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路徑:對福建省發展的路徑探討
- 吳喬一康 吳興南
- 8257字
- 2019-10-11 17:21:58
二 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人地關系
在人類生存發展進程中,最早利用的是動植物資源,隨著生產生活經驗的積累,人類進而逐漸學會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一)資源開發的歷史演進
自古以來,人類的發展史便是一部認識自然、開發利用自然的歷史。早期人類的漁獵活動,以及后來有目的的種養業的興起,都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緊密聯系在一起。實際上,人類的生產活動也主要是從對動植物資源的利用開始的。在這過程中,地理氣候條件對動植物生長狀況和早期人類的食物來源影響巨大,早期人類的足跡分布與此有著密切關系。
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在新石器時期之前,人類經歷了采集植物、追逐動物足跡、奔波于植物果實分布區的發展歷程。但是,隨著人口分布和氣候因素的變化,單純采集食物的生活方式難以完全滿足生活的需要,這一需要的實現被認為是從人類種植作物開始的,這一因素的出現被稱作“新石器革命”,或稱為“農業革命”,即通過自身的生產來保證全年的食物來源。這種變化還被認為是由多中心同時進行的,這也許反映出當時全球地理氣候條件完全提供了可以不加干預就能夠進行植物生產的條件,人類從不同的地域角度共同向前發展,地球在不同的區域得到開發。[16]
根據考古發現和歷史文獻的記載,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顯然要比現在同緯度區域溫暖濕潤得多。當時,包括黑龍江等在內的北方地區廣泛分布著南方地區常見的闊葉林,從河南仰韶文化遺址中發掘出許多喜溫動物的遺骸,比如孔雀、獼猴、大熊貓、蘇門犀、亞洲象、水鹿、軸鹿等。[17]由于歷史上北方氣候比現在溫暖,動植物資源豐富的黃河流域便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這里成為開發最早、開發最充分、經濟活動最密集的區域。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先民就已經學會了種植稻、麥等作物,各地考古發掘中發現,稻穗、麥穗、稗穗等作物的種植歷史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家禽家畜的養殖也早已開始,畜養的動物有:牛、馬、羊、豬等??傮w上,東南沿海地區是我國氣候條件最為優越的區域,無論是自然生長的生物資源還是人工馴養的家禽家畜以及種植的各類作物,種類都十分豐富。長期以來,種植養殖成為當地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有關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情況,歷代地方志書都有詳細的篇目進行介紹,為我們認識古代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留下了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
近代,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生物資源的開發步伐加快,藥材資源、動物資源被大量開發,從各地海關統計的出口商品名錄中可以看出,開發出口的生物資源包括:野生藥材資源,如茯苓、五倍子、大黃、人參、麝香、神香、樟腦、紅花、紫草、西藏鹿茸、貝母、知了、蟲草、橄欖等。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是四川,僅此一省就有60個縣市開發出口藥材資源,開發的野生動物資源有貂皮、水獺皮毛、狐貍皮等。此外,木材、毛竹、藤條、生漆、靛青、香菌、桐油等資源也被大量開發利用,并被當作出口貿易的重要商品物資。[18]
隨著各類動植物資源的采集利用領域的擴大,許多深山密箐得到開發,與此同時,伴隨伐木采掘、深山密箐的開發又進一步推動了人們生產活動地域范圍的擴大。
(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
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我國種養業的歷史十分悠久,無論是從考古發現還是從歷史文獻記載的內容來看,人類的生產活動都是與種養業的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卜辭中出現的谷物名稱包括禾、麥、秜(稻)等。黍、稷適宜在黃河流域生長,是被廣泛種植的作物,而牛、馬、豬、羊、雞、犬等是大量被養殖的家畜家禽?!妒酚洝穼@方面的情況有著具體的描述,《史記·貨殖列傳》載:“故曰陸地牧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澤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粟;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以)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边@反映出當時全國以經濟作物種植為特征的區域性生產經營形態已經形成。另據《四民月令》記載,在東漢時期的田莊里,不僅種植小麥、大麥等糧食作物,而且大量種植瓜果菜蔬、藥材、林木等經濟作物,如葵花籽、胡麻、牡麻、蘭、瓜、蔥、韭、蒜、姜、松、柏、榆、柳、竹、杏、桃、棗、術、艾、附子等,還養有馬、牛、豬、羊等家畜,以及養魚、發展蠶桑等。此后,在漫長的歲月中,農業種養業不斷發展,成為推動封建經濟向前發展的基本經濟因素。我國東南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獨特,氣候類型復雜多樣,適合不同種類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家禽家畜的養殖,隨著唐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地區農業種植業迅速發展起來,形成政治北方、經濟南方的新的基本區域格局。
關中地區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屬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農具700多件,還有粟米和菜籽的遺存,其先民過著定居生活,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同時也飼養家禽,兼營漁獵等。周代這里已經較普遍地種植粟、黍、稷、麥、豆以及水稻。漢代關中水利設施發達,為大片農田提供了良好的灌溉,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條件。由秦漢至隋唐,關中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這也得益于關中具有發展經濟的條件和雄厚的物質基礎。
華北平原地區,當時包括河北、豫北、魯西地區,被《史記·貨殖列傳》稱為“天下之中”。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黍、禾、麥等農作物。東漢王充《論衡》卷二《率性》第八描述戰國時代,魏國引漳河灌溉,使河北臨漳縣西南鄴城附近土地,“成為膏腴,則畝收一鐘”。西漢時,魏郡是人口最密集的數郡之一。東漢末曹操定都于鄴,這里繼續保持著農業的繁榮。晉代左思《魏都賦》描述當時鄴都附近地區的農業“水澍稉稻,陸蒔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纻。均田劃疇,藩廬錯列”。《齊民要術》反映北魏時期河北平原種植的作物達20多種。此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這里仍然是最重要的農業經濟區之一。[19]
西南地區,四川開發最早,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西南其他地區。《華陽國志·巴蜀志》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苧;其山林澤魚,園囿瓜果,一派繁榮景象,故有天府之國之稱。唐宋時期,四川農村種養業發展繁榮程度更甚,成為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除糧食生產外,經濟作物獲得較大發展,大面積種植茶、果、桑、麻。宋代四川茶葉產區分布在25個州路,其中,成都府路11個,利州路4個,梓州路和夔州路各5個。隨著茶葉種植區域的擴大,茶葉產量也有較大增長。北宋元豐七年(1084),茶葉總產量達2914.7萬斤;元豐八年(1085),復增至2954.8斤。[20]另外,四川的桑、麻、藥材生產在經濟生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南地區的云南,早在秦漢時期,在一些平原壩區也已開始了牛耕技術,進行水稻種植。后經歷代發展,到唐代農業生產發生了更大變化,唐梁建芳《西洱河風土記》就說:“其西洱河從嶲州西千五百里,其地有數十百部落,……其土有稻、麥、粟、豆,種獲亦與中夏同,而以十二月為歲首。菜則蔥、菲、蒜、菁,果則桃、梅、李、奈。有絲麻蠶織之事,出施絹、絲、布、麻,幅廣七寸以下,染色有緋皂;早蠶以正月生,二月熟。畜則有牛、馬、豬、羊、雞、犬?!碧迫朔b對當時的情況有過這樣的記述:“從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土俗惟業水田,種麻、豆、黍、稷,不過町疃。水田每年一熟,從八月獲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種大麥,三四月即熟。收大麥后,還種粳稻。小麥即于岡陵種之,十二月下旬已抽節如三月,小麥與大麥同時收割?!?a id="w21">[21]這些都說明,古代西南地區農業種養業的發展已有相當的規模程度。除糧食作物外,經濟作物的種植相當普遍。所謂銀生城界諸山出茶,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永昌、麗水、長傍、金山出產荔枝、檳榔、河黎勒、核桃;大厘城出產柑橘;麗水城、永昌還出產波羅蜜果,大者如甜瓜,小者如橙柚,所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情形。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除了大量養殖豬、羊、貓、犬、兔、鵝、鴨等畜禽外,也有許多家庭飼養役用的馬、牛、驢、騾、象等大家畜?!缎U書》載:“馬出越賧川東面一帶,……有泉地美草,宜馬?!俪浼吧曩y亦出馬,次賧、滇池尤佳。東烏蠻中亦有馬,比于越賧皆少。一切野放,不置槽櫪。唯陽苴咩及大厘、澄川各有槽櫪、喂馬數百匹。”又說:“云南及西爨故地并生沙牛,俱緣地多瘴,草深肥,牛更蕃生犢子。天寶中,一家便有數十頭。通海以南多野水牛,或一千二千為群,彌諾江以西出牦牛,開南以南養象,大于水牛。一家數頭養之,代牛耕也。”[22]
東南地區,開發較晚,漢初以前,大部分地區還是地廣人稀,飯稻羹魚,火耕水耒。三國以后北來人口漸增,耕地墾殖,農業開始發展起來。隋唐以后,江南地區發展加速,到兩宋時,蘇、常、湖、秀(嘉縣)四州成為全國的糧倉。此后,東南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的中心,成為政府物資供應、財稅來源的主要區域。[23]
近代,各地區糧食作物種類更多,除了水稻、玉米、大麥、小麥、燕麥等主糧之外,尚有豆類、薯類等雜糧;經濟作物種類也有明顯增加,僅提供出口的經濟作物就有棉花、花生、煙葉、花卉、油菜籽、各種豆類、茶葉、紅黃麻、桐油、蠶絲,以及桃、李、梨、柑橘、核桃等果物蔬菜等數十種。養殖業有較大發展,牛、馬、山羊、綿羊、豬、驢、騾以及其他家畜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我國礦產資源種類豐富,門類齊全,尤其是有色金屬儲量豐富,開采歷史久遠。考古發掘中發現,人們很早就已經使用打制的犁、鋤等農具進行生產勞動。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已經出現,金屬工具也在生產中使用。從各地區對先秦墓葬發掘情況來看,發現大量的青銅用具,其中包括銅鋤、銅斧、銅鑿以及其他兵器,說明銅礦產品資源的利用時間很早。從文獻記載及考古發掘材料來看,錫、銻、鎢、銅、鋅、鉛、煤、金、瓷土、礦鹽等礦產得到較早開采。尤其是云南的錫、銅礦,四川自貢鹽礦,貴州的鐵、銻礦,廣西的錫、鋁礦,江西銅礦等,生產規模大,產量高,開發利用早。到了近代,我國工業發展中,采礦業是最早采用機械生產的部門之一。隨著各種礦產資源的大量開采,冶煉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一批工礦經濟區,這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國最早開采的金屬礦產是銅礦?!蹲髠鳌ば辍氛f:“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薄赌印飞弦舱f:“夏后開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鑄于昆吾。”我國銅礦資源主要分布在江西及西南地區一帶,據史料記載,漢晉時期,巴蜀、南中各地均已開始了冶煉生產。從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楚雄萬家壩、祥云大波那等處古墓發掘的大量青銅可知,云南早在春秋時期已有了青銅業,西漢時期青銅制造業已經是盛況空前。東漢時期云南青銅制造業以朱提堂瑯及其附近最為發達。堂瑯即現今滇東北的東川、會澤一帶。從這一地區出土的朱提堂瑯洗來看,銅器不唯貴族所專有,已然作為一種商品,按一定的規格為市場成批生產。這本身就說明,東漢云南青銅業進入了大發展時期。更重要的是,東漢以后還出現了白銅?!度A陽國志·南中志》就講到堂瑯縣“出銀、鉛、白銅、銅”。這一合金,國外直到1751年才由瑞典人康郎士達(A.F.Cronstedt,1722-1756)提煉成功。17~18世紀歐洲人記載中國白銅的書中時常提到中國白銅系云南所產,經廣州出口的,他們有時徑稱之為“云南白銅”。[24]
隨著青銅制造業的發展,青銅制品源源不斷流向市場,除在當地銷售之外,亦有大量青銅制品銷往外地。在貴州平壩金銀鄉出土東漢銅洗、四川宜賓南廣鄉發現東漢建初四年(79)朱提造銅洗和延平元年(106)堂瑯造銅洗,四川彭山縣發現銅錠一塊,據考證亦為朱提堂狼造,甚至在陜西勉縣紅廟也發現漢晉堂狼銅洗。云南青銅制造技術對越南的影響也很大,青銅制品甚至在戰國時期就已經輸入越南?!对侥蠚v史》一書寫道:“晉寧(云南)文化的影響南下到了越南的西北地區。戰國時期的一些銅器(劍、戈、丈量器等)進入了歐雒國?!痹颇香~礦業的發展,直到明清時期生產規模都還很大。據記載,康熙四十五年(1706),全省各種礦稅總收入合銀81428兩,比康熙二十四年(1685)增加20倍。這期間經常開采的礦場也有18個。康熙四十四年(1705)以后曾一度推行“放本收銅”政策,礦戶所受剝削日重,礦冶業陷于衰落。雍正即位后,對礦冶政策做了逐步調整,適當考慮了礦戶的利益,礦戶生產積極性有了提高。以銅為例,政策調整后的第二年,全省產銅100多萬斤,第四年215萬斤,第五年上升到300多萬斤。此后,礦政不斷調整,生產也不斷發展。經常開采的礦場,雍正二年(1724)到乾隆八年(1743)有20余個,乾隆九年(1744)以后有30多個,乾隆三十七年(1772)多達46個。產量也相當可觀,乾隆八至二十七年(1743~1762),全省平均年產銅材1088667斤;乾隆二十八至四十七年(1763~1782),年均產銅12572148斤;乾隆四十八年至嘉慶七年(1783~1802),產量略有下降,但年產仍在一千萬斤以上,平均為10935284斤。這些銅材,有的運往京城,有的供外省采買,一部分留本省鑄錢。滇銅京運自雍正五年(1727)開始,起初每年京運二三百萬斤,乾隆四年(1739)起,每年京運6331440斤,并成定制。外省采買滇銅數量也很大,從乾隆五年到嘉慶十六年(1740~1811),合計采買滇銅92172838斤,采辦次數達274次。本省鑄錢耗銅,從雍正元年到嘉慶七年(1723~1802)的79年間合計1366余萬斤。由此可見,云南銅礦業產量之巨,影響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銀、錫、鉛、鋅及其他礦產開采也有所發展。以銀為例,康熙四十六年(1707),僅個舊銀廠課稅額就達36613兩。乾隆七年(1742),魯甸樂馬廠課稅額更高,達42531兩。至于吳尚賢開辦的茂隆銀廠規模更大。故檀萃《滇海虞衡志》說:“中國銀幣,盡出于滇,……昔滇銀盛時,內則昭通之樂馬,外則永昌之茂隆,歲出銀不貲,故南中富足,且利及天下?!?a id="w25">[25]值得一提的是,銅礦產品用量最大的是作為鑄錢原料,尤其是清代,全國各鑄造所需銅料均取自云南,輾轉運輸,行程數千公里。
有關我國礦產資源開采的詳情,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有大量記載:巴蜀沃野,“地饒卮、姜、丹砂、石、銅、鐵、竹、木之器”。一些有頭腦的商人因冶鐵鼓鑄,一舉成為富裕之戶,最典型的要算蜀卓氏在臨邛“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臨邛的程鄭“亦冶鑄,賈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臨邛”;“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家致富數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魯人俗儉嗇,而曹邴氏尤甚,以鐵冶起,富至巨萬”。[26]這樣的例子很多,其生產的鐵器遠銷嶺南各地。蜀地西南邊區產鐵最豐,因此,西漢在臨邛、南安、武陽等地設置鐵官,與民分利。東漢時,云南的冶鐵業也有了較快發展?!稘h書·地理志》說:“滇池出鐵”,“不韋出鐵”。漢晉時期,冶鐵業在巴蜀、南中的定作、臺登、卑水、南安、臨邛、會無、宕渠、廣都、武陽、不韋、滇池等廣大地區均有分布,其生產量很大。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鐵制品貿易也隨之興盛起來,據考古發掘的情況報告,我國鐵器不唯在境內及嶺南廣大地區銷售,還運銷印度及中亞等國家和地區。[27]
歷史上,鐵制農具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犁、鋤、鐮刀、鐵耙、刀、叉是最主要的用具。全國各農業生產區域,生產過程都離不開鐵制農具。同樣,生活當中也離不開鐵制器具。制造鐵制生產生活用具需要大量生鐵,冶鐵業便興旺起來。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福建七府所屬閩清、安溪、詔安、永安、崇安、上杭、霞浦等28縣及龍巖直隸州等都產鐵貨。康熙《永定縣志·土產志》載,當地制造鐵鍋及鋤頭出售。長汀也產鐵鍋器具,江西商人多來販賣。廣東則冶鐵和鐵器制造都很發達,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到爐場做工。[28]
近代以來,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進步,礦產資源開采的種類,生產的規模化及其利用水平也逐步提高。由于相繼引進近代采掘加工機械,生產工具變革,給生產帶來革命性變化,生產規模效益明顯提高,礦產資源的開發生產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力也進一步增強。通過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廣大山區發展成為重要的經濟區域,在地區經濟發展格局中成為重要的一環。不僅礦區經濟得到發展,也使偏僻的山村成為著名的礦業城市,而且還極大地帶動了周邊區域的發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范圍的擴大,對區域發展起著連帶效應,一些深山密箐的開發因此得以展開。
(四)商品經濟的發展及影響
在歷史進程中,農業生產的發展以及農村中廣泛開展的多種經營活動,成為孕育商品經濟不可缺少的條件。列寧曾指出:“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的基礎。加工工業與采掘工業分離開來,它們各自再分為一些小的和更小的部門,這些部門以商品形式生產專門的產品,并用以同其他一切生產部門進行交換。這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單獨的和獨立的生產部門的數量增加?!?a id="w29">[29]我國很早就出現了社會分工,出現銅鐵制造、紡紗織布、采礦、制陶、榨油、釀酒、印刷、制糖、造船、農具制造、其他日用品制造等分工。不過,由于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剩余產品較少,農產品商品化率的總體水平較低。近代以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村市場化程度發展加快,城鎮規模逐步擴大,商品流通獲得發展。伴隨著市場體系的逐步建立,市場交易的商品也日漸增加,主要有農副產品、手工業品,在水陸交通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有大量的進口商品,所有這些都與農業生產商品化的提高有著直接或者是間接的關系。
在商品化發展過程中,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商品化率不同。關中地區、成都平原,唐宋以后的太湖流域等地區商品化發展水平最高。進入封建社會末期,大約在明朝中葉以后,資本主義開始在中國萌芽,農業手工業有較大發展,一些地區出現生產的專業化、出現專業性區域,如江南的茶葉專業區、棉花專業區、蔗糖專業區、蠶桑專業區,還有一些專門生產手工業產品的城市中心,如景德鎮瓷都,廣州、泉州、溫州等海港城市,同時也有一批古老的政治經濟中心城市如西安、成都、南京、杭州等。這些都表明,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區域性生產變革。近代以來,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平原、東南沿海地區等,商品生產水平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四川、廣東、江浙等地的生絲、茶葉、蔗糖、藥材等農產品生產量巨大,商品化水平很高,近代出口商品中的生絲及其絲織品所占比重較大,也都與這些地區蠶桑業的發展密切相關。當時,在江浙、廣東、四川等地都設有蠶絲加工廠,進行出口商品加工制造,其原料就來自四川、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兩湖、江西等地。從近代西南地區出口商品統計情況看,在五大類出口商品中,四類與農業生產有關。即未加工農林產品類,如糧食、豆類、油料作物籽實、瓜果菜蔬、苧麻、煙草及姜蒜等調料品;初加工農林副產品類,如植物油、干咸菜、生絲、木竹器具、土紙、土雜、干果等;畜禽及副產品類,如牛、馬、豬、仔豬、羊、豬鬃、豬牛羊皮、動物骨、雞鴨毛等;特種山貨土產,如各類藥材等。就連偏僻的西南地區西藏、云南,其商品化水平也有較大提高。據有關資料反映,西藏以綿羊、毛牛皮、羊皮、羊毛及麝香等農副產品產量最大,商品化率最高,也成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云南農產品生產中以生絲、皮革、茶葉、豬鬃、藥材、植物染料等為大宗,最高年份合計出口占出口總額的20%以上。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西大宗出口商品中就包括香菌、木耳、植物油、瓜子、煙草、藥材、牲畜、米、紙張、皮貨、木料、柴炭等,其中植物油比重最大,曾占出口總量的第一位,牲畜及其產品次之、柴炭又次之,三項合計占出口總量的60%以上。貴州出口貿易中也以農副產品為大宗,僅桐油出口就高達數百萬斤,此外還有茶油、牛皮、藥材、木材等的出口,其中,僅黔南地區的榕江縣年產桐油500萬斤、五倍子5萬余斤、木材10萬余方。黎平水口年產茶葉數十萬斤,榕江縣森林局年出口木材60萬~70萬元。四川方面,農副產品中的山貨、藥材、桐油、赤枯糖、干菜、豬腸、棕類、黃白絲等成為大宗商品。僅1933~1936年,山貨出口就達189796萬元國幣,占同期出口總額的30%;藥材出口166427萬元國幣,占同期出口總額的26%;桐油出口62435萬元國幣,占同期出口總額的10%;干菜、豬腸的出口也在億元以上。至于東南地區,其商品生產水平遠遠高于這些地區。[30]
隨著農業商品化水平的提高,農村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形成了新的產業格局,區域經濟發展出現新情況。近代工業、交通運輸業、農業商品化生產區,都集中在東部沿海一帶;內陸僅在鐵路延伸區域以及有大型水運干線的地方出現了一些礦區和工業部門。東北的沈陽、鞍山、大連、本溪、撫順等城市及其周邊地區;華北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地帶;華東以上海為中心,包括無錫、鎮江、南京、南通、杭州;華南的廣州及其周邊地區;內陸的武漢、重慶、西安、昆明等;山西、湖南、江西、黑龍江等的一些采掘工礦場地帶,商品經濟都比較發達。農業方面,東南部地區以種植業為主,西部以畜牧業為主;經濟作物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茶葉主要分布在江南、四川等省山區。這種地域分布本身也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