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經濟特區創設前的國際環境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受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國內各種因素的影響,利用外資時斷時續,幾經變局。我國曾是世界上唯一的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國家,而且以此為榮。但封閉使中國和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這種差距中央領導人早就有所認識,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進行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時期,先后設立了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和自由港等形式的經濟特區,以此作為引進外資、發展進出口、增加就業的基地,從而帶動經濟的全面增長。特別是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創辦出口加工區的做法曾引起周恩來總理的極大關注。周恩來總理發感慨說:為什么臺灣能搞,我們搞不了?在許多外交場合,他都承認臺灣取得的成就,贊揚臺灣高雄自由港的重大作用。遺憾的是,當時極“左”路線占據統治地位,在“文革”結束之前根本不具備設立經濟特區的政經環境。時間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內部悄悄發生變化,外部環境也給中國經濟提供了轉型的契機。

一 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形勢給中國開放提供可能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性戰爭和革命周期已基本結束,國際形勢由對抗轉入對話、由緊張趨于緩和,爭取和平、謀求發展成了時代的特征,和平與發展構成了世界的主題,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新態勢,兩種制度共存競爭的新格局,既為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再次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又為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的起飛和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新的發展契機。

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東西方國家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機會。鄧小平在1978年9月16日聽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匯報工作時說:“我們現在要實現現代化,有好多條件,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沒有,現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據現在的條件思考問題、下決心,很多問題就提不出來、解決不了。比如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我們想擴大中外經濟技術交流,包括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貿易關系,甚至引進外資、合資經營等。但是那時候沒有條件,人家封鎖我們。后來‘四人幫’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賣國主義’,把我們同世界隔絕了。毛澤東同志關于三個世界的劃分的戰略思想,給我們開辟了道路。我們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系和經濟文化往來。經過幾年的努力,有個今天這樣的,比過去好得多的國際條件,使我們能夠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他們的資金。”“世界天天發生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落后不行。”

鄧小平曾在1978年精辟地分析了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國際形勢,認為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仍然在擴張,但世界上的和平力量也在壯大,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14]他明確地指出,當今世界的主題已經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對外關系得到了極大改善。“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共中央及時地調整了外交方針,實行全方位外交。中國領導人紛紛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觸。我國同日本、美國和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從而排除了經濟技術合作上的政治障礙。我國同蘇聯、東歐國家的關系也得到改善,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關系也在不斷發展。到1978年底,中國已與世界上116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就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1978年,中國高層領導人掀起了一股出國考察熱潮。這一年中,有13位副總理和副委員長以上的領導人,先后20次訪問了50個國家。其中,鄧小平同志四次出訪日本、美國、法國等八個國家。國家領導人的頻繁出訪,預示著一場巨大的變革正在悄悄醞釀。中國一改過去與西方世界對立敵視的態度,擺出了虛心向先進發達國家學習的姿態。1978年4月,國家計委和外貿部組織了港澳經濟貿易考察組,前往香港、澳門進行實地考察。5月,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領龐大的中國對外經濟考察團,訪問了西德、英國、法國、瑞士、丹麥、比利時等國。兩個考察團把港澳和國門之外的所見所聞帶回國內,更堅定了最高決策層改革開放的決心。

1978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到國外參觀后,發現我們差得太遠了。現在確實要學習,而且要善于學習。比如科研方面,有很多課題需要研究,關起門來不行。把世界上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這才不會把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變成空話。從某種意義上說,對西歐和港澳的考察,成為中國經濟特區產生的直接誘因。多次出訪考察,對中央決策高層及時了解世界發展變化和看到自己的落后不足,最后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 國際經濟分工與產業轉移為中國開放提供機遇

世界經濟的飛速崛起是壓力也是機遇。“文革”結束,當中國人從持久的狂熱和盲動中重新冷靜下來的時候,驚詫地發現,自己正被這個世界遠遠地拋在后面。在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美國、日本、歐洲經濟一直持續高速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度過了兩次大戰后的經濟恢復和重建階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把新技術、新工藝廣泛用于生產,開發了大量新產品并且形成大量新產業,極大地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早已一日千里,即使在亞洲,曾經和中國內地一樣貧窮的臺灣、香港地區以及新加坡、韓國也抓住20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產業升級、世界市場調整的機會,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地資本和技術,利用本地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實現了經濟起飛。它們以每年百分之十幾的增長速度,一躍而成為生機勃勃的“亞洲四小龍”。彈丸之地的香港,經過20年快速發展,其經濟居“亞洲四小龍”之首,擁有眾多的世界之最。還有日本,不僅戰爭的創傷早已愈合,其國內生產總值已相當于中國的4倍。經濟總實力直逼蘇聯,欲成為第二經濟大國。還有韓國,在20世紀50年代,韓國的經濟總量也不過和中國的山東省差不多,但隨后的20年里,韓國創造了著名的“漢江奇跡”。

資本主義國家在極大地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又利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把大量商品打入國際市場,把大批剩余資本投放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此外,這些國家和地區正處于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移的過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在世界其他地區尋找新的出路。

這一方面為我們大力發展進出口貿易,吸引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國際條件;另一方面對輸出國來說,為其提供了新的廣闊的市場。1978年5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說:為什么中國臺灣和香港、韓國、新加坡這些地區和國家可以做到的,我們做不到?我們這樣大的國家,只有這一點點貿易量,不行,必須趕上。現在的國際條件對我們很有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它們自身的利益出發,很希望我們強大一些。這些發達國家有很多困難,它們的資金沒有出路,愿意把錢借給我們,我們卻不干,非常蠢。現在東方有四個“小老虎”:一個是韓國、一個是中國臺灣、一個是中國香港、一個是新加坡。它們的經濟發展很快,對外貿易增長很快。它們都能把經濟發展那么快,我們難道就不能嗎?我們的腦子里還都是那些老東西,不會研究現在的問題,不從現在的實際出發來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天天講四個現代化,講來講去都會是空的。

幸運的是,中國抓住了20世紀70年代末這次有利條件和發展機遇,不失時機地做出了改革開放和創辦經濟特區的重大決策。

三 海內外華人文化和情感紐帶為中國開放提供能量

記得有人曾將遠渡重洋的華僑比喻為中國“嫁出去的女兒”,走得再遠,心里也永遠惦記著媽媽——祖國母親。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新中國誕生,從維護國家主權完整、民主獨立到振興中華、支援祖國經濟建設,海外華人華僑都做出了從物質的到精神的無法估量的貢獻。正所謂拳拳赤子心,造福桑梓情。

華僑華人身居海外,朝夕渴望祖國強大,他們的愛國主義情結不僅表現在思想上,而且切實地表現在實際行動上。孫中山曾稱“華僑是革命之母”。彼時,大量海外華僑回國投資興辦實業。抗戰期間,以新加坡僑領陳嘉庚為首的海外華僑,捐獻大批資金、藥品支援抗日前線。大批海外華僑以“南洋機工、華僑飛行隊”等形式,直接投入中國抗戰洪流中。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軍東南亞,當地一些華人家族中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每房都帶走三四個人回老家,為的是“留種”。這樣的“留種”始終在持續,不過有各種表現形式而已。在新中國成立后,海外僑胞踴躍參加各項建設。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后5年內,華僑回國參加新中國各項建設、回國求學和歸國難僑的人數近18萬人。廣大歸僑與祖國人民一道,為建設新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據統計,從1950年到1957年,華僑在國內投資興辦的企業達50多個,投資額也年年增長,有力地促進了新中國的經濟發展。

1952年后,每年仍有大量華僑知識分子和留學生回國參加建設。他們是新中國的無價之寶,是民族的精英人物。他們帶回了熱愛祖國的無窮力量,也帶回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許多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和經濟建設事業的奠基者、領導者。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為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被世人譽為“中國導彈之父”。還有像陳宗基、錢三強、錢偉長、華羅庚、盧嘉錫、吳桓興、王大玲、方宗熙、蘇量、王運豐等一大批著名歸僑科學家,他們都為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60年代開始,受國內“左”的思潮影響,對海外華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看待華僑,使得歸僑僑眷在歷次運動中屢受牽連。“海外關系”原本是一種社會關系,而這種關系被簡單地等同于“復雜的政治關系”、“資產階級關系”,成為一種不可靠的、壞的關系,在人事關系中被記載。許多人因有“海外關系”,被冠以“特務”、“里通外國”等罪名,受到歧視、打擊和迫害,這極大地挫傷了海外華僑華人的愛國熱情和建設家鄉的積極性。“文革”開始后,不僅要求砍斷與國外的聯系(包括與海外華僑華人的聯系),也為防止資產階級的侵蝕,要求隔絕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中國在國際上成為“光榮孤立”者,對經濟造成很大的破壞。

“文革”結束,鄧小平一復出工作就把海外關系問題的撥亂反正提上議事日程。1977年10月2日,鄧小平在接見港澳同胞國慶代表團時指出,“說什么‘海外關系’復雜不能信任,這種說法是反動的。我們現在不是海外關系太多,而是太少。海外關系是個好東西,可以打開各方面的關系。‘四人幫’胡說什么‘地、富、反、壞、僑’,把華僑同地、富、反、壞并列起來。這種錯誤政策一定要糾正過來”,并指出:“要做大量工作,進行政策教育,全國執行。”這是鄧小平對海外華僑華人的貢獻做出的正確判斷和充分肯定,從而徹底為顛倒了的海外關系正名,溫暖了廣大海外華僑華人的心。

海外華人、港澳同胞中,熱愛祖國和期盼中華民族復興仍是主流。當國內形勢略有緩和,廣大愛國商人就通過各種渠道表達愿積極參與祖國建設的心愿。對于海外僑胞熱切盼望祖國振興的心情,以鄧小平為首的高層領導有著深刻認識:“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達。”“絕大多數華僑都是帶著愛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祖國這個愿望來的,與純粹的外國投資不同。”“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

特區開放之后,華人資本的迅速進入事實上證明了海外同胞對祖國富強的熱情和信念。從1978年至1992年間,改革開放中的第一波外資潮基本源于海外華人華僑,他們在國內硬性、軟性投資環境較差,經濟體制不完善,甚至在投資發展前景不太樂觀的情況下,滿懷著一片赤誠的愛國熱情回到家鄉參加投資,成為改革開放的先驅。在之后幾年間,廣東珠三角地區隨處可見“華僑投資一間廠,救活一條村”的生動場景。海外華人華僑在改革開放初期創造了中國無數的“最”和“第一”。例如,在深圳,全國第一家電子行業的合資企業“光明華僑電子廠”(今康佳公司);當時全國技術、設備最先進的“光明華僑家私廠”;具有美國先進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的“華僑曬圖紙廠”……這些實例都體現了海外華人華僑在改革開放初期所做的貢獻。特區建立后,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的拳拳愛國心、造福桑梓情,都化作實際行動,再次證明,改革開放順應了當時海外華僑的情感和民意。

除了投資辦企業外,海外僑胞給祖國大陸親人的匯款和對祖國、對家鄉公益事業的贊助,是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幫助祖國大陸搞建設的傳統形式。以廣東為例,粵籍華僑華人約2000萬人,港澳同胞約500萬人。改革開放20年間,海外鄉親捐贈物總值達150億元人民幣,興辦公益事業2.6萬宗。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僑鄉,大量的僑匯轉化為生產性資金,轉化為企業的啟動資金。許多技術設備無償轉讓,僑鄉企業像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使僑鄉的面貌煥然一新、欣欣向榮。

總之,華人文化的吸引和華人華僑的感情紐帶既是改革開放的催化劑也是穩定劑,這在后面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一再得到驗證。20世紀80年代末,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外國企業紛紛停止來華投資,有些已經投資的也撤了回去。但海外華商和港澳臺同胞不但沒有撤資,而且繼續投資。在祖國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鼎力相助。對此,1990年4月7日,鄧小平在會見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等人時自豪地說:“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制裁是不管用的。”因為“我們還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中國開放的獨特軟實力。后來的歷史也證明,正是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發揮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帶動了一批批外商來中國投資,不僅彌補了建設資金的不足,同時帶來了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方法,從而加快了特區建設進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寨县| 萨迦县| 昌平区| 马边| 泸溪县| 神池县| 长宁县| 来安县| 吉水县| 射洪县| 加查县| 永登县| 竹北市| 家居| 沛县| 额尔古纳市| 长沙县| 略阳县| 三原县| 资中县| 洛阳市| 浮梁县| 宁都县| 子长县| 隆昌县| 太和县| 吉木乃县| 广元市| 屏南县| 沙湾县| 那坡县| 吕梁市| 定边县| 宿州市| 合作市| 六安市| 泸水县| 莆田市| 泗阳县| 全州县| 昌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