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第16輯)
- 黃衛平 汪永成 陳家喜主編
- 1442字
- 2019-10-11 17:13:09
一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2]眾所周知,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中,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但是,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其中的一個表現就是片面強調把基層黨建的重點放在街道社區、“兩新組織”、企事業單位,機關基層黨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視,成為基層黨建的薄弱環節。一些機關基層黨組織工作甚至出現了“燈下黑”的現象,存在黨務工作邊緣化和副業化、黨建內容空洞化和單一化、黨建方式活動化和形式化、黨員主體地位和黨組織的協助監督職能被弱化、虛化甚至空化等問題。
機關是黨代表人民執掌政權的核心陣地,機關基層黨組織是黨員領導干部最集中的黨的基層組織,在黨的整個基層組織體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保證完成黨在機關的各項任務的具體組織者和直接實施者。截至2016底,全國共有23.3萬個機關基層黨組織,對全國機關單位的覆蓋率達99.6%,[3]在全國黨的基層組織總數中占5.2%。機關基層黨建是黨的基層建設的關鍵環節、重中之重,對其他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具有表率、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只有把機關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好,把機關自身建設好,各級黨和國家機關才能擔負起各項職能,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4]深入細致地研究新時代下機關基層黨建中的問題并思考改善路徑,以提高機關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質量和效果,既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實踐價值。
應該說,社會各界就機關黨建問題已經做出了大量的觀察和闡述。以“機關黨建”為主題,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進行檢索,文獻已逾萬篇。從發表年度看,1981~1991年發表的文獻數占0.47%,1992~2002年的文獻數占6.0%,2003~2013年的文獻數占62.9%,2014~2017年的文獻數占30.46%。文獻數量的變化,顯示了社會各界對機關黨建的關注程度日益提升。既有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理論成就:對機關黨建在基層黨建中的特殊地位和重大作用達成了共識;從多角度、多層面論述了新形勢下創新機關黨建的觀念和思路、內容和載體、方式和方法、機制和制度等的必要性、迫切性、意義和路徑;對機關黨建現存的問題及其成因進行理論歸納和描述,并嘗試提出對策性建議;對“黨建科學化”“黨建標準化”這些新的任務和命題進行了初步探索,對其內涵和價值以及應用于機關黨建工作的可行性、實施路徑進行了思考和探索,標志著黨建研究在方法論上的科學化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但是,既有文獻也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為二:一是機關黨建研究在黨建研究題材總量中比例較低。最近5年來以機關黨建為主題的文獻數,在以黨建為主題的文獻總數中占比只有4.85%,明顯低于對企業、高校、城鄉社區和“兩新組織”領域黨建研究的規模。二是機關黨建的學術關注度遠遠低于媒體關注度。如從文獻類型看,發表于報紙的新聞報道、會議講話等占61.8%,期刊類文章占37.9%。而在期刊類文章中,屬于實務者思想體會、經驗總結、工作思路類的文章占53%,[5]現有研究的理論性、科學性不足是顯見的。此外,相關的學術專著也尚不豐富。
本文在分析前期文獻成就與不足的基礎上,以黨建標準化為視角,以城市黨政機關黨支部為分析單位,提出一套測量機關黨支部工作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賦予指標權重,通過觀察實踐中的問題及原因,透析當前機關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