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近代中國電業之發軔與重慶電業的開啟

第一節 近代中國電業的發軔

電力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在社會經濟運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廣泛應用始于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電力的廣泛應用使得人類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蒸汽時代跨入電氣時代,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變革與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此,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做了比較具體的描述:“電力生產對于近代都市生活,操著極重大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增進個人生活的享受,促進市場的繁榮,而且在公用事業上,它更能提高人類社會生活的享用,維系社會的治安,推進社會的發展。至于在生產上,電力事業的發達,更是促進一般工業生產發達的利器。因為電力是工業生產的動力,所謂動力工業,所以電力工業的發達,即可以促進工業生產的發達。”[1]如“化學工業則以電氣應用為常,其產品且為吾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礦冶業,賴電氣而開放,恃電氣而生高熟;關系重工業之完成,尤得借電氣之功能為之右左”。[2]可見電力實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電的應用按其性質分,可分為電燈照明、電力與電熱。其中,用來照明的電燈廣泛應用于社會公眾日常生活中,給人們的生活起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并具有清潔、安全等優點。電力與電熱促進了機械化大工廠的普及與發展,推動了19~20世紀的工業化尤其是大工業發展。在被稱為信息時代的今天,電力仍然是維持和推動現代化大生產的重要動力,是人類社會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二次能源。人們的日常生活處處離不開電,沒有電,或許人類的發展陷于停滯,電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在中國,幾千年的專制皇權體制及不尚“新奇”的傳統觀念抑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近代以來,中國科學技術不發達就或多或少與“獨特的政治傳統有關”。[3]不僅如此,“科學精神只能是對傳統主義的一種顛覆”,而傳統主義在思想上與士大夫所遵循的儒家原則緊密聯系,[4]因而具有科學內涵的電力技術很難產生于中國傳統社會。

進一步說,中國傳統社會對具有科學內涵的電力一時難以接納。長期以來,人們對于“燭光燈影”的生活倒是習以為常,而在電力事業發展的初期,人們對電這一新生事物則心懷好奇和不安,政府官員們也往往將其視為“妖術”和“鬼氣”。[5]例如,1897年湖南寶善成公司派機械工程師曾昭吉至上海購回小型發電設備一套,在撫署附近(今長沙市又一村)設廠開燈試用,隨后架線裝燈,推廣至附近學堂、報館和沿街商店。一些市民視電燈為“鬼火”,不敢使用,個別市民甚至擲石擊燈,加之撫署轅門發生了一次漏電失火事故,更增加了市民的疑慮。[6]又如,清末重慶燭川電燈公司辦電初期,亦受到舊勢力的重重阻撓,以致出現招股失敗的情況。電廠發電后,因當時風氣未開,廠設城內,群見煙囪之高峙,聞機聲之震動,“始而驚異,繼而干涉,煞費調解”。市民甚至對電力帶有恐慌感,見電廠所立電桿,即謂其妨礙風水;見有電線,則謂招致盜賊;至于室內裝置,則以任意移動或玩弄,故因觸電傷人而起的興訟事件,“每歲有之”。[7]可見,電力在近代國人眼里實為奇異之物,誤解頗多。

盡管如此,作為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電力技術仍然隨著中國近代化程度不斷加深而輸入中國,電力率先在東部沿海口岸城市,如上海等城市使用開來。據史料記載,“1879年5月17日、18日在上海黃浦江外灘歡迎會上,使用了一臺10馬力引擎發電機,使弧光放射出耀眼的光亮,是電力在我國土地上的第一次應用”。[8]“1882年,英國人立德集資50000兩,在上海公共租界創辦上海電光公司”,[9]標志著中國電力事業的開啟。隨后電力事業在中國有所擴展,如1888~1890年,兩廣總督張之洞“批準華僑黃秉常在廣州試辦發電廠,發電機系購自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包括兩座一百匹馬力的發電機和兩架一千弗打交流發電機,每架供電燈750盞”。[10]但這一時期開辦的電力企業,其電力經營權多掌握在外人手中。至辛亥革命前夕,“英、法、俄、德、日、比等國商人,在其政府支持下,在我國沿海、沿長江商埠、城市集資開辦電燈廠(公司),經營電力事業。這時期,上海、香港、大連、天津、北京、青島、廣州、旅順、沈陽以及漢口等18個城市,相繼建了26座電燈廠”。[11]中國在甲午戰爭中遭受了慘痛的失敗,面臨嚴重的社會經濟危機。在此境遇下,清政府“提出以振興工商、發展實業為自強的首要措施”,[12]鼓勵民間開設工廠,發展新式工業。因此,民間日益增加了對電力的需求。清政府也于1903年成立商部,由通藝司管理電業,負責電燈公司注冊給照事項。1906年改由郵傳部負責電業立案事宜。“對于省辦電氣事業,需地方長官奏明,奉旨知道部中”,便可立案;而商辦電燈公司,需在農工商部注冊、領照后,由地方長官咨明郵傳部“股款殷實,無羼外資,便于交通,才可以立案”。[13]國人亦認為:“電燈一行,富者可以適用,即貧者亦可以省費,國家之權利亦從此可以收矣!”[14]各地遂紛紛自辦電力企業,電業在甲午戰爭后有了一定的發展。一些民族資本工商業者,“在上海、寧波、福州、汕頭、煙臺、鎮江、蕪湖、武昌、重慶、成都、昆明、長沙、開封、太原、濟南、杭州、嘉興、蘇州以及吉林、齊齊哈爾等沿海、沿長江和交通方便、商業繁榮的城市和省會開辦了約35座小型電燈廠”。[15]

從19世紀80年代至1911年辛亥革命,我國的電業處于發軔與開啟階段。在部分大城市中逐步形成了比較典型的電力企業,主要有:(1)上海:華商電氣公司,設立于1907年;閘北水電公司,設立于1910年;上海電力公司,其前身是上海電氣公司,設立于1882年。(2)大連:日俄戰爭后,日本在大連創辦了南滿電廠。(3)廣州:廣州市商辦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設立于1905年。(4)天津:天津比商電車電燈公司,系由比商世昌洋行承辦;英工部局電氣廠;法租界電燈廠;日本租界電燈部;天津市電業新公司,由天津市政府創辦。(5)北京:北京華商電燈有限公司,設立于1905年;北京使館區電廠,由亞偌卡盤洋行于義和團運動后創辦。(6)武漢:漢口商辦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系于1906年6月呈準兩湖總督張之洞開辦;英商漢口電燈電力公司,創辦于1905年5月;特一區電廠,成立于1907年,由德商最時洋行經辦;(7)南京:南京電廠,創辦于1909年5月,初定名為金陵電燈官廠,時燈戶以包盞計算,其發電容量僅敷16支光燈12000盞。(8)青島:青島電廠,原為德人商辦,至1903年,始用德官廳經費。(9)杭州:杭州電廠,創辦于1910年,由商人集資購機,計資本3萬元,電燈用戶3000盞。[16]在其他地區如四川省的電企如下:“由華商尹德鈞投資30萬創辦的重慶燭川電燈公司與華商官辦投資30萬元創辦成都啟明電燈公司。”[17]但這兩家電燈公司規模較小,在全國電力企業中影響甚微。

晚清以降,電力在一些大城市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催生了市民新的生活方式(如看電影),優化了照明環境。同時,電力照明美化了城市環境,豐富了城市的夜生活。以上海為例,“1883年6月以后,在現在的外灘和南京路一帶,用電力照明的,除洋人以外,中國大的紳商買辦也很多了”。[18]時人寫道:“花簇簇迷樓競耀,矗層層杰閣爭高。電氣燈比月明,自來火如星照,不夜天一望迢遙。錦繡叢中游興豪,看無數倌人飛轎。”[19]這首詞生動地描繪出電燈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上海“屋舍櫛篦,人口稠密,消耗與貿易為中國之冠,即因交通運輸之方便,中外企業家之繼續投資,日增月益,形成中國第一工業市”。[20]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初期電力事業之創設均為外商包辦。“英商李德出面組建的上海電力公司,及天津、漢口等大工業城市的公用事業都操縱在外資手中,使中國各大城市的近代工業在動力方面首先就被置于依存外國資本的地位。”[21]且“外人經營之電廠。不特資本雄厚,機量充足,而規模之大,效率之高,幾可左右全國之工業”。[22]相對而言,國人自辦電廠,雄厚者少,枯竭者多,多系當地紳商為發展地方實業而創辦,多為小型電廠。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辛亥革命勝利后,人們感到“實業的最佳機會到來了”。[23]實業界紛紛要求當局為發展實業提供條件。但革命政府尚未實施發展實業政策,國家就陷入了政治紛爭。北洋時代的北京政府也實施了一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經濟的措施,如當局于1912年在北京組織工商界召開臨時工商會議,商討發展實業的各種計劃。在政策法規方面,當局頒布了《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公司條例》和《勸業委員會》等法規,在制度層面上有效推動了工商經濟的發展。當局于1914年頒布的《公司注冊規則》和《商業注冊條例》,使得工商經濟成為社會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據統計,“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有新式工廠335家,資本總額達133228960元,平均資本為397698元”。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工商經濟十分活躍。活躍的工商經濟推動了國內電業的發展,而當局也制定了一些電力方面的經濟政策,并在交通部下專設電政司主管全國電力事業。電政司“下又分為總務科、監理科、營業科、計核科、考工科、主計科六科,其中監理科負責監督電氣事業及請愿立案、調查審議電政改良、編纂電政統計年報等事項。營業科負責調查、審核官商電氣事業設計事項”,[24]旨在引導電業政策的專業性發展。這一時期,國內對電力的需求有所增長。據統計,“民國初年全國有電廠60余家,其中民營資本開設的有46家,分布在各大中城市,發電機容量僅1.2萬千瓦,規模甚小”。[25]到1924年,全國民營發電廠已增至219家,總裝機容量約8萬千瓦,再到1927年,全國發電機裝機容量增加至11.7萬千瓦,發電23萬度。盡管如此,“斯時公營電廠殆屬絕無僅有,民營者為數雖以百計,然自生自滅,政府固未遑有所監督指導”。[26]大多數民營電廠規模較小,且電力多用于照明。這一時期電力事業發展的特點是:一方面,外資電廠占有較大比重,而民營電力事業的比重仍微乎其微。據統計,“民國16年(1927年)國人經營電氣事業之總容量,僅達12萬余千瓦。每年容量總數,均未能超過上海一隅外資經營電廠之容量”。[27]另一方面,電力企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各省,尤其是江蘇、上海等地。整個北洋時期的電力工業仍還在起步階段,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不大”。[28]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中央政權明顯增強,并陸續制定了統一發展社會經濟的計劃和相應的政策措施”,[29]力圖以國家權力強化對社會經濟領域的滲透。這一時期比較顯著的特征是國民黨政權清理與整頓經濟,加強與規范經濟管理,大力發展國家資本主義。“1927年國民政府一成立,就宣布要通過建設國家資本的途徑,發展實業。1928年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的《建設大綱草案》規定,鐵路、國道、電報、電話、無線電等全國交通及通訊事業,水利、電力、商港、市街公共服務等‘獨占性質’的公用事業,鋼鐵、基本化工、大煤礦、煤油礦、銅礦等‘關系國家前途’基本工業及礦業,‘悉由國家建設經營’。”[30]

國民政府的國家資本主義政策,與孫中山先生的經濟思想有關聯。孫中山認為:“發展實業的途徑:一是個人企業,而國家則通過相應政策與法律保護私人資本。另一方面是國家一切大實業,如鐵道、電氣、水道等事務皆歸國有,不使一私人獨享其利。”“惟所防者,則私人之壟斷,漸變成資本之專制,致生出社會之階級,貧富之不均耳。防之(之)道為何?即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鐵、水力、礦油等,及社會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點等,與夫一切壟斷之事業,悉當歸國家經營,以所獲之利益,歸之國家公用。”[31]通過上述努力達到“由國家資本控制,能操縱整個國計民生的主導工業、生產資料、交通、銀行等,從而帶動和引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32]同時,“孫中山也將以發展近代機器大工業來實現國家強盛及近代化視為實業救國的目標。辛亥革命后,他更加看重以機器大工業為代表的資本生產力在實業救國中的巨大作用,認為機器與民生有莫大關系”。[33]正如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所提出:“斯際中國正需機器,以營其巨大之農業,以出其豐富之礦產,以建其無數之工廠,以擴張其運輸,以發展其公用事業。”[34]其中,電力作為公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孫中山先生的實業思想里被認為是關鍵行業之一。這為以后南京國民政府較為重視電力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國民政府認為:“電氣事業為立國之命脈。凡百生產事業均利衡之。”[35]“電力為各種工業之動力源泉,欲工業化,必先電力化,故電力事業,實為工業建設中重要一環,政府須有一貫之政策法規,以資遵循。同時又為獨占性之公用事業,政府有監督之職責。”[36]因而,當局對電力事業十分重視,在組織機構方面,實行由中央統籌全局的策略。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建設委員會主管全國電氣事業行政、技術及管理,并附設有全國電氣事業指導委員會、電氣試驗所、購料委員會等機構,以推動全國電業,尤其是國資電業的發展。在政策法規上,當局相繼頒布了《電氣事業條例》、《電業法規》、《電氣事業取締規則》和《注冊規則》等,對國內各類電力企業加以整頓,“以維護電業投資者和生產者的利益,保障電力生產和經營正常進行。對促進電力工業發展的規范化、標準化有重要意義”。[37]由此,建設委員會主導國家電力事業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此后,全國主要城市均設立了電廠。“1928年華資電力生產為2.58億度,1935年為6.63億度,年平均增長12.5%,裝機容量平均增長率為10%。從發電容量與發電度數來講,這一時期中國華資電力均有穩步的增長,并逐步打破了外資對中國電力工業的壟斷。”[38]

在電力“國家化”政策的主導下,當局對舊有公營電廠進行了整頓,如接辦了“原北京政府辦的南京電廠和常州戚墅堰電廠,加以擴建”。[39]其中南京電廠“原名‘金陵電燈官廠’,創設于宣統元年5月間,宣統三年冬正式發電,其時僅裝有125千伏安單相交流發電機三部,各用165匹馬力蒸汽機引擎轉動,住戶用電乃以包燈計費,業務不甚發達。民國元年,改稱江蘇省立南京電燈廠。迨1927年國府奠都南京,將該廠接管,又改稱‘南京市電燈廠’,用戶約有3000余戶,用電日增,仍難應付。該廠曾將數處街道用戶之收入微細者完全停電,并改用表燈制,但仍無濟于事,燈光暗晦日甚,全市深感不便,市民莫不怨聲載道。1928年4月間,經中政會決議改隸建設委員會,始改稱今名。自改隸建設委員會后,將陳舊不能用之機器拆除,并添置發電機多座。迨1930年,用戶大增,乃擬擴充計劃,發行8年短期電氣公債,進行建立新廠。總共容量約57000千瓦,業務是逐步進展”。[40]該廠“論擴充之迅速及人才之集中,可稱國內首屈一指。綜理工程事項,成績頗佳”。[41]其業務經營也取得了成效:“從1929年3月起,使用本廠的電燈用戶快速增長,至1931年12月,電燈用戶已從原來的3500戶增加到13700戶,月均增長約300戶。”[42]

同時,南京國民政府也鼓勵民營電廠的設立,以形成公營與民營電業并重發展的局面。 當局認為,“數年來吾國農村破產,商業凋疲,故‘實業救國’及‘馬達救國’,幾為朝野一致之口號,其救濟辦法,無非勸人投資,多設工廠,使生產增加,安居樂業在生產之原動力,全恃電廠電力之盡量供給,始可達到增加生產之目的”。[43]可見在這一時期,投資于電力的企業亦不少(重慶電力公司在這一時期得以籌備創辦),民營電力事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至抗戰前夕,“我國民營電業,以數目言,占全國93%,以發電容量言,占72%。政府認為,故在事實上政府向來采取民營與國營并重之政策,以發展全國電業為目標,以供求相應為依歸,以監督取締防其弊,指導扶植其成”。[44]在此期間,“國民政府根據《電氣事業條例》及《電氣事業取締規則》,將原北京政府交通部立案發照的民營電廠加以清理整頓,進行重新注冊,”[45]以此引導其按照國家電業政策的規范經營發展。在政府的整頓下,民營電企經歷了一個相對較快的發展期。據統計,“至1932年止全國計有民營者470家(占比91%),公營者27家(占比5%),外資者21家(占比4%),合計518家;投資總額達311017670元。其中,民營資本為80849970元,涌現了一些在全國較為知名的民營電力企業,如杭州大有利官商合股商辦電氣有限公司、廣州市商辦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開明新記電燈公司及武昌竟成電燈公司”。[46]

在此進程中,國民政府倡導電業準入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委員會厘定了相關規則,于“1930年9月公布施行后,所有新建電廠,限令采用交流五十周波方式及380或220之電壓,舊有之不合標準者,亦逐漸改正,以作各廠聯絡供電之必要準備”。[47]在1931年合于標準者占81.6%,至1936年則增至85.7%。在推動電氣工業化方面,當局要求經營電業者認識到發展電業不僅是為了普通居民及城市建設的電光照明,而且應促進工業電氣化。“電廠為各種工業動力之母,工業之繁榮,端賴于電廠之供電,而電廠之發展,亦有賴于工業之用電,相依為命,共存共榮。在投資電力上,須有遠大之目光,不斷投資之能力,預計地方上之需要,擴充機量,以期供電安全,達到為工眾服務之使命。”[48]

總之,在國民政府前期,我國電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時人說:“經九載之努力經營,至1937年,我國之電氣事業,隨達到了電力事業之階段。”[49]縱觀全國,“戰前10年間(1927~1937年),中國現代化工業年均增長率為7.6%,雖較1912~1920年的成長率為低,但基礎工業在這一時期有長足的進展。其中,尤以電力工業最為突出。1926年電力占中國現代工業11.2%,而1936年已占22.2%,電力為先行工業,電力工業的大幅度上升,預兆工業化的蓬勃開展”。[50]特別是“因電力的普及,手工業中的工場手工業一部分已轉化為近代工業了”。[51]另據統計,“現代工業的發展從全國電力消費量上更能體現,1936年的增長率高達9.9%,工業耗電量在1936年第三季度激增了16.5%”。[52]這足以證明電業對工業的促進作用。

但從當時社會經濟狀況來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仍沒有改變,外國列強尤其是日本加快了對中國侵略的步伐,各列強憑借在華投資特權,加緊了對華商品與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企業的發展。在電業領域,列強以強大的國力擠壓中國民族電業,逐漸占據上風。例如,“1933年,日本全面占領東北,于1934年成立滿洲電業株式會社,迅速吞并東北各地發電廠,控制了整個東北的電力事業。全年使用電力達516090千瓦時(1933年)”。[53]再以當時我國設置的電力企業之數量觀察,按1932年底建設委員會公布的統計數字,全國共有519所發電廠,其中民營電廠為472家,雖“占設廠總數的91%,但容量僅占35%,投資僅26%。國家公營電廠數占5%,容量占14%,投資占9%”。[54]就容量與投資數額來分析,中國國內電廠不占優勢。相對而言,“全國至少一半的電氣事業是外國人經營,外資數占4%,容量卻占51%,資本高達65%”。[55]從其資本額看,“1932年全國估計電力工業總資本額4.25億元,其中營業性電廠資本額約為3.36億元,占79%;中國資本電廠的資本額約1.65億元,其中民營資本約為1.5億元,公營資本約為1500萬元;外資電廠資本額約為2.6億元”。[56]“華資電廠平均資本26.6萬元,而外資電廠平均達1880萬元,相當華資電廠的70.7倍。”[57]從地域分布來看,1936年全國共有電廠461家,總發電量為631165千瓦,發電度數為1725305千度。其中,“江蘇省發電廠達107家,發電容量為125740千瓦,發電度數為318326千度。該省有33%的人在電氣照明營業區域內,有機會用電燈或可以看到電燈”。[58]此外,浙江、廣東、福建、湖北、山東、河北等省的電業也有一定發展。相對而言,僻處內地的四川發電廠僅22家,發電總容量5172千瓦,發電度數10381千度,“足證中國之電業大多分布于沿海沿江,內地則寥寥無幾”,[59]四川電力工業甚為落后。從甲午戰爭到抗戰前夕,四川的電業發展程度不及全國平均水準,這與近代以來,尤其是民國時期四川軍閥混戰帶來的政局動蕩、民生凋敝、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有關。

其實自甲午戰爭后,隨著中國近代化程度不斷加深,電業已經從沿海深入四川內陸。正如前文所述,早在清末,四川地區的重慶與成都兩大都市已率先開啟“電氣之光”,盡管這還是十分微弱的光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山市| 苍梧县| 江门市| 石景山区| 洮南市| 裕民县| 江华| 江达县| 湟源县| 耿马| 玉树县| 富源县| 桃江县| 额尔古纳市| 如东县| 宣武区| 新兴县| 启东市| 汉沽区| 洪泽县| 栾城县| 肥西县| 奉贤区| 武隆县| 财经| 德安县| 清河县| 平舆县| 丹棱县| 台南市| 宜兴市| 瑞金市| 阳山县| 渭源县| 通化县| 石屏县| 文化| 迁西县| 右玉县| 福鼎市|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