是,北京市海淀區(qū)法院與區(qū)檢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教委)聯(lián)合出臺《共同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意見》,對家長進行“如何為人父母”親職教育[8]。對象包括:被公安機關、檢察院處理過的觸法及不起訴的未成年人家長;進入審判階段的涉少民事、刑事案件的家長;接受社區(qū)矯正的未成年人的家長;轄區(qū)學校、社區(qū)等有未成年人教育需求的家長。明確了教育類型、教育方式、工作機制等內容,并由法院負責整合各單位資源,推動親職教育工作在該區(qū)全面展開,有效擴大了親職教育的影響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推進家庭教育指導的科學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有宏觀規(guī)劃、法律保障、政府支持,更需要在理論研究、隊伍建設、搭建平臺、開拓市場等方面下真功夫。

(三)拓展專門學校向家庭的“輻射功能”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學生和家長對專門學校都給予了很好的評價,72.2%的學生表示“愿意在現(xiàn)在的學校上學”,排在前三位的原因依次是“能夠幫助自己養(yǎng)成好習慣”(71.8%)、“老師比較尊重我”(68.6%)和“可以幫助自己改正不好的行為”(68.1%);對185名專門學校學生家長的調查顯示,對“與以前相比您的孩子的變化”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性格開朗了”(60.8%)、“學習成績有所提高”(53.4%)和“改正了以前的不好行為”(51.1%)。從總體上看,學生對專門學校積極的評價高于家長。而家長認為孩子上專門學校后變化比例最低的是“與父母的關系有所改善”(38.6%),他們對孩子最擔心的依然是“學習成績不好”,達到52.5%。

上述調查結果提醒我們,盡管在專門學校環(huán)境中學生有很多方面得到積極的轉變,但是多數(shù)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并未得到改善,依然有一半以上的家長擔心孩子的學習。而且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性格的形成并非短期就可以見效的,如果家庭環(huán)境和家長自身不改變,很難鞏固專門學校的教育成果。因此,專門學校有必要拓展面向家庭的“輻射功能”。不僅是以學校為中心的家訪、家長會、親子活動、心理輔導,而是將家長作為可依靠的教育力量,引領家長學會學習,幫助家長開發(fā)自我教育的潛能,發(fā)揮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的主體作用,這樣才有利于與學校形成合力,在孩子回到家庭和將來離開專門學校時,家長依然可以對其產(chǎn)生積極影響。其可能性在于,在教育矯治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方面,專門學校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相對較高,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適合學生特點的激勵方法、懲戒方法、心理調適方法,探索和積累了以多種形式開展適合學習困難學生特點的教學活動、進行法治教育的有效經(jīng)驗,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家長學習,而且家長也有希望得到學校指導的訴求。

這種專門學校的“輻射功能”也適用于向普通學校學生的家庭拓展。在這方面,需要決策者樹立“大教育”的理念,通過規(guī)范管理、加大投入、優(yōu)化師資等予以強化。這是專門學校發(fā)揮更大作用的發(fā)展趨勢,也是在整體上防患于未然、減少和避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產(chǎn)生的最佳選擇。

(四)家庭教育指導必須“與時俱進”

在當代社會的變革中,與之相聯(lián)系,家庭和家庭教育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如隨著社會的開放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速發(fā)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地位發(fā)生變化,上一代對下一代的“縱向”教育減弱,兩代人的互相影響增強;家庭教育中改變家長本位,以兒童為本、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內容隨社會的發(fā)展而豐富和拓展,以往不曾涉獵的媒介教育、理財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閑暇教育等不可或缺。家庭教育指導的“與時俱進”,就是要適應時代發(fā)展,適應家長和孩子的變化,適時并且及時地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指導方式。

本次調查中反映出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專門學校學生對網(wǎng)絡游戲的迷戀。我們不能不承認的現(xiàn)實是,現(xiàn)在的孩子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了解和使用已經(jīng)相當普及,網(wǎng)絡成為他們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分,學習、娛樂、交友、消費……無一不依賴網(wǎng)絡。以往的禁止上網(wǎng)吧、給電腦加密等管理措施已經(jīng)不靈了,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和駕馭不了的孩子,一味地限制、壓制只會加大兩代人的隔閡。唯有了解孩子、熟悉網(wǎng)絡,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因此家庭教育指導必須思考如何應對日新月異的網(wǎng)絡世界,怎么助力家長成長。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幫助家長認識當今移動互聯(lián)時代孩子的特點,提升網(wǎng)絡素養(yǎng),學會如何積極利用網(wǎng)絡,包括網(wǎng)絡認知、網(wǎng)絡評價、網(wǎng)絡道德修養(yǎng)、網(wǎng)絡安全意識、掌握網(wǎng)絡技能等[9]

就指導家庭教育的渠道而言,以往的家長學校通常是我講你聽、我教你學,家長的學習是被動的。在當今知識爆炸、互聯(lián)互通的社會背景下,適應新一代家長的需求,家庭教育指導也要開闊視野、創(chuàng)新模式,以科學的家庭教育基礎知識為藍本,充分開發(fā)和利用網(wǎng)絡資源,如音頻、視頻、APP、親子游戲等。重點是搭建信息平臺,拓展學習渠道;搭建活動平臺,動員家長參與;搭建互助平臺,鼓勵發(fā)展家長自組織。總之,強化和改進家庭教育指導,提升家長自身素質,才能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步,共同實現(xiàn)育人目標。


[1] 關穎,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

[2] 鞠青:《中國工讀教育研究報告》,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第43~49頁。

[3] 路琦、郭開元、劉燕等:《新時期專門學校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第103~109頁。

[4] 關穎:《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全國未成年犯的調查》,《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年第2期,第47~52頁。

[5] 關穎:《家庭教育社會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第208頁。

[6] 鞠青:《中國工讀教育研究報告》,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第58頁。

[7] 石軍:《中國工讀教育六十年國際研討會綜述》,《青少年犯罪問題》2015年第6期,第114~119頁。

[8] 《海淀法院“四三二一”親職教育工作模式獲高度肯定》,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5/01/id/1528306.shtml,2015-01-05。

[9] 關穎:《家庭教育是什么——家長學習讀本》,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8,第23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苗栗市| 连平县| 东海县| 兴仁县| 沅江市| 鄄城县| 遵义县| 信丰县| 五家渠市| 中江县| 秦皇岛市| 泌阳县| 洪洞县| 台安县| 舞阳县| 若尔盖县| 葫芦岛市| 永安市| 济宁市| 凤冈县| 古丈县| 牡丹江市| 东山县| 彭泽县| 鄂托克前旗| 大理市| 怀化市| 夏津县| 安宁市| 汉沽区| 丹阳市| 宜君县| 且末县| 千阳县| 龙川县| 乐亭县| 台山市| 伊金霍洛旗| 尖扎县|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