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稅收與收入分配

稅收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關于稅收和收入分配的關系的研究,我國學者分別從理論和實證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下面我們對其進行簡要的回顧。

一 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理論分析

在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理論分析上,一部分學者分析了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定位,另一部分學者則側重于分析稅收調節收入分配功能弱化的原因和對策。

一部分學者研究了我國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定位。霍軍(2002)指出國民收入分配是由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3個層面共同組成的復雜系統和過程。經濟公平與稅收中性是稅收分配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定位及效用,社會公平與稅收調控是稅收分配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的定位及效用,倫理公平與稅收豁免是稅收分配在國民收入第三次分配中的定位及效用,并用國際標準對我國目前的收入分配差別做了基本判斷,并借鑒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國際經驗,提出了重構稅收分配調節機制,實現居民收入分配合理化政策建議。馬國強、王椿元(2002)指出稅收是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我國政府應從逐漸擴大稅收收入的規模、完善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模式、提高直接稅所占稅收總額的比例、改革財產稅的稅基、擴大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加強稅收征管等方面入手,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中國稅務學會課題組(2003)提出了我國的稅收改革應從改革分類計稅模式、重新設計費用扣除標準、調整優化稅率的結構等方面來逐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從提高財產稅的稅基、統一自用和出租房產的稅收負擔、采用房產評估價值的方法作為計稅依據等方面來逐步完善財產稅制度;另外應從加強個人收入的監控、擴大稅收宣傳力度、推進稅收信息化的建設等方面來加強稅收的征管;開征社會保障稅和遺產稅,建立系統的、綜合的個人收入調節體系;同時也要注意稅負轉嫁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劉尚希、應亞珍(2004)指出在功能定位上個人所得稅有主次之分,其最基本功能是收入,派生功能是調節功能,并根據我國的稅制環境,對比分析了我國的累進稅率和單一稅率在個人所得稅調節方面的功能,認為累進稅率增加了征收成本、強化了偷逃稅動機、降低了稅收征管的透明度,同時也加劇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另外也指出單一稅率與我國的稅收環境更相適應,因此單一稅率應是實現我國個人所得稅調節功能的最佳選擇。劉麗堅(2006)通過回顧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發展過程,認為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職能定位應是“以調節收入分配為主、兼顧籌集財政收入”。在分析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時,也提出了我國政府應建立綜合與分項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改革方案。劉麗堅、姚元(2008)指出我國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重點是再次分配和高收入環節,并提出要對低收入者采取積極的稅收扶持政策,同時應加強對就業和再就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并開征社會保障稅等措施。徐進(2006)提出應通過有選擇地對不同商品課稅或是不課稅、課輕稅或是課重稅,因為商品稅也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因此應把增值稅作為進行普遍橫向調節的主體稅種,同時把消費稅作為縱向調節的主體稅種,而其他商品稅都應在此框架下作為補充的稅種。安體富、任強(2007)從國民的三次收入分配角度詳細分析了我國稅收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的功能和機制,并強調稅收是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稅收的調節作用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中都能體現出來。賈康(2008)指出我們應首先區分收入分配差距產生的詳細原因,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應根據不同的收入來源采取不同的分類、分層的政策和制度,推動深化改革的力度、轉變機制,另外再配以必要的收入再分配的調節措施,若只講調節而不注重制度建設是遠遠不行的。谷成(2010)認為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累進綜合個人所得稅在發展中國家里面臨更高的管理成本、遵從成本、經濟成本和政治成本,因而可能不是發展中國家實現收入分配職能的最優策略。而對于我國,未來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向應當是在合理確定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稅負水平的基礎上,根據納稅人家庭人口數量及就業狀況對費用減除標準加以細分。在商品稅方面,對日常生活必需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免征增值稅,將更多奢侈品納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并對與低收入群體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項目免征營業稅。

另一部分學者則研究分析了稅收調節收入分配功能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對策。錢晟(2001)認為我國目前個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個人初次收入分配階段上的不規范,因為稅收調節只是一種事后調節,僅能起到一種矯正的作用。而當前我國的稅收制度在調節收入分配時有累退的傾向、稅種設計也較為單一等問題,因此難以實現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預期目標。另外流轉稅所占比重過大、所得稅所占比重過小的稅制結構也造成了稅收的公平性分配功能弱化,限制了其公平分配職能的發揮,因此我們應著眼于整個稅收體系的建設,綜合運用多種稅收手段,建立合理的、多環節的、多稅種的、立體式的稅收調節體系。胡鞍鋼(2002)指出我國個人所得稅及其征收辦法的“制度失效”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為城鎮居民實際的個人所得稅稅率遠低于其名義稅率、個人所得稅占稅收總收入和GDP的比例都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個人所得稅主要來自工薪階層的收入,來自經營所得和勞務報酬的比例卻很小,私營經濟的稅收貢獻低于其經濟貢獻,偷逃稅現象相當普遍。財政部科研所課題組(2003)指出我國稅制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由于過分注重對貨幣收入的調節,而忽視了對財富的調節,這種稅收模式突出表現為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額較低、級距小、級次較多、邊際稅率較高,另外調節個人財富的稅種基本上沒有。張文春(2005)通過研究發展中國家利用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再分配的狀況,指出發展中國家個人所得稅的規模太小、效率比較低且征管成本較高,這些原因導致其對改善收入分配不公幾乎起不到作用,同時也指出我國的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效果同樣也不明顯,政府應采取以低收入為目標的財政支出計劃和其他的政策措施。任壽根(2005)認為目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應大力加強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提高個人所得稅在稅制結構中的地位,使其逐步成為稅制結構中的主體稅種之一,并提出應將個人所得稅與公司所得稅、消費稅和房產稅相協調配合的觀點。蔣曉蕙、張京萍(2006)分析了稅制要素、稅制模式、稅種結構對收入分配調節的不同效應,以及避稅行為、稅式支出、稅負轉嫁、稅收指數化等對收入分配效果的影響。張志等(2006)對稅制的逆向調節問題從地區收入分配差距的視角進行了研究,認為是我國的主要稅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稅源產生地與稅收實現地的不一致性,導致我國地區稅收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速度大于其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速度。張斌(2006)從我國當前的稅制結構,即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和資源稅等具體稅種、稅式支出、稅收征管等角度分別闡述了其對收入分配的影響,認為從長期來看,稅收調節收入功能的實現依賴于稅制結構的調整,然而,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和征管水平決定了流轉稅的主體地位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難以根本改變的。同時他也提出了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稅收措施:降低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稅稅率,減輕低收入階層的流轉稅負擔;調整消費稅結構和征收范圍,提高消費稅在稅收收入中的比重;改革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征管,逐步采取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征收模式;實施社會保障費改稅,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稅制;完善財產稅體系;改善征管環境,完善配套措施,加強稅收征管。湯貢亮、周仕雅(2007)指出影響個人所得稅調節功能發揮的主要原因是個人所得稅的稅基、稅源難以準確地被掌握和界定,提出應逐步對個人所得稅進行拓寬稅收的稅基、降低稅率的改革,同時也指出了影響個人所得稅稅基拓寬的主要因素有人們對納稅的理解和認同、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收入水平、征收成本和征收力量等。阮宜勝(2008)認為近年來稅收收入的超常增長和稅收的調節乏力及逆向調節擴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并認為減免稅過多過濫、稅種缺失、“計劃任務”征稅等是導致稅收調節乏力甚至是逆向調節的重要原因。孫玉棟(2009)分析了我國主體稅制的稅收政策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認為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我國主體稅制的稅收政策對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也存在調節累退性、調節力度弱化、低收入群體負擔重等問題,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居民個人稅收負擔累退性較強、稅收對個人收入的調節力度不夠等,并從法制環境、征管環節、稅制調整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蔡紅英等(2009)從理論和實證方面分析了我國目前的收入分配和稅收,指出我國當前宏觀稅負水平并不算重,但隨著GDP的增長,宏觀稅負增長速度表現出過快的特征;過高的非稅收入弱化了政府調控國民收入分配的能力,稅收未能在國民收入分配調控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并提出了從規范政府收入機制與支出結構、調整稅制結構等方面入手,完善稅收對國民收入的調控功能。

二 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實證分析

在實證分析方面,得出的結論也各有不同,基本上有以下幾種。

稅收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不明顯。劉怡、聶海峰(2004)根據城市住戶的調查資料,分析了目前我國以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這三項主要的間接稅在不同人群中的負擔狀況。研究結果發現,低收入人群家庭中負擔的增值稅和消費稅的比重要大于高收入人群家庭,而高收入人群家庭中負擔的營業稅的比重要大于低收入人群家庭,總的來看,整個間接稅是呈近似比重負擔的,因此,間接稅惡化收入分配的狀況并不十分明顯。王劍鋒(2004a)構造了一個流轉稅影響個人收入分配的理論模型,并根據此模型分析了我國各階層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數據:認為低收入階層的流轉稅負擔顯著高于高收入階層,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個人所得稅對超額累進稅率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另外,王劍鋒(2004b)使用《中國統計年鑒》的公開數據,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模擬和測算,得出我國現行的對工薪所得課稅的稅率結構與職工工薪所得分布實際情況明顯不對稱,造成個人所得稅在調節收入上的有效性不足。李紹榮、耿瑩(2005)以我國31個省份1997~2002年的數據為樣本,估計了我國的稅收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稅收體制下,所得稅類、流轉稅類、財產稅類和資源稅類份額的增加會提高資本所有者和勞動所有者市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而特定目的稅種和行為稅種份額的增加則會縮小資本要素與勞動要素的收入分配差距。這說明在中國現階段的經濟中,有必要對所得稅類和財產稅類進行結構和職能兩方面的改革,使這兩種稅能夠體現社會公平的稅收職能。

稅收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起了一定的作用。周亞等(2006)通過模型分析了征稅行為對征稅前后基尼系數的影響,討論了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效應,結果得到當稅后基尼系數大于稅前基尼系數時,只有征收個人所得稅才能對收入分配起調節作用。王亞芬等(2007)計算了我國城鎮居民稅前、稅后的總收入和稅收收入的基尼系數,同時也計算了各階層的平均稅率,最后建立了計量模型從多個角度分析個人所得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認為我國目前收入分配差距雖然擴大,但沒達到兩極分化,2002年以后個人所得稅逐漸發揮了對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作用。對高收入階層課以重稅,同時增加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是改善目前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行之有效的措施,稅收政策和其他社會保障的收入分配政策相結合,可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一些學者運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國稅收影響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王小魯(2007)根據對我國2005~2006年幾十個市、縣2000多名居民的收入進行了家庭收支調查,推算出我國城鎮居民中沒有統計到的隱性收入竟然高達4.8億元,并且主要發生在10%的高收入戶的城鎮居民家庭,無法對這些“灰色收入”進行有效的稅收監控是導致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劉小川、汪沖(2008)分析了個人所得稅的稅負對地區間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研究發現,地區間工薪所得的個人所得稅稅負的累進性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而經營性和財產性所得的個人所得稅地區稅負差異狀況比較嚴重,存在較多的不公平性,呈現累退性。趙震宇、白重恩(2007)通過建立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對1978~2004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異曲線的周期性變化進行了解釋,并對政府稅收是否能有效影響收入分配差距做出回答。結果表明,在市場出清的情況下,工業品生產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會成為調整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的內生因素,而政府對工業品和農業品所采取的不同稅率政策也會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程度和發展速度。于洪(2008)根據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數據進行分析,認為城鎮居民中低收入群體對生活必需品消費支出的需求彈性較小,且對食品類需求價格彈性為正值,而高收入群體卻對醫療保健類食品、交通通信類的需求彈性較小,因此我們應在深入詳細分析消費者行為并在把握價格變化及彈性狀況的基礎上,最終確定消費稅稅負在不同收入群體的歸宿和消費稅的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博白县| 南康市| 游戏| 广东省| 石河子市| 大埔区| 高清| 白银市| 曲阳县| 彩票| 安泽县| 资溪县| 西平县| 兴安县| 凯里市| 黔西| 嘉鱼县| 应城市| 集贤县| 通州区| 砚山县| 珠海市| 徐汇区| 陇西县| 沂水县| 博湖县| 武鸣县| 四平市| 江达县| 甘洛县| 博罗县| 保山市| 湖北省| 广宗县| 凯里市| 临安市| 乐山市| 育儿| 阳新县|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