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路徑:對福建省發展的路徑探討
- 吳喬一康 吳興南
- 6073字
- 2019-10-11 17:21:58
一 各歷史時期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區
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石器和棍棒代表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石器棍棒既是當時主要的生產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防衛武器。那時,經濟活動是分散的,人們認識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極其有限,幾乎完全依靠自然條件,如溫暖的氣候帶、肥沃的平原土地、原始森林以及河流湖泊等。因此,溫暖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原始森林以及河流湖泊等自然因素成為劃分經濟活動區域的界線。那時,人類主要分布在舊大陸,大體上分布在今天的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暖熱地帶,從事著集體的采集和漁獵活動,這些活動后來逐步發展成為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并經歷了畜牧業和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的社會分工。正如“在亞洲,他們發現了可以馴服并且在馴服后可以繁殖的動物”,“游牧部落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2],“織布業、金屬加工業以及其他一切彼此日益分離的手工業,顯示出生產的日益多樣化和生產技術的日益改進;農業現在除了提供谷物、豆科植物和水果以外,也提供植物油和葡萄酒,這些東西人們已經學會了制造。如此多樣的活動,已經不能由同一個人來進行了;于是發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了”。[3]
科學考察證明,最早的人類是“直立猿人”,它的出現與地理分布的擴大緊密聯系。在歐洲,大約公元前3000年,人類已完成了對南歐和西歐的墾殖,歐洲大陸的人口達到200多萬人,歐洲地中海沿岸國家構成了最主要的經濟區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按部族群落劃分成四個極不相同的區域,即西部的灌木和森林地帶、撒哈拉沙漠以南叢林地帶、剛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地帶、東非和南非地區這四個區域。再加上北非地中海沿岸地區,古代非洲的人口分布和經濟區域大體上由這樣五大區域所構成。在亞洲,直至公元前400年,人口還主要分布在中國、印度、中東三大區域,這里成為亞洲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區域。[4]
人類進入第一個有階級社會——奴隸社會,它是伴隨著金屬工具——青銅器和鐵器的應用,在生產力水平相對提高的條件下出現的。那時,人類對自然條件的依賴仍然很大;尤其是農業的發展,對于便于灌溉和航行的河流的依賴性特別大。因此,溫暖的大河流域成為人類的發祥地。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歐洲的愛琴海沿岸地區、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些區域成為最早建立奴隸制國家的區域,也是當時最主要的生產力布局區。灌溉農業、手工業,尤其是紡織業、金屬冶煉業、制陶業得到較大發展。對外經濟聯系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這一時期經濟區域有了更明確的界限。
公元前5世紀的亞洲和公元5世紀的歐洲分別進入了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里,冶金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人們普遍使用了鐵制農具和畜力,耕作技術得到提高。由于航海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河流、湖泊、海洋的利用程度同樣得到了提高。在陸地上建立了亞歐大陸之間的“絲綢之路”,經由海上開辟了“香料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了歐亞非大陸間的貿易,世界上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海濱商業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法國的馬塞,英國的倫敦,中國的廣州、泉州等。西安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城,全盛時期都市人口高達百萬人以上。因此,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上,開始依托某些中心城市——交通要沖、濱海商業市鎮、政治文化中心,或者是圍繞某種優勢資源及優勢產業,形成若干經濟區域。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芽以后,在商業貿易的推動下形成了眾多商業性的經濟區域。比如,14~15世紀,在南歐一些國家,手工業和商業貿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已依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最初萌芽,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平原河網地帶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正是在這些地區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類型。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擴大商業貿易活動范圍被提上日程,境外市場開始拓展。從15世紀下半葉,橫渡大洋的探險航行全面展開。1487~1488年,葡萄牙人到達了南非好望角。1497年7月,葡萄牙人達伽馬等人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橫渡印度洋;1498年5月,到達印度西海岸,次年滿載東方香料、絲綢、寶石等商品返回葡萄牙港口里斯本。1492年8月,意大利人哥倫布成功橫渡大西洋。1519年9月,葡萄牙人麥哲倫率船隊做環球航行,先西行橫渡大西洋,到達中美洲,再南行繞過南美洲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抵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該群島被土著殺死;其他成員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這一系列遠洋航行的成功,推動了東西方貿易的開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此后近百年間,世界醞釀著一場新的變革。1640年11月,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世界歷史開啟了近代歷程。伴隨新的世界歷史時期的到來,不論是區域經濟的發展還是生產要素的空間流動,正迎接新的歷史大棋局。
我國地域遼闊,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人類的經濟活動同樣經歷了區域空間結構大調整、經濟中心大轉移的變化過程。地區之間自然資源條件各異:中原地區,自然條件優越,人口密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邊遠地區,多高山荒漠,氣候干燥少雨,人口稀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早期文明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這里成為重要的經濟區域。比如,奴隸制時期的井田制,后世學者分析認為,主要就分布在中原地區土地廣闊、灌溉便利的黃河流域。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認識自然、開發利用自然,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西晉以降,經濟重心逐漸東移,經濟發展的中心區域開始由黃河流域向東偏移。盛唐之后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東南地區。此后,江南地區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的經濟中心區域。
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籍《尚書·禹貢》,記載了我國古代王權統治所及:天下共分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雍、梁,其地理區位相當于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說明這些地區較早納入王朝管轄范圍,開發也早。這可以看作最早的經濟區劃格局。戰國時期,形成的韓、趙、魏、齊、楚、燕、秦,史稱戰國“七雄”,這“七雄”之地,實際上可以看作七大經濟政治板塊。至于邊遠地區,尤其是邊疆地區的開發,長期以來一直是伴隨著中央王朝的政治影響力以及多民族融合的程度、邊疆地區治理的穩固程度逐步推進的,它與中央王朝政權的穩固、政區設置、政府政策法令的實施有著密切的關系。漢代開始的邊鎮屯田,與鞏固邊防有關,此后這種屯墾方式歷代不衰,反映出邊疆政治統治和經濟開發的深入。在很長的時間里,邊疆地區遵循著自身的發展軌跡不斷向前推進,形成了各自的發展特點。隨著國家的統一日久,邊疆日益鞏固,邊疆與內地的差別也逐步縮小。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治理、人口遷移、經濟文化交流的密切、土地資源的開發,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
隨著中央王朝行政管轄范圍的擴大,區域內各種自然條件、地理環境構成因素更為復雜多樣,各地區人口分布、農耕條件、經濟活動差異也更加突出,經濟活動的區域性特征也更為明顯。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依據秦漢時期我國的自然及人文狀況,將全國劃分為四大經濟區域,這被后世公認為我國最早完全意義上的經濟區劃。當時,司馬遷所劃定的四大經濟區域包括:太行山以西的三秦地區、太行山以東的黃淮平原地區、長城內外的北方地區,以及長江流域以南的廣大江南地區。即所謂山東、山西傳統農業地區;開發起步相對晚的江南地區和龍門碣石以北傳統畜牧業或半農半牧區。書中寫道:“夫山西饒材、竹、榖、、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錫、連(鉛)、丹砂、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氈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棊置(亦作棋置)。此其大較也。”[5]在四大區域范圍內,又劃分為若干次級經濟區以及若干經濟都會。韋葦在《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中認為,《史記》劃分的二級經濟區有13個,即西部區(按即“山西”)的關中、巴蜀、隴西3個經濟小區;東部區(按即“山東”)的三河、中山、趙燕、齊魯、梁宋以及潁南6個經濟小區;江南區的東楚、西楚、南楚、嶺南4個經濟小區。[6]吳宏岐在《說〈史記·貨殖列傳〉中經濟小區的數目》文中,根據《史記·貨殖列傳》4個一級經濟區劃的歸屬關系,認為當時的二級經濟區有18個,其中山西經濟區,可分出關中(中心區)、巴蜀、關中外圍3個次級經濟區;山東經濟區可分出河南、河東、河內、趙-中山、齊、鄒-魯、梁-宋、鄭-衛、潁川-南陽9個次級經濟區;江南經濟區可分出西楚、東楚、南楚、嶺南4個次級經濟區;龍門碣石之北的經濟區可分出種-代、燕-涿2個次級經濟區。[7]藍勇認為,從秦漢開始,中國已有較為明顯的經濟區域了。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當時,在全國4個一級經濟區基礎上,劃分為18個二級經濟區,其中,山西地區有關中、巴蜀、關中外圍3個二級經濟區;山東地區有河南、河東、河內、種-代、趙-中山、鄭-衛、燕-涿、齊、鄒-魯、梁-宋、南陽-潁川11個二級經濟區;江南地區有西楚、東楚、南楚、嶺南4個二級經濟區。[8]
在各個經濟區域內又形成了若干有代表性的經濟中心區,即經濟都會。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第十章描述過這方面的情況:“《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了27處經濟都會,其中山西7處,山東15處,江南5處。他們是山西的雍(鳳翔縣)、櫟陽(臨潼北)、咸陽(咸陽市東)、揚(洪洞縣)、平陽、巴(重慶)、蜀(成都),山東的薊(北京)、溫(溫縣)、軹(濟源市東南)、滎陽(滎陽東北)、濮陽(濮陽縣南)、睢陽(商丘市南)、陽翟(禹縣)、陳(淮陽縣)、宛(南陽市)、雒陽(洛陽)、涿(涿州市)、邯鄲(邯鄲市)、臨淄(臨淄)、陶(定陶縣)、彭城,江南的壽百(壽縣)、合肥(合肥市)、吳(蘇州)、郢(江陵縣)、番禺(廣州市)。”[9]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在《河山集》第9集中,將《史記·貨殖列傳》經濟都會劃分為兩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文中明確提到的9處經濟都會,即邯鄲、燕、臨淄、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南)、吳、壽春(今安徽壽縣)、番禺和宛(今河南南陽市);第二等級是文中描述的12處地位稍次的經濟都會,即雍、櫟陽(今陜西西安市臨潼區渭水之北)、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北)、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汾水之西)、溫(今河南溫縣西)、軹(今河南濟源市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江陵、陳、合肥(今安徽合肥市)。合計共有21個都會。[10]當時全國各區域面積、戶數、人口規模情況,孫達人在其《中國農民變遷論》中進行了詳細的統計推算,詳見表1-1。
太行山以西和秦嶺以北的“山西”地區,包括關中平原和晉西南丘陵以及秦嶺山地,相當于黃河中游一帶。該地區面積、人口數量居中,秦漢時期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中心,其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位居各區之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作為中央王朝的政治統治中心而存在。直到漢代以后,其優勢的經濟地位才逐漸為“山東”區域所取代。
表1-1 秦漢時期全國四大區域面積、人口分區統計
地處黃淮大平原的“山東”地區,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一定規模的開發。《漢書·溝洫志》記載:“堤防之作,近起戰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齊與趙、魏,以河為竟。趙、魏瀕山,齊地卑下,作堤去河25里。河水東抵齊堤,則西泛趙、魏,趙、魏亦為堤去河25里。雖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蕩。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11]秦統一之后,因耕作制度的改進和農耕技術的改良,農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強,黃淮大平原的開發漸次進入高潮。據說,當時農民不僅臨時對離河25里開外的河灘地“民耕田之”,而且“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不僅一道道更起堤防,以至于“今堤防狹者去水數百步,遠者數里”,而且排干湖澤,辟為農田。所謂“又內黃界中有澤,方數十里,環之有堤,往十余歲太守以賦民,民今起廬舍其中”;“東郡白馬故大堤亦復數重,民皆居其間。從黎陽北盡魏界,故大堤去河遠者數十里,內亦數重,此皆前世所排也”。[12]這樣一來,黃淮平原地區得到大規模開發,人口也因此急劇增加,呈現地狹人稠局面,戶數和人口均占全國一半以上,表明該區域是當時全國農耕經濟的重心所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亦多發生于此。
長城沿線一帶的高原、山地、草原地區被稱為“北方”區,它西起甘肅臨洮東到遼東,是一個適宜畜牧業的區域。據說,西周春秋時期氣候曾發生干涼轉變,這一高原地區不斷向中原內地輸送人口,因此留在當地的人口不多。秦漢以后,耕作制度變化和生產工具進步,特別是灌溉技術的發展,使得干涼的北方通過改善灌溉條件,實現農牧業經營。時人記述:在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其中朔方郡的灌溉工程曾動用數萬民工費時二三年方成。該區域先秦時期地廣人稀,秦以后情況發生較大變化,秦漢王朝推行“實邊”政策,移民屯墾,經濟有所發展,政區設置也不斷強化。秦代已設置了隴西、北地、上、九原、云中、雁門、代、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12郡,漢代增設金城、安定、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朔方、西河、五原、定襄、玄菟、樂浪12郡,總計24郡,這一政區設置的變化,從某種程度上說明,該區域不論是政治地位還是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局面,其重要性也進一步增強。總體而言,該區域面積僅次于“南方”,而戶數、人口最少,屬于游牧半游牧經濟區,因受自然環境及生存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水平遠不及其他幾個區域。[13]
從區域劃分來看,江淮以南的廣大“南方”區,是當時面積最為廣闊的區域,而戶數、人口相對較少。這說明,秦漢時期,江南一帶開發程度較低,明顯表現為地廣人稀。按司馬遷的說法:“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鬻魚,或火耕水耨,果隋贏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14]
在“南方”區域中,東南地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特的地理單元,可以被看作一片特殊的區域。這一區域,主要是在各民族群眾由漁獵到定居生活,進而走向農牧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也是經年累月中原移民遷入,融入當地百姓,共同推動了當地的開發。從考古發掘情況來看,先秦時期已經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也由此展開。河谷低地,平原壩區無疑是最先開發的區域。這種開發活動始終與人口的增長及遷徙緊密聯系在一起。漢、唐、明、清是該地區土地開發利用的幾個興盛階段,尤其是唐代以后,隨著生齒日繁,內地民人大量涌入,引發了新一輪的土地墾殖熱潮。土地墾殖,一方面是農民為生計自發地開墾荒地,另一方面是政府有組織地進行墾殖。
沿海地區以福建為例,作為東南沿海一個重要區域單元,其開發歷史十分久遠。這方面的情況可以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中得到證明。20世紀60年代前,經文物考查,福建區域發現古文化遺存1100多處。依據這些遺址,新石器時代福建先民主要生活在閩江下游和閩南一帶,該地區得到最早開發。到了青銅時代,福建先民的足跡遍及全省各地,青銅遺址大都集中在沿江、沿河兩岸谷地及沿海附近地區小丘之上,大致可以分為六大區域:閩江下游地區、閩江上游地區、汀江流域、晉江及木蘭溪流域的閩中地區、九龍江流域的閩南地區、濱海流域的閩東地區。[15]早期南方各省份的開發也大抵遵循這樣一條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