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選題的價值和意義

(一)研究現狀

本書的研究內容是,從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新法,到秦代覆亡一百七十余年秦基層鄉里兩級政權的發展演變,屬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秦鄉里二級政權建設研究,自漢代鄭玄、三國韋昭、西晉杜預等給秦國文獻做注,即開啟其初步探討。至明清考據學大興,董說、顧炎武等對秦國鄉里政權有所考證,后乾嘉學派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的考證注疏也涉及秦國的鄉里政權建設。但古人的研究多以經解經,沒有留下系統著述。

民國時期,黃強、聞鈞天等對中國古代保甲制度做了研究,但這些成果偏向純理論論證,得出的是簡單的政治推論,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史學家始關注斷代史研究,楊寬、王毓銓等學者對秦國鄉里行政制度做了局部探索,受史料和時代等所限,亦無專著問世。

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朱鳳瀚、張金光、羅開玉、趙秀玲、仝晰綱等從不同角度對秦國的鄉、里或亭的產生和關系做了系統考察,提出了新見解。朱紹侯、田昌五、高敏、卜憲群、臧知非、黃今言、屈建軍、劉澤華、晁福林等更重視鄉里行政制度研究,分別從基層治安、戶籍、民爵、賦稅征收、勞役征派、教化等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做了深入研究,成果豐富。因受史料所限,不少觀點還存有較大爭議,研究成果多偏重鄉里政權的某一方面。

臺灣學者杜正勝、廖伯源、邢義田、許倬云等從秦國的基層戶籍、基層改革、農業經濟方面做了研究。日本學者守屋美都雄、米田賢次郎、內藤湖南、佐竹靖彥等分別從基層社會變革、軍功爵等角度研究了秦國鄉里社會的發展。英國學者馬爾科姆·盧瑟福、安東尼·吉登斯等則從“耕戰”出發研究了基層社會經濟和軍事的發展變化。臺灣和國外學者的研究從某一或某些領域探討了基層政權問題,整體上不夠系統,對文獻的使用,特別是近年來出土的秦簡還不夠充分。

秦從弱國變為強國是一個戲劇性的過程。秦孝公時期魏國近乎吞并秦國,孝公為圖強任用商鞅變法,國家開始富強,并挫敗魏國,魏國一統天下的夢想破滅。秦孝公子秦惠文王即位,頂住保守派的壓力,繼續推行商鞅變法的基本精神,使新法在秦國扎根,滲透到秦人的血脈。秦武王早死,沒有建立多少功業,傳位秦昭襄王,昭襄王把秦的霸業向前推進。長平之戰他滅掉趙國主力,把強大的趙國統一六國的夢想也打碎。秦四世連續奮斗,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秦最終統一六國是歷史的必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秦國鄉里兩級政權建設的不斷發展完善是重要因素,對此學界還沒有專著問世,我們試著探討這個問題。

(二)選題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補秦國鄉里行政制度研究之不足。以往學者對秦國郡縣行政研究比較成熟,但鄉里行政研究因受史料限制,目前高質量的專著尚付闕如。

第二,全面考證秦國鄉里官吏制度。據鄉里官吏的不同性質,分里吏、鄉官、準鄉官三部分探討,理清不同類別的職位職數,澄清學界的爭議,比如里吏包括里典、里佐、田典、伍老、什長、伍長等;鄉官有鄉三老等;鄉吏主要有鄉有秩、鄉嗇夫(鄉主)、鄉守、田嗇夫、鄉司空、鄉佐、游徼等。通過對鄉里職位職數的深入探討,完整揭示鄉里兩級政權的構成。

第三,對鄉里行政職能做出系統研究。鄉里兩級組織職能的履行關乎上層建筑的穩定,是國家行政的基石,從橫向分戶籍管理、發展經濟、賦稅征收、民爵、兵役、徭役征發征派及其他職能,本書對此將詳細探討,準確認識在秦國政權體系中鄉里兩級行政組織的分職定位。

第四,探討基層民眾的實際生活。本書所涉及的人群是占秦國絕大部分人口的編戶民和鄉里官吏,他們的日常生活對深化我們認識秦國社會有重要意義。

第五,補秦國基層“亭”的研究空缺。學者對秦漢大一統時期的“亭”研究比較充分,秦漢時期的亭源于秦國,而學者對秦國的亭卻沒有專題研究論文或著作。

第六,為我國基層政權建設提供經驗教訓。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難點在基層。基層是國家的根基,國家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領域的發展無不與基層緊密相聯,鄉里政權建設是基層建設的重要工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匀市| 肥东县| 长葛市| 彰化市| 朝阳县| 来安县| 虞城县| 卢湾区| 桐柏县| 阿拉善盟| 扬中市| 苗栗市| 竹溪县| 临猗县| 高安市| 社会| 威远县| 若尔盖县| 西充县| 介休市| 鹤峰县| 吉木萨尔县| 准格尔旗| 泽库县| 南汇区| 罗定市| 罗江县| 鄂温| 庆元县| 呼图壁县| 周宁县| 安宁市| 江达县| 桓仁| 离岛区| 富川| 高雄市| 托里县| 军事| 银川市| 山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