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特區發展(1978~2018)
- 陶一桃 魯志國
- 1060字
- 2019-10-11 16:10:57
第一章 經濟特區創設的歷史背景
今日站在深圳灣畔的濱海生態公園,西有繁華的后海金融總部基地劃破天際線,遠處是飄帶般橫跨深港兩地的西部大橋。藍天白云之下,可以清晰地看見灣對面香港元朗的山脈和建筑。人們在沙灘漫步時,清風拂面、安然愜意。此時此景,已很難讓人意識到四十年前這里是“大逃港”的主要路線之一。
1978年4月,習仲勛同志剛剛重新回到中國政治舞臺。因其擔任過西北黨政軍主要負責人和國務院副總理,資格老、威望高、光明磊落、公道正派,所以經葉帥提名,中央決定,委派他到情況復雜的廣東省“看守南大門”(胡耀邦原話)。而這一時期,廣東省正面臨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偷渡外逃潮。以逃港最多的寶安縣為例:1978年1~11月共外逃1.38萬人,逃出7037人。由于大批人員外流香港,寶安縣丟荒土地達20多萬畝。逃港者中甚至包括許多基層干部——寶安縣逃出大、小隊干部121人,黨員29人,團員161人。卷入逃港風潮的不只是邊民,遍及廣東全境,收容所人滿為患。
習仲勛同志1978年4月一上任,就提出去寶安縣,“領我到最亂的農村去看,哪兒最亂就去哪兒”[1],工作作風扎實的他希望能與逃港者直接開放交流。在調研的過程中,習仲勛了解到:1978年深圳農民的年收入是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的農民年收入卻是13000港元,差距實在太大。因此,邊防地區普遍流傳“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人家八分錢”(指寄信到香港叫親屬匯款回來)、“內地勞動一個月,不如香港干一天”的說法。[2]基于此,習仲勛得出重要結論:“這些人是外流,是人民內部矛盾,不是敵我矛盾,不能把他們當作敵人,你們要把他們統統放走。不能只是抓人,要把我們內地建設好,讓他們跑來我們這邊才好。”[3]
習仲勛隨后又到珠海等地視察,要求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盡快縮小廣東與港澳的差距。他還采取幾條新措施:讓香港企業家進設備開采沙石出口,收入兩家分成;吸收外資搞加工業;恢復邊境小額貿易;等等。他鼓勵當地干部說:“只要能把生產搞上去的,就干,不要先去反他什么主義。他們是資本主義,但有些好的方法我們要學習。”[4]在他的努力下,寶安縣等地爭取到了發展邊防經濟的放寬政策,“逃港潮”逐步得到遏制。
“文革”結束到改革之前,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轉折期,正是所謂“云凍欲雪未雪,梅瘦將花未花”之際。“大逃港”是民眾用腳投票的表現,可看作當時國內政經壓力的一個噴發口。所幸新的領導集體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高超的政治智慧化解了這場危機,為這段辛酸的歷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實際上,經濟特區創設的前夜,整個中國巨輪都在校準航向、劈波斬浪、勇闖險灘,以迎接一個嶄新的時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