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投融資體制研究與借鑒
- 林勇明
- 878字
- 2019-10-11 16:51:55
六 幾點結論
從對美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與結構變化趨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簡要結論。
(1)從美國經驗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國民經濟總量增速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但投資增長的波動周期可能與經濟增長的波動周期不一致,因此,通過實證研究,找出我國投資增長波動與經濟增長波動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未來投資調控政策的研究與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923~1933年,美國邊際資本-產出比率(反映投資增量與GDP增量的比例關系)發生了異常于其他各時期的變動,這一時期,美國的邊際資本-產出比率高達25.6,也就是超過25美元的資本增加,方能帶來1美元的產出增加??紤]到這一時期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來臨的前夕,因此,邊際資本-產出比率出現異常變動,也許可以作為宏觀經濟可能出現大起大落的預警指標,予以特別關注(不過,這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加以論證)。
(3)從美國經驗看,農業部門的投資應保持穩定的增長。制造業投資在幾大產業部門中,是屬于持續高增長的部門。其中,重化工業部門(包括冶金、石油化工、設備制造)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又是引領制造業投資增長的主要引擎。
(4)公用事業的資本-產出比率隨著其產業規模及資本存量規模的不斷增大,下降幅度明顯,其變動軌跡明顯不同于其他產業部門;公用事業部門在發展的早期,資本密集型的特點更為明顯,更依賴外部融資的支持。
(5)從美國這一時期企業投資資金來源結構看,內部資金來源的比重有逐步上升的勢頭。在企業外部融資中,短期外部融資比重有逐步上升之勢,在長期外部融資中,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的重要性遠遠超過銀行信貸。在直接融資中,股票融資與債券融資相比,從長期看,其重要性則有所下降(對于大批中小企業來說,債券融資可能是其唯一的長期外部融資渠道)。這一特點,與我國企業外部融資過于依賴間接融資、直接融資過于依賴股票融資、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窄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照,或許預示著我國資本市場要實現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發展,仍有相當大的改革空間。
(6)從美國經驗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將促進企業自我積累能力的提高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顯著變化,而這將會對金融市場的結構變化產生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