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第16輯)
- 黃衛平 汪永成 陳家喜主編
- 1513字
- 2019-10-11 17:13:10
二 視角與工具:黨建標準化
(一)黨建標準化的理論內涵
顧名思義,黨建標準化就是黨的建設與標準化的有機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關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的論述,為未來一段時期內黨的建設工作確定了任務和內容、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細思之,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在內涵上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指導下進行的執掌政權、提高自身生機活力的理論和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黨性和實踐性;外延上主要包括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并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新時代黨建工作的根基是堅定理想信念宗旨,主線是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著力點是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目的是“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6]。
而所謂標準,是指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準;[7]標準化則是指作為標準的準則被遵照執行的過程。標準的本質也是一種規范,是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結晶,具有鮮明的技術屬性和制度屬性;換言之,標準是一種技術制度,既具有技術內涵,也具有制度內涵。[8]“技術制度的特質不僅表現在其在技術領域對國家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還表現在對于政治和經濟制度的補充作用。”[9]誠然,技術制度無法解決政治制度的問題,但技術優勢可以促進制度的改良和完善。
黨建標準化就是在科學把握政黨執政和建設規律性經驗的基礎上,采用技術制度的優化原理,利用標準有明確目標值和定量要求的特點,一方面將黨章黨規中的規范進行凝練,確立清晰明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將黨建工作的任務、內容、實施步驟等要素進行固化,確立兼具定量考核目標和定性考核評價的標準體系,從而倒逼黨建工作按時保質完成。[10]黨建標準化的核心,在于制定科學的標準體系并貫徹實施,這要求運用標準化的思維和價值理念、量化方法和精益手段,對黨建工作的全流程、各方面進行優化設計,用標準將工作內容統籌化、工作程序時序化、工作考核精細化。這要求黨建標準本身要“蘊含著共識、創新、發展、可持續、透明、民主、文明、法治、程序等價值理念,其標準化覆蓋過程就是黨建標準價值的推廣普及過程,也是其規范化特定內涵和價值的普遍化過程”[11]。
黨建標準化的提出,是黨內治理創新力的體現,其“本身就是政黨治理的一種話語表達,既是黨的建設規范性問題,又是黨治理的目標遵循問題”[12]。作為一種黨建和黨內治理的技術手段,標準化基于指標建構、指數權衡和實證測量三大要素,對黨建工作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從而達到推動黨建工作提質增效的目的。
(二)機關黨建標準化的實踐規范
地方黨政機關中黨建標準化的最早實踐發生于1992年,黨的十八大以后一些地方的機關黨建標準化工作步伐加快,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素材。鑒于黨建標準化建設是一個具有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命題,國家標準委黨組于2016年編制、發布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機關全面從嚴治黨標準體系》,開始在全國推廣實施。在此推動下,到2017年10月底,全國已經有1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開展了黨建標準化試點工作。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機關全面從嚴治黨標準體系》包括6個部分、共45個標準,其中第四、五部分界定了機關黨支部工作標準和黨員管理標準,共有16個(見表1),解決的是“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
表1 機關黨支部工作和黨員管理的國家標準體系
上述標準,涵蓋了黨在機關中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諸方面,為機關黨建標準化工作提供了制度規范。標準的價值在于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