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影響因素

我國擁有世界上總人口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因此我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問題將涉及較多人口的生活狀況,該問題現已成為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只有對居民收入分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找出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有效辦法,目前影響收入分配的因素較多,諸如人力資本、勞動力流動、金融發展、對外貿易等,下面我們對近年來研究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的成果進行總結。

一 人力資本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研究

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徑,大部分學者分析了教育擴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賴德勝(1998)運用49個國家的數據,選擇成人識字率、男性中等教育入學率和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衡量教育擴展的指標,選擇收入基尼系數、收入最低20%人口占總收入的比例、收入最低40%人口占總收入的比例和收入最高20%人口占總收入的比例作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標,驗證了教育擴展與收入不平等變動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的假設。研究發現,教育擴展是決定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由于教育擴展的擴張效應與抑制效應的共同作用,在教育擴展的初期,收入不平等程度會提高,而到教育擴展后期,收入不平等程度則會逐漸降低,并提出擴張效應源于教育供給小于教育需求所導致的不同水平教育者之間工資差距的擴大,而抑制效應則源于教育供給增加之后的競爭效應和滲漏效應。于德弘和陸根書(2001)應用1996年的數據檢驗了高等教育擴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該研究通過對我國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人均GDP、高等教育規模、6歲以上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及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等數據的分析,探討了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高等教育規模擴展對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高等教育規模越大,收入分配就越平等。孫百才(2005)使用中國的經驗數據從教育分配、教育收益率兩個變量入手,分析了教育擴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教育擴展與收入分配之間存在倒“U”形的非線性關系,這說明教育分配對收入分配平等的影響是正向的,而教育收益率提高對收入分配平等的影響則是負向的。王云多(2010)指出受問卷調查對象教育水平分布的影響,不同教育水平勞動者的明瑟收益率存在一定的差異,他根據調查對象的工作年限與收入的關系,同時參照當代的人力資本收入函數,也就是通過在基礎明瑟收入函數中加入工作年限變量的高階多項式來提高收入函數的擬合優度的方法,討論了我國勞動者教育水平和個人收入分配的關系,得出我國教育資本并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存在教育資本浪費現象。

另有大部分學者基本上認為人力資本加劇了收入不平等。白雪梅(2004)利用1982~2000年的數據對中國的教育與收入不平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時間序列檢驗,主要結論是中國的教育與收入不平等間存在比較穩定的密切關系,教育不平等會加劇收入不平等,目前中國正處于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所呈倒“U”形曲線頂點的左側,因此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郭劍雄(2005)借鑒內生增長理論的相關文獻,并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試圖將人力資本、生育率以及二者的互動影響作為觀察和分析中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變量來研究城鄉人力資本差異和生育率差異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內在聯系。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地區的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資本積累率所導致的馬爾薩斯穩態是農民收入增長困難的根本原因;而城市部門已進入低生育率、高人力資本存量和積累率共同推動的持續增長均衡階段。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最終消除,從根本上來說,依賴于城鄉之間的生育率水平、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及其積累率的趨同。所以,城鄉收入分配差距調節政策的主要著眼點應是提高農村居民的人力資本水平和降低其生育率。孫百才(2005)分析了中國的城鄉教育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根據城鄉“文盲率”構造了城鄉教育差距指數,使用2000年的跨地區截面數據對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指數(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值來表示)進行了回歸分析,計量結果表明,城鄉教育差距可以很好地解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城鄉教育差距指數的估計系數為正值(8.456),且在統計上是顯著的。趙麗秋(2006)將理論和實證分析相結合,在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分層理論的基礎上,建立從最大化個人效用出發的個體,同時考慮地域間房屋租金和子女教育質量的差異,選擇居住地的OGM模型。首先,分析社會分層持續的條件和原因;其次,分析教育質量的不平等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最后,對中國教育質量的不平等進行統計性描述,并估計了區域性教育質量不平等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發現教育質量差異對收入差異影響顯著,而教育年限差異的影響對非東部地區的收入差異是不顯著的,而對東部地區是顯著的。謝勇(2006)構造了一個分析框架,認為在資本市場不完善、人力資本投資支出過高以及人力資本擁有較高收益率等前提下,父輩之間初始的收入不平等會導致他們子女之間的人力資本差異,而這種差異又會導致在子女之間形成新一輪的收入不平等,從而收入不平等在代際得以動態化和長期化,并根據中國的現實,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討論,認為收入不平等可能會以人力資本為中介在代際進行傳遞,故應以互動的眼光看待人力資本與收入不平等的問題。張海峰(2006)采用類似于內生增長生產函數形式的收入函數,利用26個省份7年的混合橫截面數據(1997~2003年)估計了教育不平等給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動態影響。研究發現,城鄉間受教育程度差異顯著地影響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并且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化,這種影響一直在增強。城鄉收入分配差距與教育差距的系數表明,教育差距每上升1%將提高城鄉人均收入0.4個~1.4個百分點,教育差距與年份虛擬變量的交叉項的系數隨著年份的增加呈上升趨勢(盡管1998年是個例外,但它在統計上是不顯著的),表明教育差距在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基于分析的結論,有理由認為教育不平等是當前我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如果教育等人力資本投資的不平等狀況得不到根本性改變,那么在今后幾年中收入分配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可能在所難免。劉敏樓、宗穎(2007)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探討了影響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通過1990年和2000年的省際截面數據分析,研究認為:城鄉基礎教育的普及程度比較高,在城鄉之間沒有太大的差距,故不是形成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而在1990年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會降低城鄉收入分配差距;2000年人力資本投資和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關系為“U”形關系,即開始階段人力資本投資規模的擴大會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高等教育規模的不合理和無序擴大,反而會引起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楊俊等(2008)基于內生增長理論,構建了聯立方程組模型,采用教育基尼系數衡量教育不平等,研究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分配的作用機制及方向。研究結果表明:①收入分配差距導致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改進卻沒能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分配差距并非簡單線性關系,但教育擴展有利于教育和收入不平等的改善;②教育通過人力資本傳導機制與收入分配之間發生聯系,但其不會自發形成“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環;③長期內教育不平等的程度降低并沒有改善收入不平等,但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在當期就能加劇教育不平等的程度;④目前教育投入的水平、城市化進程并沒能有效地改進教育不平等。周紹東(2008)認為家庭內部的生育水平與人力資本投資強度的逆向關系是促使我國城鄉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產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強調人力因素的質量特征對城鄉差距影響的同時,不能忽視人力因素數量特征的作用。他通過對中國1993~200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和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正是農村家庭對子女數量較多的偏好所產生的對子女質量提高的抑制作用,使得農村長期處在高生育率、低人力資本投資水平和低增長率的“馬爾薩斯陷阱”之中,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分配。王弟海、吳菲(2009)從理論上分析了能夠導致我國收入分配產生持續性不平等和加劇的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現階段導致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持續惡化的可能原因,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我國的壟斷以及由此導致的持續尋租和非法性收入、戶籍制度引起的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各種不完備制度的改革所造成再分配的持續不公平、自費教育制度的改革所引起的人力資本積累不平等因素可能是導致目前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二 勞動力流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研究

關于城鄉勞動力流動對收入分配影響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有的認為勞動力流動縮小了收入分配的差距,有的認為勞動力流動規模與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同時擴大,也有堅持其他不同的觀點。下面我們分別進行梳理。

部分學者認為勞動力流動縮小了收入分配的差距。李實、趙人偉(1999)和李實(1999)進一步研究了勞動力流動對收入分配產生的效應,認為農村勞動力流向城鎮就業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就全國而言還會抑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農村內部居民之間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對抑制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發揮積極的作用。馬忠東等(2004)運用我國2000年的普查數據以及分縣的時間序列數據,研究分析了人口流動的趨勢及其對當地的勞動力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結果發現,近年來大量農村地區勞動力的流出已成為其收入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正在逐步發揮其消除貧困、制約地區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因此,將促進農村地區的勞動力流動作為促進農村發展的階段性戰略,或許要比在不發達地區發展農村工業化更有效。姚枝仲、周素芳(2003)首先從理論上論證了勞動力流動對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決定性作用,并利用Taylor和Williamson(1994)的方法使用1990年中國人口普查資料,估計了中國勞動力流動對地區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認為區域間勞動力流動除了能使地區間要素收入相等以外,還能消除地區間要素稟賦差異,最終實現地區間人均收入均等。王德等(2003)估計了1985~2000年中國人口遷移對地區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通過比較在人口遷移下的實際基尼系數和不存在人口遷移下的基尼系數,發現人口遷移使這些省份的Gini系數降低1.6%~7.5%,認為人口遷移有助于縮小地區收入分配差距,還驗證了省際人口流動對地區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確實起到延緩作用。王小魯、樊綱(2004)認為中國的勞動力遷移可以縮小地區收入分配差距,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中西部地區低收入的勞動力外流,會緩和這些地區農村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就業壓力;二是勞動力流動還為中西部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匯款。樊綱、王小魯(2005)通過使用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在2004年組織的全國范圍內農民工勞動力轉移的抽樣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結果認為:跨地區的農民工流動,明顯地縮小了地區間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時也縮小了城鄉間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但由于我國勞動力流動仍受到戶籍制度等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勞動力流動目前還沒有對縮小地區差距發揮應有的更大的作用。林毅夫(2006)研究中國的地區收入不平等與勞動力轉移時,認為應從勞動力要素配置的角度研究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對家庭收入增長的積極影響,進而有效抑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20世紀90年代不斷增加的勞動力遷移,對于縮小地區收入分配差距是不充分的,主要是因為持續推動地區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力量和勞動力遷移的限制依然存在。郎永清(2007)指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對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是非常關鍵的,并且指出,為了實現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目標,在推動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同時,還要注意農村勞動力流動數量與農村人力資本流動的均衡,盡量降低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張世偉等(2007)以吉林省農戶調查的數據為樣本,應用經濟計量方法分析了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收入分配效應,經驗研究發現,農村勞動力流動雖然擴大了農村內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但明顯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了農村社會福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蒲艷萍(2010)運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組2010年初在西部地區289個自然村有無外出務工戶的調查問卷及2000~2007年西部各省際單位的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就勞動力流動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效應進行統計與實證分析。結果發現,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流動對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緩解農民家庭貧困、改善農民家庭福利狀況具有積極效應。勞動力流動、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及農村人力資本提高等因素對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具有積極影響,其中,區域經濟增長對農民增收作用最大。賀秋碩(2005)將勞動力的流動引進新古典增長模型,對于一個擁有一定資本密度的小型開放經濟體而言,當它低于穩態時,勞動力的遷出會加快收入收斂的速度,但同時會對整體資本投資產生抑制作用;在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時,這種抑制作用會超過其正面作用,從而勞動力流動會減緩收入收斂的速度;但從長期來看,隨著勞動力流動性的提高,正面作用最終會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勞動力的無限自由流動會最終導致收入收斂于穩態。

勞動力流動擴大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Justin等(2004)分別研究了中國1985~1990年和1995~2000年兩個階段勞動力流動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關系,發現在1985~2000年,隨著跨省份勞動力流動規模的擴大,我國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斷地擴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經濟的快速增長相對于東部地區農業占較大比重的內陸地區而言較為不利;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存在的各項限制勞動力流動的政策導致其沒有達到縮小地區收入分配差距的目的。馮虹、王晶(2005)認為,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從長期看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和城市化發展,但短期內會增加就業壓力、推進勞動力市場的分化、使進入城市的農民被邊緣化,從而會擴大城市里原有勞動力與進城勞動力的收入分配差距。鐘笑寒(2006)研究了不同勞動力的技能差別和職業分離以及工資差異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為,勞動力流動有可能導致城鄉之間乃至城鎮內部居民工資差距的擴大,但也認為這種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是一種“帕累托的改進”。趙偉和李芬(2007)對勞動力進行了高低技能的區分,認為高技能勞動力的流動所產生的積聚力量要遠大于低技能勞動力的流動,高技能勞動力流動的地區積聚力量更傾向于擴大而不是縮小地區收入的差距。陳靜敏等(2008)認為,在我國城市化和農村勞動力流動的進程中,勞動力市場的城鄉分割、各種歧視性和限制性制度、戶籍障礙等都使得農村流動勞動力無法在城市中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和受教育權利,導致農村流動勞動力的實際收入長期處于較低水平,人為地擴大了城鄉收入分配差距。鐘笑寒(2008)假設把農民工看成一個獨立的群體,從理論上討論了農民工進城對于以基尼系數衡量的收入不平等的影響,證明我國的城鄉移民與以基尼系數衡量的收入不平等之間不存在經典經濟學認為的簡單的相關關系。研究表明,農民工進城并不總是減少收入不平等,特別是在城鄉移民早期,很可能增加收入不平等。本書還討論了農民工進城以及戶籍改革對于城鎮內部、農村內部和城鄉之間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朱長存等(2009)強調了農村地區勞動力向城市地區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廣泛的人力資本的外溢性,認為農村的勞動力向城市地區轉移過程中存在農村向城市的龐大的價值轉移,并認為超過40%的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由此形成的。邢春冰(2010)利用DFL的框架構造反事實收入分布,根據2002年的CHIP數據,研究了中國居民的遷移、自選擇與收入分配,在研究中主要強調兩個事實:第一,農村居民并非同質,他們根據自身的特征決定遷移與否;第二,那些成功地改變了戶籍身份的永久移民與沒能改變戶籍身份的臨時移民之間有顯著的差異。結果發現,遷移對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和城鄉內部不平等正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關鍵取決于誰在遷移以及他們的遷移模式。永久移民的“正選擇”效應非常明顯,它使得農村地區教育水平提高、處于收入分布較高位置的樣本減少。這導致農村的收入水平和農村內部的不平等程度降低,但阻礙了城鄉差距的縮小。相反,臨時移民的選擇效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勞動力流動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不明顯。李實(2003)指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有助于縮小富裕地區和城市內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但擴大了貧困地區和農村內部的收入分配差距,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對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的作用甚微。蔡昉(2005)從中國勞動力的流動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同時擴大的現象出發,認為勞動力遷移能夠縮小城鄉或地區收入的差異,只有在反映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結構性變化的這種遷移,才能夠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那些勞動力流動發生在同質性的流出地和接收地間的遷移,由于兩個地區或兩個勞動力市場之間并不存在工資效率的差異,勞動力在這種地區間流動不能反映這種結構性的變化,也就不能產生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但是我國的實際情況與其中的一些條件不相符,尤其是我國的戶籍制度把城鄉區域的勞動力市場人為隔絕,農村勞動力流動大多數以暫時性的流動替代了永久性的遷移,這種分割雖然導致勞動力流動規模不斷地擴大,但沒有帶來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相應縮小。賀秋碩(2005)根據改進的新古典增長模型,研究了勞動力流動與居民收入收斂的關系,認為以前的研究成果雖然證明了勞動力流動對收入收斂具有正面的效應,但是忽略了其對收入收斂的負面作用。最后得出結論,認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小國經濟處于穩態之下時,勞動力流動對收入的收斂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勞動力流動沒有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Whalley和Zhang (2004,2007)將Shoven和Whalley(1984)的國際貿易模型引入我國收入不平等的研究:首先,在研究中分別假定各地區勞動力的同質性、各地區勞動力效率的差異性以及城鄉地區住房價格的差異等不同條件得到了三個不同的模型;其次,在模型中又分別考慮了兩個地區、三個地區、六個地區和31個省份等不同情況;最后,經過模擬分析,得出一致的結果,就是若取消了阻礙城鄉勞動力流動的戶籍制度,將對消除地區、城鄉收入的差異有顯著的貢獻,戶籍制度是導致我國收入不平等的一個重要原因。姚上海(2008)認為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呈現勞務東進、資金西流、回流資金使用效益低的新特征。農村流動勞動力每年打工回流家鄉的資金總額數以千億元計,但大部分回流資金缺乏投資引導,使用效益較低,絕大部分回流資金投向生活消費領域,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積累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公共設施缺乏,這不僅影響了農村的經濟發展,而且不利于解決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蔡昉、王美艷(2009)通過對勞動力流動政策改革的回顧,從邏輯上質疑了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說法,并利用2005年的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進行計算,證明如果涵蓋全部流動勞動力及其家庭的收入,城鄉差距并非像觀察到的那么大,并認為勞動力流動沒有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在于,現行的調查制度不能覆蓋“常住流動人口”,從而在住戶統計中低估了這個群體的收入,造成城市收入水平的夸大和農村收入水平的低估。張卓妮、吳曉剛(2010)利用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研究中國各地區農村勞動力流動和地區內部工資性收入不平等的關系。中國地區間的差異是個人工資收入不平等最突出的決定因素,而地區內不平等程度受地區間人口流動、地區人力資本存量、產業和單位所有制結構差異等影響,存在很大的差別。農村勞動力人口的遷入有助于降低地區內的收入不平等,而遷出則起相反的作用,而且這兩種作用在縣、縣級市和市轄區間存在顯著差別。在研究中國勞動力流動與地區內和地區間的不平等關系時,應該從遷入、遷出兩個角度分析其影響,并將城鄉分割的二元勞動力市場狀況考慮進來。

三 其他因素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研究

(一)金融發展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

我國關于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到21世紀初才開始,在研究金融發展與居民收入分配關系上,大多數學者都集中在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上,所持觀點主要如下。

金融發展縮小了收入分配差距。姚耀軍(2005)根據我國1978~2002年的數據,基于VAR模型分別進行了單位根檢驗、協整分析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對我國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關系做出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存在一種長期均衡關系,金融發展規模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正相關且兩者具有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而金融發展效率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負相關且兩者也具有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劉忠群等(2008)利用1978~2006年的省級面板數據,以銀行貸款總額占同期GDP的比重作為衡量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檢驗了中國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結果顯示: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金融中介的低效率阻礙了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促進作用的進一步提升。另外,中國財政支農資金的增加并沒有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而起到了抑制作用。陳志剛、師文明(2008)利用1990~2004年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運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分別建立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和含有個體影響的變系數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區域金融發展、人力資本和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關系,發現金融發展縮小了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汪建新、黃鵬(2009)利用中國29個省區1999~2007年的面板數據研究了金融發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結果表明,金融發展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的效率,降低城鎮居民之間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它們兩者之間存在線性關系,但并不存在“庫茲涅茨假說”的倒“U”形關系。蘇基溶、廖進中(2009)利用2001~2007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運用系統的廣義矩估計方法(GMM),研究了金融發展對收入分配和貧困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的金融發展更有利于貧困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顯著地減少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金融發展使貧困家庭收入的增長率大于人均GDP的增長率,貧困家庭的收入增長大約有31%可以歸因于金融發展的收入分配效應,而其余的69%可以用金融發展的增長效應解釋。另外,在非農產業比重高的省份,金融發展擴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并且降低了貧困家庭相對收入的增長率。劉用明、楊小玲(2010)從鄉鎮企業融資的角度討論了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系,認為增加鄉鎮企業的信貸支持,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對于解決農民就業、提高農民非農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鄉鎮企業融資難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金融發展擴大了收入分配差距。章奇等(2003)研究了中國的金融中介增長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關系。他們在分析中國的金融體系影響城鄉收入分配機制的基礎上,用銀行信貸占GDP的比例來衡量各省份金融中介發展水平,對中國各省份的銀行信貸和城鄉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以全部國有及國有控股銀行信貸水平所衡量的金融中介發展顯著拉大了城鄉收入分配差距,而且,金融機構在向農村和農業配置資金方面缺乏效率。溫濤等(2005)利用我國1952~2003年的數據,對整體金融發展、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中國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有顯著的負效應,農村金融發展也沒能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張立軍、湛泳(2005)從金融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問題,認為在我國金融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享受金融服務需要一定的成本,不同收入階層享受不同的金融服務,高收入階層比低收入階層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擁有更多的金融資源,可能把一部分金融資金投資于高收益率的產品上,從而提高了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另外高收入階層更容易獲得融資支持,這將進一步擴大高低收入階層的差距,因此金融發展進一步擴大了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張立軍、湛泳(2006a)以農村自身經濟發展層面為出發點,利用1978~2004年的相關數據分析了農村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農村金融發展擴大了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其原因主要是農村資金的不斷外流和非正規金融的不規范發展加劇了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王虎、范從來(2006)利用1980~2004年的實際數據實證研究了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之間的相關性和影響機制,發現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有促進作用,但是金融中介的發展也顯著拉大了中國城鄉收入的差距。楊俊等(2006)采用1978~2003年的全國時間序列對我國金融發展與全國、城鎮、農村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①我國金融發展與全國、農村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分配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但與城鎮居民收入分配之間的因果關系不顯著;②我國金融發展顯著提高了全國、農村以及城鄉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主要與我國金融發展滯后有關;③金融發展與全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實證結果具有魯棒性,金融發展顯著且穩定地擴大了全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陳偉國和樊士德(2009)、翟立宏和徐志高(2009)分別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工具變量法、一般動態矩估計方法等,使用我國1978~2006年省級面板數據對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當前我國的金融發展規模顯著拉大了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城鄉金融發展的差異也加劇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異。

另有部分學者認為金融發展對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并不顯著。陸銘、陳釗(2004)使用省級面板數據對影響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在研究城市化對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時,將金融發展水平作為模型中的控制變量,研究發現,金融發展水平對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并不顯著。沈坤榮、方文全(2005)利用中國1978~2003年的數據,研究發現,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與金融發展存在服從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的相關關系。劉敏樓(2006)利用中國的地區截面數據,分析了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的關系,得出結論:金融機構的發展對以城鄉居民收入比為代表的中國收入分配的影響呈現倒“U”形關系,但以金融產業增加值與GDP的比重為代表的金融貢獻指標和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不能確定。Liang(2006)運用中國1986~2000年的省級數據檢驗了金融發展與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關系,結果顯示,中國的金融發展顯著地降低了城市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但是城市內不斷增加的失業又抵消了金融發展帶來的好處。尹希果等(2007)采用1978~2004年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運用面板單位根和VAR模型檢驗了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東西部地區市場化水平的差異,使得金融發展和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呈現非完全一致的關系,從而否定了二者之間長期均衡關系的存在。但在一階差分VAR模型估計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果檢驗表明,西部地區金融發展顯著地構成了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格蘭杰原因,然而這種因果關系在東部地區并不成立。陳志剛、王皖君(2009)利用我國1986~200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從規模擴張、效率提升和結構完善三個方面,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協整回歸對金融發展與中國收入分配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金融對我國的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有重要的影響,金融規模的擴張、經濟增長提高了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和城鄉收入比率,而金融效率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升則降低了城鄉收入比率。劉純彬、桑鐵柱(2010)的研究通過一個理論模型分析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導致農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過程,并利用我國1978~2008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協整分析、誤差修正模型、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等手段,對農村金融深化與農村收入分配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農村金融規模擴大在長期中將縮小農村收入分配差距,而農村金融中介效率的提升將擴大農村收入分配差距。短期內的動態關系與長期基本保持一致,但影響并不顯著。農村金融發展的兩個指標與農村收入分配的因果關系存在差異。

(二)對外貿易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

關于貿易與收入分配關系的研究,不同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大部分學者認為貿易擴大或縮小了收入分配差距,也有認為貿易與收入分配之間存在“U”形或倒“U”形關系或者其他不確定性。下面我們進行簡單回顧和介紹。

部分學者認為貿易降低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Wei和Wu(2001)調查了中國約100個城市(城區以及附近的農村、縣城)1988~1993年的數據并進行案例研究,把整個收入不平等分為城鄉不平等、城市內部不平等以及農村內部不平等三類。根據中國的總量統計數據,可以發現開放程度提高的同時似乎也增加了社會的不平等。但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表象,其他因素如通貨膨脹都可以解釋不平等程度加深的原因,同時發現,以貿易依存度(進出口總額/GDP)表示的對外開放水平越高的城市,城鄉收入不平等程度下降得越快。也就是說,對外開放有利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而不是加大了收入不公平。徐水安(2003)運用一個動態兩要素模型分析了貿易自由化對個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響,并從城市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兩個方面考察了加入WTO后我國個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變化。研究發現:①在我國這樣一個勞動充裕、資本相對稀缺的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后,依照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我國將更多地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從而使勞動的相對收益上升、個人的收入分配差距得以縮小;②由于農業經濟中土地資源貧乏,貿易自由化的結果是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出口增加、價格上升,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價格下降,從而工資與土地租金的比率上升,農業人口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下降。故總的來看,入世后我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會有所降低。

部分學者認為貿易提高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趙瑩(2003)從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兩方面研究了中國的對外開放對個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從理論角度分析,貿易開放會縮小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而FDI則會擴大收入分配差距,從這點來看,對外開放對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但考慮到技術進步的因素,技術進步將使技術工人的相對工資上升,從而擴大收入分配差距。最后她通過實證檢驗也發現中國的FDI和貿易開放都會擴大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翟銀燕、孫衛(2004)引用并擴展了錢納里的增長因素分解模型,推導出勞動者報酬增長模型,并利用我國1997~2001年進出口額和投入產出率等數據,研究國際貿易、技術變化等對勞動者報酬和收入分配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個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中,技術變化對收入分配不均具有擴大作用,對出口有較小的擴大作用,而對進口則有微弱的擴大作用。戴楓(2005)根據1980~2003年的數據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喬根森協整檢驗法,檢驗了貿易自由化與收入分配不均之間的相關性。檢驗結果表明,中國貿易自由化過程中貿易條件呈惡化趨勢,貿易依存度與我國收入分配不均程度存在長期穩定的因果關系,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會擴大收入分配差距。趙紅霞(2005)梳理了近年來貿易對一國整體收入水平及對國內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認為盡管各理論分析角度、模型設計以及數據運用各不相同,但結果趨向一致,即自由貿易會帶來一國整體收入的提高,但也會導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王少瑾(2007)利用我國1991~2004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分析了對外開放與收入分配不均的關系,以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作為各地區收入分配不均的度量指標,使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結果發現,進出口總額的增加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提高了我國收入的不平等程度,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越大,收入分配就越不均衡,其中出口額的增加會使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降低,而進口額的增加則會導致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增加,因此進口成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源。魯曉東(2008)根據中國21個省區市1995~2005年的面板數據,研究要素稟賦、貿易開放度對個人收入分配的影響。研究發現:對外貿易顯著地影響了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其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對外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呈現出城鄉、地區差異性,對外貿易與不同的要素稟賦結合對收入分配所產生的聯合效應存在較顯著的差異。王中華、梁俊偉(2008)根據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垂直型貿易鏈的加深現狀,構建一個連續投入品模型,分析國際垂直專業化對收入分配不平等影響的機制。結果表明: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程度的加深,國際垂直專業化對中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有較顯著的積極作用。他們通過實證檢驗也發現收入分配差距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有著長期協整關系,深入地參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也將顯著地擴大收入分配差距。

另外還有部分學者對貿易與收入分配的其他觀點。何璋、覃東海(2003)根據中國的跨省份數據分析開放程度與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實證研究發現:以貿易依存度所表示的開放程度與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間不存在線性關系,呈現一種凹形即“U”形的圖示關系,也就是在開放程度較低的時候,其有利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在開放達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其會擴大收入分配差距。以外商直接投資/GDP的比值所表示的開放程度與收入分配之間則存在明顯的負向關系。胡昭玲(2004)認為經濟全球化與收入不平等之間不存在確定的關系。經濟全球化不是影響收入不平等的唯一因素,經濟全球化的不同方面會對不同國家以及同一國家內部不同群體的收入分配產生不同的影響。但從總體來看,經濟全球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國家間的收入分配差距,而對一國內部收入分配的影響卻是兩方面的,能否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關鍵在于參與全球化的程度。徐水安、翟桔紅(2003)運用一個動態兩要素模型分析了貿易自由化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響效果,并從貿易比較優勢和技術進步兩個角度考察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居民個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變化,結論表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收入不平等的變化是不明確的。胡超(2008)利用我國1985~200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實證研究了對外貿易與收入不平等的關系,結果發現,對外貿易與收入不平等是一種倒“U”形的關系。1985~2004年的對外貿易提高了我國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之后則降低了收入不平等程度。

(三)多種因素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形成實際上并不是由單一的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學者對收入分配采取多種因素分析的研究如下。

李實和趙人偉(1999)將影響我國收入分配的因素分為三大類,即經濟發展、經濟改革或制度變遷以及經濟政策及其變化(其中每類因素又包括若干個變量),分析結果顯示,各種因素對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應,既有擴大的一面,又有縮小的一面。但在過去的10多年里,擴大效應起了主導作用,所以收入分配的差距總體來說是擴大的。

馬曉河(2003)對我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間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進行了分析,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越來越嚴重,在農村和城市內部,低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分配差距是不斷擴大的,高收入群體占有的收入份額在迅速上升,而低收入群體占有的收入份額在不斷下降;在城鄉之間,收入分配結構也在向有利于城市居民方面變動,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城市居民占有的收入份額越來越大,而農民占有的收入份額卻不斷變小。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日益嚴重的既有產業結構變動因素,也有體制改革和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因素。

劉社建和徐艷(2004)分析了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及提出了對策,認為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等因素,又包括城鄉居民人力資本差異與收入分配制度等因素,并提出可以通過推進城鄉一體化實現“五個統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與構建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

王小魯、樊綱(2005)將影響收入分配的因素分為經濟增長、收入再分配和社會保障、公共產品和基礎設施的提供以及制度四個方面,共計21個變量。同時,他們采用省際面板數據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賈小玫和周瑛(2006)全面分析了現階段我國收入分配的差距以及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①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現象是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必然現象;②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持續存在;③農業整體收入偏低限制了農民收入的增長;④其他如城市化發展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影響等。

羅楚亮(2004)以住戶調查數據為基礎,利用泰爾指數分解、G·Fields分解、Blinder分解、分位數回歸分解等多種方法討論了1988年、1995年和2002年“城鄉”因素(人力資本、城鄉分割、城鄉制度壁壘等)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貢獻。這些分解結果表明,我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比較顯著并且在不斷擴大,這種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尤其不利于農村居民中的低收入人群。

胡浩志(2008)利用1978~2006年的時序數據,運用偏最小二乘回歸(PLS)方法,對影響我國城鎮各階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不管是從城鎮低收入階層的角度分析,還是從城鎮高收入階層的角度分析,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因素都是一樣的,即主要有經濟增長率、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教育支出水平、政策性補貼水平等8種因素,而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因素主要有市場化進程、城市化水平、工業化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等13種因素。其中,金融規模和城市化水平對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影響最為顯著,經濟增長率的影響最弱。

姜瑋(2010)分析了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特點如下:政府積累的財富比重越來越大;行業間收入分配差距與不同群體間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情況呈加速化傾向;富人相對越來越富,貧困者相對越來越貧困,中間階層負擔沉重;資源要素分配不公,資本分配過多、勞動分配較少;壟斷行業收入過高,存在“身份決定收入”的現象;“灰色收入”“黑色收入”“血色收入”的存在加劇了社會分配不公。目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因素,也有市場化程度不高因素;既有自然條件、歷史條件因素,也有政策導向、行業壟斷因素;既有宏觀調控失靈因素,也有規則缺失因素。適度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有利于鼓勵人們勤勞致富,能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但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會引發諸多的危害,尤其是不合理因素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與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背道而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突泉县| 清涧县| 襄汾县| 内江市| 陈巴尔虎旗| 青岛市| 蛟河市| 赤峰市| 晴隆县| 莎车县| 卢湾区| 富源县| 佛山市| 唐山市| 含山县| 宁强县| 南投县| 黎川县| 潜江市| 德保县| 舒城县| 杭州市| 浦江县| 潍坊市| 禹城市| 中山市| 临清市| 苍南县| 十堰市| 陇川县| 兰州市| 琼海市| 三台县| 广汉市| 三亚市| 炎陵县| 永兴县| 密山市| 伊宁市| 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