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特區發展(1978~2018)
- 陶一桃 魯志國
- 8031字
- 2019-10-11 16:10:57
第三節 開放前夜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在經濟特區建設成績斐然的今天,經常有人問,當年為什么選四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作為改革開放的首發地呢?如果選工業基礎更雄厚的城市,如武漢、大連等,效果會不會更好呢?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是這四處有毗鄰港、澳、臺的天然優勢,正如前文介紹的,這些地方的同胞對回報家鄉、投資內地有濃厚興趣和資本儲備。但有人仍會追問,那為什么不選擇上海、廣州等也有沿海優勢的大城市呢?這種觀點明顯忽視了當時復雜的政經現實:在國內外大環境下,改革開放之勢已不可逆轉,但因長期的“左”傾思潮統治,人們的思想從上到下存在諸多桎梏,急轉彎勢必遇到巨大障礙,甚至會引發翻車的危險。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誰也不知道一打開國門后結果如何,先開辟幾塊試驗田進行嘗試確為明智務實之舉,但是具體選擇哪些地方?是經濟基礎雄厚的還是薄弱的?是人口數量多的還是少的城市?這是決策者從未來獲益、現實阻力、推行成本、失敗風險多個維度進行周全考慮、審慎抉擇的結果。
今天回顧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在改革開放前夜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助于我們理解國家設立第一批經濟特區所面臨的壓力和艱難,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當年改革者的睿智與偉大。正是由于國內困境和外部壓力的雙重作用,一種決絕的姿態在那個節點出現:中國社會要發展,對內要改革、對外要開放。作為改革開放的旗幟、試驗田的經濟特區建設,正發軔于此大背景下。選擇在基礎薄弱的沿海小城市設立“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可謂“神來之筆”,充滿智慧。中國經濟特區已進入不惑之年,今日回首其創設前的那段歷史,考察四個經濟特區建立之前的經濟基礎,我們仍能真切感受到當年全國上下積極求變、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和非凡勇氣。
一 明珠旁的小漁村——寶安
深圳雖毗鄰香港,但兩地相接之處皆為農地,四十年前深圳河邊的漁民村,離港島繁華區還有30多公里,而今天的深圳已躋身為世界性的大都市,所以深圳被譽為“一夜之城”(City Rose Overnight),雖有夸張,但絕不過分。
當然,1978年之前,它并不叫深圳,而是寶安縣。寶安縣在特區建立前的30年間,人口增長緩慢,年平均增長率僅為2.34%,且由于幾次“逃港”風潮影響,寶安縣在1961年和1979年甚至出現人口絕對數的下滑。1979年,寶安農業人口仍高達91.72%,是典型的農業經濟社會,長期是粵東地區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為水稻、花生、大豆、蔬菜、蠔、荔枝等。雖然后來在特區建設初期,沙井蠔、龍崗黃腳雞等作為創匯產業對深圳經濟做過一定貢獻,但從經濟發展總量和結構上看,特區成立前的寶安地區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遲緩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寶安1978年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僅增長了5.2倍,而同時期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2倍[15],寶安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其主要原因是寶安與香港僅一河之隔,深圳于1949年10月19日解放,但由于國際關系緊張,從1951年便封鎖了邊界。作為一個邊防小鎮,國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不會投入過多資金進行建設的,經濟發展只能簡單地依賴于產業的自然增長。總之,寶安縣在解放后的30年間,在經濟建設方面沒有什么值得書寫的業績。
特區成立之前在行政上受惠陽地區管轄。直到1979年深圳的舊城區面積也不足3平方公里,整個城區建筑物面積僅為10萬平方米,城區人口為2.3萬人。城內百業雜陳,從城南至羅湖橋頭一帶均為農田,城東至深圳水庫及城北至布吉均為荒丘荒地,城西至福田一帶為農田或荒地,上步、八卦嶺一帶是大片荒丘[16]。城區大小就是一個鎮的規模。
1977年11月11日,復出后的鄧小平到廣州視察工作。這時,深圳這個人口不足3萬人的邊陲小鎮闖入了鄧小平的視野。深圳一帶的“逃港”風潮,作為重大的政治事件,自然是廣東省委向中央匯報的重要內容。鄧小平聽后,似乎對這件重大的政治事件無動于衷,用睿智的目光望著窗外,沉默了好一會兒才十分肯定地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鄧小平走后,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到深圳田間地頭進行調查。一件耐人尋味的事進入他的視野:深圳有個羅芳村,河對岸的香港新界也有個羅芳村。不過,深圳羅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新界羅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新界原本并沒有一個什么羅芳村,居住在這里的人竟然全都是從深圳的羅芳村過去的。
邊民往哪里逃,取決于哪兒有吸引力。制止偷渡,最根本的辦法是發展生產力,真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78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習仲勛去邊境調查,一位年紀很大的基層干部跟他說:“你是從牢里出來的,我才跟你說真話。如果政策不變,還是這么走下去,人都要跑光了。”習仲勛了解情況后,立即召集省委有關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他嚴肅地批評說:“我們自己的生活條件差,問題解決不了,怎么能把他們叫偷渡犯呢?這些人是外流不是外逃,是人民內部矛盾,不是敵我矛盾,不能把他們當作敵人,你們要把他們統統放走。不能只是抓人,要把我們內地建設好,讓他們跑來我們這邊才好。”
這段“逃港”風波,映射出當時寶安經濟增長緩慢、人民生活貧困的窘境,為中國改革開放最為重要的決策之一——經濟特區的設立,做了一個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鋪墊。
二 沒落的香洲商埠——珠海
正如依托香港創建深圳特區一般,改革者也選擇毗鄰澳門的珠海成立了珠海特區。珠海擁有眾多的華僑、港澳同胞,利于開展對外經濟活動。但與深圳的前身寶安不同,珠海曾在20世紀初就有過一次開放的經歷。“香洲商埠”之名曾轟動一時,但其快速繁華,又快速衰落。考察珠海這段歷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開放與具體歷史條件的互動關系。
1909年4月22日,廣東香山縣最南面的“沙灘環”,旌旗招展,鑼鼓喧天,到處懸掛著“強國之基”、“利國利民”等橫幅,“香洲商埠”在此正式動工。不同于“約開商埠”,香洲商埠屬于“自開商埠”,可看作清末革新圖強的一種嘗試。選擇香洲開埠的直接原因就是對抗葡萄牙對澳門的掠奪。因為澳門被葡萄牙攫取后,澳門與內地的邊界一直沒有確定,中葡雙方進行了多次協商,但是葡萄牙的胃口實在太大,雙方一直沒談攏,為了能夠在商業上反制葡萄牙,清政府決定建設香洲,以分澳門之利。當時有分析認為:“澳門一港,地非沖要,每歲所入,全恃妓捐賭餉以為大宗,均系吸內地游民之脂髓,我若相戒勿往,彼自無所取盈,為今之計,莫妙于附近自辟港埠,以為抵制之方。”
因此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人駿對此積極支持,并計劃建“六十年無稅商埠”。最終選定了香山與九州之間的這塊沖積灘地,并從兩地名稱中各取一字,官方定名為“香洲商埠”。并且在《廣東香洲商埠掛號收條》上標明:此收條乃系華人所用,如有外國人拾得及將此條轉賣給外國人者,本埠一概作為廢紙,特此聲明。這等于挑明了建立香洲商埠就是為了對抗葡萄牙。
廣東華僑伍于政、秀才王詵等人籌集了58萬元作為開發商埠的基金,對商埠的開放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香洲商埠的建設照搬西方的城市規劃,道路四通八達,電車道、馬車道、人行道井然有序,還詳細規劃了教堂、警察局、郵政局等,為了吸納勞動力,專門建造了可供兩戶人家居住的小茅屋“廉租房”,月租僅為1元,非常受廣大勞動力的歡迎。香洲一片繁榮的景象,迅速成為清朝經濟亮點,在它的有力競爭下,澳門的經濟萎縮,地價劇烈下跌,葡萄牙不得不在談判中讓步。到了清宣統二年(1910),香洲商埠共建有商鋪1600余間,修筑20多米寬的馬路一條及碼頭兩座,開辟穗港澳航線。到宣統三年(1911),擴建米鋪、油糧、雜貨、當鋪等近200間。清政府宣布香洲為自由港,開放香洲為無稅區。
這一切看起來非常順利,但沒有強有力的規范和有效的政府管理,商埠內部很快淪落成了黃賭毒的天堂,1911年底,因一場持續6個多小時的大火,上千間商鋪化為灰燼,加之清廷內部對香洲建無稅商埠意見不一,拱北關洋人稅務司亦出來干涉,投資者紛紛轉移資金。另一撥商人眼紅香洲商埠的繁華,在一番政府公關后,在附近的野貍島辦了又一個“廣東省漁業總埠”,開始實行惡性競爭。這些都使香洲商埠迅速衰落,快得如同其崛起一樣。這次事實證明,在主權不獨立的情況下辦特區,是無法逃脫失敗命運的。當然香洲商埠的興衰,倒是給半個多世紀之后珠海經濟特區的創辦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經驗教訓。
香洲商埠開立之后,珠海地區經濟雖有一定發展,但并沒有大的起色。這一是由于民國和抗戰時期,上海經濟中心地位強化,而珠江三角洲政經地位整體有所下降。二是珠海雖然從地理上講,有“路接澳門,海連香港”的區位優勢,但由于其位于珠江口海灣(伶仃洋)西側,陸地部分多為沙洲河汊,與內陸的交通并不算便利。在當時中國的生產力條件下,大片發展工業的能力較差。
新中國成立后,珠海有了自己的獨立行政建制。1953年5月1日,珠海縣正式成立。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確定珠海縣下轄唐家區、前山區、三灶區和萬頃沙區,共4個區、44個鄉。珠海縣所轄范圍,大致與今天珠海市(不含斗門區)相似,但多一個萬頃沙區(今屬廣州市番禺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國民黨軍事勢力在南海仍頻繁活動,澳葡當局經常有軍事騷擾,朝鮮戰爭時期駐扎香港的英國軍艦也經常武力炫耀,而且由于當地漁民八成都是“流動漁民”,來往于大陸與港澳之間,有些甚至遠到南洋與臺灣,其管理難度非常大。因此珠海在當時軍事地位較為強化,而經濟發展反而處于從屬地位,這和開放前的寶安情況大體類似。而且由于珠海周邊島嶼較多,其“鞏固海邊防”的功能更加突出一些。
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期,雖然比鄰澳門,珠海經濟狀況卻非常落后,完全就是偏遠地區的狀況。“一條街道、一間糧站、一間工廠、一家飯店”[17]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農村人均收入只有149元,在這種低生活水平的壓力下,幾十年斷斷續續一直存在向港澳偷渡的情況,造成當地農民和漁民的數量甚至比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有所減少。在“文革”之后,政治環境稍微寬松之際,就像珠江口對岸的寶安一樣,偷渡潮也開始高漲。這時的珠海就像一張白紙,急切地等著改革開放書寫瑰麗的畫卷。
三 曾經的繁榮僑鄉——汕頭
汕頭位于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鄰揭陽,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汕頭是個典型的港口城市,商貿歷來比較發達,素有“百載商埠”之稱,曾出現“商賈云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
從1861年到1888年,汕頭被開通為通商口岸,這是由于晚清政府昏庸腐敗,西方列強一聲炮響,轟然打開中國的大門。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朝政府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其中包括潮汕地區的潮州,后因潮州人民強烈反抗,因此改選汕頭作為開埠的港灣。由于這樣的歷史背景,汕頭的居民區向西南擴展,汕頭埠路網橫向拉開,到了20世紀30年代,汕頭埠已經名揚海內外了。當時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在汕頭輝煌的時代,曾先后有英國、美國、德國、日本、法國、挪威、荷蘭、丹麥、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在汕頭建立過12座領事館,正所謂“嶺東門戶,華南要沖”。
汕頭的另外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全國著名僑鄉。汕頭所處的潮汕地區,自唐代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潮汕人借助著“潮汕文化”,崇文重儀,已形成特殊的紐帶。“有海水處就有華僑,有華僑處就有潮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是汕頭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
新中國成立后,雖然汕頭仍舊是潮汕地區,甚至是整個粵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是由于汕頭距香港187海里,距臺灣高雄180海里,正位于東南沿海的邊防前線。國家對汕頭的經濟建設,特別是供水、供電、港口、道路等基礎設施極少投資,一些骨干企業還被搬遷到內地,致使汕頭在當時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由于基礎設施遠遠落后于內地城市,大多數企業設備老化,管理制度陳舊,電力供應不足,工業生產無法開展,產品品種少、等級低、換代慢,30%的產品質量低于歷史水平。“文化大革命”后期,一批被舉家遷移的居民和上山下鄉的青年回城,一時間待業的人口猛增,許多人無事可干,也無房可住,只好在街道兩旁搭起簡易竹棚作為臨時的棲身之所。當時這個城市的落后凋零的面貌令人觸目驚心:公共設施破舊不堪,自來水管年久失修,到處污水橫流。[18]
1979年,在中央咨詢設立經濟特區的候選城市時,日后被譽為“特區拓荒者”的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提議了家鄉汕頭。放眼整個汕頭的發展史,決定汕頭城市命運又一關鍵時刻到來了。第一次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開埠,促進了汕頭商業社會的形成,同時大批潮汕人憑借善于經商的天賦和能力,走出汕頭打天下;第二次就是躋身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之一,汕頭馬上就要迎來一次重生。
四 美麗的海防前線——廈門
建特區之前的廈門是一個封閉型的海防前線城市,發展相當落后,經濟基礎也很薄弱。但如果同其他經濟特區相比,廈門經濟特區的歷史起點和初始條件在最初的四個經濟特區當中還是最高和最好的。往前追溯,廈門100年前已可算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了。不過伴隨著近代中國史的曲折,廈門的經濟也跌宕起伏,幾起幾落。
廈門歷史悠久,生態迷人,又稱鷺島。其位于福建省東南端,西接漳州,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通行閩南方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廈門城”——寓意為國家大廈之門。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成為日后收復臺灣本島的重要基地。從中可以看出,在歷史上廈門海防功能一直是非常突出的。
在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占領了鼓浪嶼島,直到1845年才撤軍。1843年后,廈門根據《中英南京條約》開辟為通商口岸,英國另在廈門本島內港海岸獲得了一塊灘地興建英租界,鼓浪嶼則保持原有風貌。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日本占領臺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尋求“國際保護”,請列強“兼護廈門”。1902年1月10日(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荷蘭、瑞挪聯盟、日本9國駐廈門領事與清朝福建省興泉永道臺延年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在島上設立領事館。這樣,廈門地區就形成兩個租界隔海對峙的局面。這一時期廈門大量殖民者涌入,外國洋行和公司越辦越多,外國商人不滿足于通過轉手投機買賣攫取暴利,開始在廈門創辦工廠企業,直接利用當地的資源。英商廈門船塢公司和設在鼓浪嶼的英商廈門機器工程公司就是其中較大的外國公司。為了進一步操縱中國的市場,外國勢力培植了一批買辦為他們效勞。航運公司、銀行、電報局也相繼興辦起來。但并不能改變廈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大量的利益還是被殖民者掠走。1862年3月30日,外國列強根據《天津條約》的附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在廈門設立海關稅務司。同年,設立廈門口理船廳,使中國喪失了廈門海關和港務的管理大權,經濟命脈被徹底操控。西方勢力改變了廈門的經濟結構,使廈門經濟與世界市場接軌。但在早期的快速發展之后,由于甲午戰爭后廈門失去了臺灣市場與臺灣出口貨品轉口港的地位,入超情況嚴重。廈門這一發展困境要靠19世紀末開始的華僑投資來彌補才有所緩解。
廈門處“漳泉之交,扼臺灣之要,為東南門戶、八閩之障”,在泉州港和漳州月港衰落之后,躍居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同時也成為福建籍華僑出入國的主要門戶。自1870年至1930年的六十年間,平均每年從廈門出入的華僑人數多達105577人次。[19]20世紀初,眾多華僑憑著經營農產品及礦產品出口貿易致富,如廈門華僑巨富黃忠涵、黃奕住、陳嘉庚、陳六使等。由于相對于當時其他地區政局不穩、戰亂不斷,廈門治安穩定,華僑在廈門投資興辦的工廠規模不斷擴大。這些僑資工廠從海外引進先進機械設備、工藝技術和經營管理科學,促進了民族企業的革新與改造,對廈門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意義深遠。然而由于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以及日本侵華戰爭的沖擊,廈門到解放前仍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業消費性海島城市,經濟結構畸形,基礎脆弱,生產落后。
1950年解放后,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禾山五區。由于廈門處在歷次“臺海危機”的最前沿,“炮擊金門”一直斷斷續續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停止。作為軍事前線,其工作重點很難放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上。與其他地區類似,經濟增長波動非常大,1954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67年、1968年、1973年和1974年的人均實際GDP都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到了1975年才重新恢復到1960年的水平。
廈門在成立經濟特區之前所取得的主要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是在“五五”計劃期間完成的。從1976年至1980年,廈門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2%,人均實際GDP年均增長12.8%,交通貨運量增長7.1%,社會商品零售額年均增長14.23%,全國職工年均工資增長6.3%,農民純收入增長11.8%[20]。如果細究這幾年的數據,可看到廈門在1977年至1979年這三年經濟發展也有個小的轉折。即1977~1978年兩年的人均實際GDP增長率急劇升高,1978年升至近18%,而在1979年增長率又回落到5%附近。也就是說,“文革”結束后,久受壓抑的廈門經濟有一個短暫的突進期,但更多的是在舊框架下的一次反彈,畢竟不可持續,廈門經濟的真正騰飛要靠更好的機遇。
總之,20世紀70年代末的廈門經濟發展水平仍相當落后,經濟基礎也比較薄弱。鼓浪嶼上的風景雖美麗,但因地處海防前線,邊緣化的角色并無多大改善,很少人能想到廈門重建國際化城市的機遇就要來到。
通過回顧四個特區改革前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當年中央選定的首批經濟特區有著突出的共性。首先,它們都處于南方沿海,毗鄰當時相對發達的海外經濟體,民間具有深厚的海外聯系基礎。除了深圳,歷史上都有繁華的對外開埠時期,所以被選為對外開放首發之地,事后想來,倒是題中應有之義。其次,20世紀70年代末的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地,在經濟上幾乎都為“不毛之地”。后來發展最突出的深圳,當年僅是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珠海和汕頭的工業基礎薄弱,廈門市經濟也長期處于邊緣化地位。正是在這種低水平的歷史起點上,四地成為“開放的基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窗口”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場”,并獲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一方面說明,中央當時審時度勢、切中肯綮,選中這四地,有利于甩掉羈絆、迅速突破,彰顯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在經濟基礎較差的地區取得的成功改革經驗,才具有普適性和高度可推廣性。后來特區的輝煌成就為這兩點做了生動的注腳。
[1] 陳秉安:《大逃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2] 黃金生:《習仲勛終結“大逃港”》,《人民文摘》2014年第12期。
[3] 陳秉安:《大逃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4] 山旭:《粵港邊界30年:1978年上萬人涌向深圳等待逃港》,2008年12月9日《瞭望東方周刊》。
[5]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編《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大事記》,人民出版社,1999。
[6] 趙德馨:《中國經濟50年發展的路徑、階段與基本經驗》,《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73~85頁。
[7] 田紀云:《萬里:改革開放的大功臣》,《炎黃春秋》2006年第5期。
[8]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第150頁。
[9] 王偉群:《改變歷史的36天》,2013年1月4日《青年商旅報》。
[10]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1]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第40頁。
[12]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第41頁。
[13]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第312頁。
[14] 陶一桃、魯志國主編《中國經濟特區史要》,商務印書館,2010,第30頁。
[15] 深圳博物館編《深圳特區史》,人民出版社,1999,第16頁。
[16] 廣州地理研究所主編《深圳市自然資源與經濟開發圖集》,科學出版社,1985。
[17] 吳建民:《廣東文史資料第78輯:創辦珠海特區五年的回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第22頁。
[18] 陳翩:《汕頭經濟特區史》,見蘇東斌主編《中國經濟特區史略》,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第255頁。
[19] 《廈門華僑志》編委會編《廈門華僑志》,鷺江出版社,1991,第1頁。
[20] 蘇東斌主編《中國經濟特區史略》,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第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