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河西走廊看中國
- 黃達遠 藺海鯤 王彥龍
- 2113字
- 2019-10-18 17:36:26
四 駝道漫漫
18歲那年,孫得正正式出師,開始獨立拉駱駝,成為受雇于嚴家商號的駝把式。嚴家是民勤人,商號開在了大靖(在今古浪縣境內(nèi))。孫得正經(jīng)常跟著駝隊從大靖出發(fā)再回到大靖,奔波在駝道上,很少回民勤的家。
大靖在今天看來只是長城腳下一個普通的小鎮(zhèn)子,在當時卻是個商旅云集、店鋪林立的富庶市鎮(zhèn),蒙藏回漢駝隊云集,駝鈴聲晝夜不息。它處在河西商隊北上寧夏川、東進秦隴的商路交通樞紐上,也是關(guān)隴、四川等地的商隊北上蒙古、西進新疆的重要停靠地方。阿拉善高原周邊的鹽運線路也多路過大靖,鹽巴通過駝隊從阿拉善運到大靖附近再流散到其他地方。因此,甘青寧一帶一直流傳著“要想掙銀子,走一趟大靖土門子”的諺語。這個著名的西部商貿(mào)重鎮(zhèn)的衰落其實也不過是蘭州黃河鐵橋、蘭新鐵路公路建成致使交通改道以后的事情。
從大靖出發(fā)的駝道四通八達,每次馱運的貨物不同,目的地不同,走的線路也不同。東去寧夏的駝道過永靖,走營盤水,到中衛(wèi)、銀川,沿賀蘭山東側(cè)北上包頭、綏遠。南下關(guān)隴的駝道,一條向東去,沿涇河南下;一條直接從大靖出發(fā),順莊浪河而下到達蘭州、河州等地。北上阿拉善的運鹽道路主要通往雅布賴鹽池或者吉蘭泰鹽池。而進新疆的道路大多走甘涼大道過星星峽,或者北上阿拉善經(jīng)額濟納到巴里坤,過木壘、奇臺,通往北疆各地。賀蘭山西側(cè)也有經(jīng)過沙漠連接阿拉善北衙門定遠營(今阿拉善左旗)的駝道。
在大靖活動的駱駝隊,“回回”幫、蒙古幫、山西幫、綏遠幫,各有各的傳統(tǒng)。“回回家的駱駝一把子15個,條件比我們好多了。”孫得正愛講各幫駱駝隊的特點。蒙古幫和綏遠幫的駝隊也都是一“把子”15峰駱駝,大幫駝隊多得很。大家各有各的習(xí)慣路線,也都因為語言、生活習(xí)慣的不同而各自為陣。“回回”駝隊和蒙古駝隊習(xí)慣在太陽落山時上路,第二日天亮?xí)r卸垛子休息。而民勤駝隊則在早晨吃過“腰食”(一日兩餐,上午9點左右的一餐稱為“腰食”)后才出發(fā),太陽落山時,到“站頭”歇息。
商號的駝隊一般是大幫響鈴,駝隊出行是極為重要的大事,尤其走長途運輸時,駝隊一去就是半年,跋山涉水,艱險難測。因此駝隊出發(fā)之前,東家或者掌柜子、駝把式一般要主持隆重的祭駝起場儀式,主要祭祀對象為馬王爺、土地爺、列祖列宗和駝神。
傳說中的馬王爺叫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因為識破刺客救了漢武帝,而被傳說長有能預(yù)知禍福、識別忠奸的第三只眼。在駱駝客這里,他被視為駝道上的保護神。駝客們在掌柜子的帶領(lǐng)下,給馬王爺上香化表,三拜九叩,祈求保佑一路平安。駝把式們會將牲羊的血涂抹在駱駝和貨物上,驅(qū)邪避祟。清末和民國時期的駝道上,兵亂匪患頻發(fā),甚至兵匪一家,商號的駱駝隊在出發(fā)之前還必須給軍隊或寨頭“上供”保護費才敢放心上路。
圖2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西上新疆的民勤駝隊
民勤縣蘇武文化研究會提供
當時孫得正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跟隨嚴家的駝隊走南闖北。當上了駝把式之后,他很快就成了駝隊里的一把好手。常年的走駝歲月里,他先是跟著駝隊走,后來帶著駝隊走。走北線去過王爺府、包頭、綏遠、張家口、北平和天津衛(wèi),向西去過西寧、玉門、哈密等地,向南走過河州、蘭州,到達陜西、湖北等地。等到孫得正成為嚴家商號的駝隊掌柜時,他已經(jīng)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有膽有識、能文能武的“老江湖”了。
一個合格的駝把式不但要有很好的身體,還要掌握預(yù)測天氣的本領(lǐng)、尋找水源的辦法,要有對沙塵暴等的應(yīng)變能力以及與不同人群打交道的技巧。
駝隊的行程安排是由水源的遠近所決定的,沙漠中一個站點到另外一個站點之間的距離一般為35公里左右。以民勤城到新疆哈密的駝道為例,沿途分布著站點,站點之間相隔20到40公里。路上要經(jīng)過三片戈壁灘,趕不到這些站點,或者迷失了方向,駝隊就只能露宿野外。其實,幕天席地,恰是大幫響鈴里駱駝客們的生活常態(tài)。
沙漠戈壁的駝道上還有一些窩鋪。所謂“窩鋪”就是缺乏生活來源的貧窮人家在有水源的地方搭建的簡單房屋,用來為過往的駝客腳夫提供人畜飲水。商旅在窩鋪上飲牲口、放牲口,生火做飯。頭一碗飯叫做“鍋頭飯”,窩鋪主人就靠分得這碗“鍋頭飯”得以活命。行路商旅一般很講信用,即便路過暫時無人“看管收費”的窩鋪,也會在臨走時留下一碗米或面。在窩鋪宿營的駝隊在離開時也會將燒過的火燼保存起來,插上標志供后來者使用。這些規(guī)矩,西北的商旅人所共知,約定俗成。蒙古駝隊崇敬火神,漢人駝隊信守在馬王爺跟前發(fā)下的誓言,“回回”們記著穆斯林的善功……走在駝道上的人們各有其講究和習(xí)俗,但走駝道的規(guī)矩則能通過不同的文化,約束著各具信仰的人群。
拉駱駝,走四方,民勤的漢人駝隊遇到蒙古人的敖包,把式們會往敖包上壘上一塊石頭,相信可以添子添孫、添福添壽。民勤的駝把式中間還保留著不能朝著敖包小便的禁忌。駱駝客們對各族的文化事物都耳熟能詳。甚至許多敖包成為駱路上的地標后,還會出現(xiàn)“王家鄂博”“李家鄂博”等漢蒙文化雜糅的名稱。
那個時代,河西戰(zhàn)事、匪禍不斷,長途跋涉的駝隊往往遭遇不同背景的強盜,熟悉規(guī)矩的人都知道如何靈活應(yīng)對。許多掌柜子、駝把式們和政界、商界、土匪、軍隊一定層次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交往,同樣也了解許多族群的文化民俗。他們經(jīng)常出入不同的文化情境,跨越地域、文化和社會的邊界,身上具備混合的文化氣質(zhì)和豐富的社會閱歷。
- 獨立與依賴:轉(zhuǎn)型期的中國城市家庭代際關(guān)系
- 浦東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熱點問題研究(2016)
- 華大講堂(2014)
- 不焦慮的青春
- 破解全域深度貧困:西藏的內(nèi)源型發(fā)展道路
- 巖波新書精選02:格差社會
- 社會變遷與中國居民生活質(zhì)量(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新二元結(jié)構(gòu)問題研究
- 絲綢之路沿線省份健康扶貧狀況調(diào)查研究:以甘肅、陜西、新疆三省區(qū)為例
- 烏拉圭(第2版)
- 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wǎng)絡(luò)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中國農(nóng)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
- 通往城市之路:農(nóng)民工住房與市民化
- 網(wǎng)絡(luò)空間法治化:互聯(lián)網(wǎng)與國家治理年度報告(2015)
- 性別視角:回顧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