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電力企業經營管理研究:以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為個案
- 朱海嘉
- 5125字
- 2019-10-11 17:01:08
二 學術回顧及資料說明
1.民國時期的著作
傅潤華、湯約生主編的《陪都工商年鑒》對抗戰時期重慶的工商經濟做了較為系統全面的梳理,為我們認識戰時重慶社會經濟情況提供了相關的資料。其第4編中談到了重慶電力發展情況,粗略描述了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經過、組織機構、發電情況等。[2]民國時期重慶市政府秘書處編印的《九年來之重慶市政》記述了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籌備及初期經營情況。[3]
2.今人論著
(1)相關通論性論著里涉及了近代中國電業史的論著主要有:陸仰淵、方慶秋主編的《民國社會經濟史》,分別對北洋時期電力工業、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戰爆發前電力工業、戰時大后方電力工業做了闡述,重點分析電力工業的規模、產量及政府的電業政策等。[4]許滌新、吳承明主編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第3卷 新民主主義時期的中國資本主義》涉及民國時期中國電業發展的基本情況。[5]吳承明、江泰新主編的《中國企業史·近代卷》反映了近代中國企業發展、變化的面貌,論述了近代《公司條例》、近代《公司法》的出臺背景及實施情況。劉克祥、吳太昌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史(1927~1937)》上冊對近代中國電力工業發展做了簡要的梳理,認為1927~1937年是電力工業的持續發展時期,電廠數量增加,分布范圍擴大,在部分東部沿海地區,開始由城市向鄉鎮(村)擴散,但從全國看,興衰互見,發展時間和速度參差,地區間極不平衡。在上海的帶動下,江蘇、浙江電力工業已初具規模,而其他地區發展較為緩慢。在資本和規模方面,無論是中外資電廠之間還是華資電廠內部,都相差懸殊。這表現為外資強于華資,華資之間亦參差不齊。在管理體制方面,1928年后電力工業由交通部轉歸建設委員會管轄,其專設全國電氣事業指導委員會,并制定了一系列電力法規,從而為國民黨政府和國家資本介入電力工業提供可能。[6]杜恂誠著《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1840~1937)》以抗戰前夕中國民族工業產品的自給率分析戰前的中國電力工業,認為電力工業的發展水平能夠反映整個工業的發展水平和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例如,1924年,中國所有的電廠只有219家,其中182家電廠的資本總共約5000萬元;到1929年底,電廠數量增加到704家,資本總額(不包括工廠自備發電廠)為22102.4萬元,發電容量83536千瓦;至1936年,中國供電事業(不包括工廠自備發電廠)的發電容量已增至631165千瓦。電力工業的發展與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是同步的。[7]張忠民、朱婷著《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國有企業(1927~1949)》介紹了建設委員會的設立和職能,指出建設委員會直接經營的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電氣業和礦業兩方面,戰前建設委員會實際控制和經營的國有企業還是極為有限的。[8]
(2)以近代四川地方史為研究對象,涉及近代四川電業的論著主要有:王笛著《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提及股份公司是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物,在20世紀初,這樣的組織形式已移植到長江上游地區。四川省設勸業道后,工商業家不斷涌現,其依股份組織者亦有數十家之多。其中,尹德鈞于1908年在重慶創辦的四川燭川電燈有限公司,股份銀30萬元,專辦各項電燈,1909年5月16日注冊。[9]周天豹、凌承學主編的《抗日戰爭時期西南經濟發展概述》第五章“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工業”,論述了戰時西南地區的工業格局及工業發展階段所形成的特點。[10]隗瀛濤主編的《重慶城市研究》認為,在近代重慶公用事業發展進程中,燭川電燈公司的創建具有重要意義,使重慶成為四川第一個使用電燈的城市,也是全國較早使用電燈的城市之一,并認為到戰時,重慶除燭川電燈公司擴大了生產外,其他電力企業多系一些小型電廠,僅提供照明用電,重慶一些大工廠的動力多來自煤炭,少量用電來自自己附設的發電機。[11]但這一說法有待商榷。本書認為戰時重慶工業所需電力在很大程度上由20世紀30年代組建的重慶電力公司供應。隗瀛濤主編的《近代重慶城市史》是一部以研究城市的結構和功能的發展演變為基本內容的著作。該書指出城市化即由于近代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而引起的第二、第三產業的聚集過程,以及由此決定的人口集中過程和城市生活方式不斷擴大過程相統一的社會過程。[12]編者認為近代重慶商業、工業等推動了重慶近代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書中也簡要敘述了近代重慶電力供應與路燈情況,以及戰時工業發展與能源供給的互動關系。重慶抗戰叢書編纂委員會編《抗戰時期重慶的經濟》第七章“抗戰時期重慶城市建設”,也對戰時重慶供電及路燈情況做了簡要的敘述。[13]黃立人所著《抗戰時期大后方經濟史研究》一書對大后方經濟做了總體考察,也對財政、金融、工業、交通、科技等課題做出較為深入的論述。該書還對重慶陪都定位問題,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西南的經濟開發及四聯總處的職能與歷史作用等問題進行了探討。[14]楊光彥、秦志仁主編《跨世紀的大西南——近現代西南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歷史考察》一書,書中收錄的多篇論文以近代西南地區經濟開發及政策實效等為主題,對民國時期西南經濟發展趨勢進行了初步分析。[15]張守廣所著《大變局——抗戰時期的后方企業》一書論述了戰時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軌跡,對公司的資本、設備等問題做了簡要闡述。[16]值得注意的是,張著以后方電力工業為例,指出國家資本廠礦與私人資本廠礦規模懸殊是一般的情況,但也不是絕對的:由于公營電廠設立較晚,其資本額受到通貨膨脹影響,數額顯得很大,但其平均每廠電容尚不及資本額不大的民營電廠。就發電容量而言,發電容量5000千瓦以上的電廠民營者有2家(顯然包含重慶電力公司——筆者注),無公營電廠。就其地域來講,四川、湖南等省民營電廠發電能力強于公營電廠。[17]其論點值得關注。另外,張守廣所著《抗戰大后方工業研究》一書在梳理抗戰時期后方工業發展、演變基本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探討了戰時后方工業發展的特點、當局對后方工業發展的政策及實踐效果,落腳點是抗戰時期后方工業在中國經濟社會變遷中所具有的歷史地位和作用。[18]其詳細闡述了國民政府從武漢改組后到抗戰勝利時期實施的戰時工業政策,以及戰時統制經濟日益強化條件下后方民營工礦業的發展情況。該書在現代化視野下審視抗戰時期大后方工業發展及體制選擇等章節對本書具體論述重慶電力公司在戰時環境下的情況有一定啟示。隗瀛濤、周勇著《重慶開埠史》,第三章第四節專門論述了重慶電燈業的發軔與開啟。[19]周勇編著的《重慶辛亥革命史》中,提及了因抵制洋油,1908年重慶商人劉沛膏、趙資生、李覲楓等人創辦了重慶燭川電燈公司;認為民族資本經營的企業,是在“振興商務”和“挽回利權”的口號下,直接針對帝國主義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而產生的,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對立物,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貨,挽救了利權,為重慶、四川以至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準備了條件,為資產階級政治運動在重慶地區的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20]周勇主編《重慶通史》第二卷第七章對近代重慶電力事業的發軔(清末民初階段)做了簡要的梳理。第三卷第六章結合近代重慶市政建設情況,認為1934年重慶電力公司籌備供應電力后,重慶城市照明系統建設正式起步,推動了重慶市政建設。該卷第十一章簡要敘述了電力工業的情況,認為抗戰時期重慶電力工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上,公司三次增股,成為四川最大的發電廠。第十二章提及戰時重慶因工業和城市的急速發展,用電量猛增,電力供需矛盾極為尖銳,嚴重影響戰時重慶的工業發展。第十六章闡述了戰時重慶城市供電情況,其中包括戰時重慶電力公司供電情況,并指出動力不足、竊電等因素制約了重慶電力事業的良性發展。[21]周勇主編《重慶抗戰史:1931~1945》,第十章闡述了重慶電力工業的情況,第十一章論述了重慶城市的供電情況。[22]張瑾著《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運用現代化理論,將普遍認為最為封閉的軍閥統治時期的重慶城市史納入近代中國城市現代化歷程中加以整體考察,值得關注的是作者通過對劉湘軍人干政時期的研究,揭示了軍紳政權如何推動城市近代化;作者認為,現代化過程是一個傳統性不斷削弱、現代性不斷增強的過程,每個社會的傳統性內部都有發展出現代性的可能。[23]由周勇、陳國平主編的《給世界以和平——重慶大轟炸暨日軍侵華暴行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收錄了《“重慶大轟炸”下的重慶電力公司》一文,該文以重慶大轟炸為視角,探討了重慶電力公司的經營情況及社會參與。[24]潘洵主編《抗戰時期西南后方社會變遷研究》一書,其第三章介紹了戰時西南社會經濟的變遷史,具有一定啟發意義;第十一章簡要敘述了日機轟炸給城市公用設施,包括重慶電力設備造成的嚴重破壞。[25]
(3)以電力發展史為主題的文獻有:黃晞的《舊中國電力發展史略》、《電力技術發展史簡編》、《中國近現代電力技術發展史》,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國電力技術及電力工業概況。[26]李代耕編《中國電力工業發展史料——解放前的七十年(一八七九~一九四九)》,將電業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從我國開始生產電能到辛亥革命為創始時期(1882~1911年),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前夕為緩慢發展時期(1912~1937年),從抗日戰爭開始到1949年為電力工業的大幅度增長時期(1937~1949年)。[27]
與本書主題相關的論文主要有:王紅曼《抗戰時期四聯總處在西南地區的工業投資》[28],劉文豐《抗戰時期資源委員會電廠迅速發展原因探析》[29],王靜雅《國民政府時期長江中下游電業研究綜述》[30]。碩士學位論文主要有:孫志爽《抗戰時期四川的電力工業》[31],蔣之亮《成都啟明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軌跡與制度演進(1909~1949)》[32],劉文豐《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電力工業建設》[33],黃興《電氣照明技術在中國的傳播、應用和發展(1879~1936)》[34],王靜雅《建設委員會電業政策研究(1928~1937)》[35]。博士學位論文主要有:李瑞《成都啟明電燈公司創辦及抗戰前的經營管理研究(1909~1937)》[36]。
總而言之,國內學術界對抗戰前后大后方工礦業及經濟史研究較為成熟。其中涉及民國時期四川地區電力發展概況的論著不在少數。但學界對西南后方電力企業的個案研究,仍較為薄弱。目前只有李瑞的博士學位論文對民國時期成都啟明電燈公司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而對重慶電力股份有限企業的具體研究仍存在空白。本書擬以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為個案,一方面從微觀領域,分析公司創建的背景、成立經過、組織機構、運行機制、經營效益等;另一方面,將公司的發展置于整個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來探討,細化為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去考察公司在近代重慶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力求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以對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管理進行更加系統、深入的研究。
3.資料說明
本書所采用的資料包括檔案材料、地方志、報刊、專著及資料匯編等。主要有:(1)民國重慶檔案史料。檔案史料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材料,應予以高度的重視。總體來看,1934年以前重慶電力檔案史料非常缺乏,但1934年至1949年間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檔案保存完好。筆者曾多次到重慶市檔案館查閱收集相關檔案材料。筆者在寫作過程中即主要參考重慶市檔案館藏重慶電力公司全宗檔案,同時結合重慶市政府檔案、重慶市工務局檔案、重慶市參議會檔案等多個全宗檔案。(2)民國時期重慶地區的報刊資料。民國時期重慶地方報刊較為豐富。筆者已查閱的重慶地方報刊主要包括《重慶商務日報》、《國民公報》、《申報》、《新華日報》、《大公報》、《中央日報》、《渝報》、《重慶市政府公報》和《重慶商埠月刊》等。(3)重慶方志資料。地方志也是本書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書所參考的地方志包括《重慶市地方志》1~14卷,其中,《重慶市志》第4卷(上),內含“重慶電力工業志”,部分內容涉及民國時期重慶電力公司,具有參考性。[37]《重慶市志》第7卷,內含“城市建設綜述”及“城市規劃志”,對我們認識民國時期重慶的城市化進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38](4) 文史資料。主要有《重慶工商史料》第2輯[39]和《重慶工商人物志》[40]。《四川文史資料》第4輯[41]中收錄了傅友周的《記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5)資料匯編、專著類。主要有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42];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43];李學通編《抗日戰爭 第5卷 國民政府與大后方經濟》[44];唐潤明主編《抗戰時期大后方經濟開發文獻資料選編》[45];孫照海、初小榮選編《抗戰文獻類編·經濟卷》[4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第5輯 第2編 財政經濟》[47];重慶市檔案館、重慶師范大學合編《中國戰時首都檔案文獻》[48]。新近出版的《重慶大轟炸檔案文獻·財產損失》[49]詳細記載了戰時重慶電力公司被轟炸的損失情況,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專著主要有隗瀛濤、周勇著《重慶開埠史》;隗瀛濤主編《近代重慶城市史》;周勇主編《重慶通史》;周勇主編《重慶抗戰史:1931~1945》;潘洵主編《抗戰時期西南后方社會變遷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