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第16輯)
- 黃衛(wèi)平 汪永成 陳家喜主編
- 1093字
- 2019-10-11 17:13:11
一 集體行動組織學
首先有必要解釋一下什么是集體行動組織學。這是本文提出的一個說法,其實是集體行動理論和組織理論(或組織社會學理論)的結合。但實際上二者也是分不開的,可以說都是以理解集體生活的運轉邏輯及其引起的合作形式為研究目標[10],只是側重點略有不同。但要說把二者結合起來,可能以克羅齊耶(Michel Crozier)為代表的法蘭西學派做得更好,正是通過他們的研究,集體行動和組織的邏輯關系才得以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11]
概言之,這個邏輯是:人有一些目標是僅憑個人力量所不能實現(xiàn)的,由此需要跟其他人合作,采取集體行動,集體行動就是人們的合作行動。但合作(集體行動)不會自發(fā)產(chǎn)生,也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相反總是存在困難,這就是奧爾森所揭示的集體行動困境。[12]要使合作(集體行動)成為可能,防止人們各行其是,就需要整合或者說組織(organize)人們的行動,這就導致集體行動必然是有組織的行動,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組織形態(tài)(organization)或者說合作形式。而這里所說的組織,是一個采取各種手段措施來整合人們的行動,從而使集體行動成為可能的過程,更準確地說,是一個圍繞權力[13]而進行的博弈過程。但是為解決合作(集體行動)問題而采取的組織方式都是情境式的(偶然而臨時),并無一定之規(guī),會因情境不同而不同,因情境變化而變化,由此產(chǎn)生組織形態(tài)的多樣性和變化性。
應當說奧爾森對人類集體行動和組織邏輯的理解與法蘭西學派相去不遠,但是奧爾森對組織的理解可能不如法蘭西學派深刻。奧爾森認為只要采取選擇性激勵手段(積極的和消極的)就可以解決集體行動(合作)的問題。[14]但法蘭西學派意識到?jīng)]那么簡單,而是把組織看作一個圍繞權力而進行的博弈過程。而且在奧爾森看來,只有大團體才會出現(xiàn)合作困難,團體越大越是如此,而小團體一般不會。但法蘭西學派沒有做出這種區(qū)分,而是認為人類的一切合作都通行同樣的邏輯,這就更加統(tǒng)一且更符合事實。[15]
當然法蘭西學派對集體行動組織學的研究可能也有欠缺之處,比如依舊堅持團體理論的“共同目標論”假設,而沒有意識到共同目標與集體行動(合作)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16],從而對集體行動目標的本質和復雜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對組織者與被組織者的角色缺乏區(qū)分,容易模糊組織過程;對組織過程缺乏具體剖析,對組織邏輯的揭示不夠充分,從而造成對組織形態(tài)的解釋比較模糊;等等。總之,法蘭西學派構建集體行動組織學理論框架,初衷在于平衡能動(agency)與結構(structure)的矛盾,盡量避免走向任何一個極端,但這就導致其分析不夠周全、細致和深入,出現(xiàn)了上述一些問題。所有這些意味著,引入和運用集體行動組織學來研究政黨組織問題,并不等于照抄照搬既有的研究成果,而應當是在領會其精髓的基礎上來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 中國崛起之輿論戰(zhàn)
- 治理與戰(zhàn)略論文集(3):區(qū)域與國別卷
- 面向世界的話語自信:黨報構建新時代國家形象的理論與實務
- 中國特色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研究:從二次創(chuàng)新到全面創(chuàng)新
- 中國古代官僚政治
- 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 創(chuàng)新理論 服務決策:貴州省領導指示圈示課題2014年研究成果匯編
- 鏡古鑒今:薊州歷史上的廉政故事
- 毛澤東詩詞欣賞(大字本)
- 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與政治學前沿問題
- 凝聚與共筑:海外僑胞與中國夢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新研究(第一輯)
- 理解新時代: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
- 選擇:中國與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