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2002—2007: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推動期

十六大以來,中國法治發展突飛猛進,依法治國進入深入推動期。科學發展觀的確立與落實、依法執政與執政能力建設、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完善,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樹立與深化拓展、十七大召開,都值得法治發展史加以記載。

(一)科學發展觀與法治建設

科學發展觀是一種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它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8年2月28日發表的《中國的法治建設》第一次把法治建設與科學發展觀聯系起來,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從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自覺守法等方面扎實推進,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事關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關系到中國法治的未來發展。法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對我們認識、思考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本質要求、根本目的、價值取向、發展基礎、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和發展步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世界各國具有不同的國情,政治體制改革與法治建設不會只存在一種單一的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走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法治理論與法治發展模式。法治作為一個社會的子系統,同樣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的運行,憲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等各個法律部門的發展都有自身的規律可循,都必須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法治與經濟、社會、文化之間存在會通交流,形成互動關系。法治既不能超越經濟社會發展,也不能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法治既不應固守傳統的城堡,也不應拒絕借鑒外來文化中的有利要素。因此,法治建設與發展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出發,吸收外來文化中的有利要素,挖掘整理傳承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有利要素,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文明。

中國法治發展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推動和保障作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取決于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必須通過立法設立決策程序,保證決策向民主化與科學化發展;必須設定法定程序糾正決策失誤,及時追究責任、挽回損失。憲法與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了嚴格的決策程序,框定了法律自由裁量權,并對決策失誤行為規定從行政責任到刑事責任等責任追究措施,為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提供了切實而有效的保障,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二)依法執政與提高執政能力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決定》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加強與改善黨的領導為目標,提出科學、民主、依法執政的三大目標。依法執政是黨執政轉型的三大目標之一,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依法治國理論的進一步探索和深化,是從依法治國出發對黨執政轉型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黨執政方式的歷史性跨越。依法執政是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豐富和發展,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應當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在法治建設過程中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要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不能以黨代政、以黨代法。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一環。[13]理解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的關系應把握以下幾點。第一,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依法治國要求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全社會形成尊崇法治的氛圍;而依法執政則要求執政黨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模范地遵守憲法和法律,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第二,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前提。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重視政策而輕視法律,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治理國家,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推動社會變遷,最終導致“文革”悲劇的產生。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反思“文革”的基礎上開始重視法制,并開始漫長的治理轉型過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并確立依法治國方略。只有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堅持依法執政,依法治國才可能成為人民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治國理政方略。第三,依法治國為依法執政提供氛圍,對依法執政提出新的時代要求。依法執政隨著依法治國的發展而形成和不斷完善。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是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化認識,伴隨的是從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的轉型。1982年“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1997年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002年十六大提出要提高依法執政能力,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將依法執政確立為黨執政的基本方式。真正落實依法執政,我們黨在執政方式上應當實現三大轉變:從主要依政策執政向主要依法律執政轉變;從強調嚴格遵守法律執政向既嚴格遵守法律,又主動創制和運用法律執政轉變;從加強自身制度建設與領導國家法治建設分頭實施向兩者同步推進,統一于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轉變。[14]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為促進依法執政,促進黨的民主法治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不斷提出新的時代要求和使命。

根據《決定》的精神,依法執政要求執政黨改變領導方式,樹立法治觀念,推動法治建設:一是加強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包括立法、司法、普法、依法治理等,推動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尊崇法治、依法辦事的觀念;二是切實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通過法治建立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依法行使權力,依法辦事,依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三是以保障司法公正為目標,逐步推進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夯實司法的各項保障,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促進全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完善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做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提出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做出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決策,是對全黨新的重大考驗。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規則需要法治化。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法治需要進一步發展,才能為構建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規則提供保障。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法制建設與經濟發展,二者在互動中不斷實現發展和進步。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今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不斷完善,法律制度不斷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已經初步建立并在不斷完善之中。過去的十年,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物權法和反壟斷法的制定與實施。

一是2007年制定的反壟斷法。反壟斷法是保護市場競爭,防止和制止壟斷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國家的基本法律制度。現代世界各國,反壟斷法有“經濟憲法”之美譽。我國2007年制定的反壟斷法明確規定立法宗旨是:制止壟斷行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我國反壟斷法明確規定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反壟斷工作,反壟斷委員會的職責包括:研究擬訂有關競爭政策,組織調查、評估市場總體競爭狀況并發布評估報告,制定、發布反壟斷指南,協調反壟斷行政執法工作。反壟斷法規定嚴禁行業協會壟斷,禁止行業協會組織行業經營者從事壟斷行為,禁止經營者達成各類壟斷協議。作為我國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的一部重要法律,它的出臺將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是我國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完善的一部重要法律。

二是2007年通過的物權法。這是我國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完善的一部極為重要的法律。物權法經歷13年的醞釀和廣泛討論,歷經立法機關八次審議,最終獲得通過。它被視為我國立法民主化、科學化的典范,被視為民生立法的代表,被視為物權觀念勃興和私法精神生長的象征。《物權法》共5編247條,規定對公有財產和私有財產給予平等保護,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基本內容涵蓋不動產登記、居民住宅權等方方面面。它的制定與實施對于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樹立與深化拓展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局出發,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認真總結中國法治建設實踐經驗、借鑒世界法治文明優秀成果而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15]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對依法執政和通過法治實現社會和諧認識得更加深刻和全面。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治發展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總體要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回答“建設什么樣的法治國家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樣極為重要的問題。它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法治原則和法治制度的宏觀把握和整體認識,既是一種高層次的認知形態,又是一種現實化的實然狀態。[16]根據中央部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基本內容。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依法治國理念要求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堅決維護法律權威,做到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執法為民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法治觀,尊重和保障人權,權為民所賦,應當確保權為民所用,確保權力為維護、實現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公平正義要求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高效、程序公正,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公正與效率并重。服務大局理念要求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法治工作,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黨的領導要求堅持并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在黨的領導下推動法治建設與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強調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以執法為民為本質要求,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服務大局為重要使命,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核心要求,價值同向、本質一致。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既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法治保障,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治基礎。法治時代,我們需要更加重視運用法治來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目前正處于深化拓展之中。深化拓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求如下。第一,對象拓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在全社會普及而不限于政法機關。政法機關是法律實施機關,他們必須帶頭模范地樹立并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能僅僅限于他們,應當普及全社會,使法治信仰深入人心。第二,內容拓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內容,這一內容需要拓展,更多地覆蓋全社會,將全社會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涵蓋進來。第三,層次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深度挖掘,與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聯系起來全面深入地認識。十七大提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這是我們黨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化拓展的又一重境界。弘揚法治精神要求自覺尊崇法治,依法辦事;要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序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求依法制約和監督權力,保證權力正確運行;要求自覺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的權利和利益。一言以蔽之,要求把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納入法治的軌道,推動改革開放與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五)2004年修憲與中國法治

2004年修改憲法是繼1999年修憲以來對憲法的再次修訂。根據中央的部署,2004年修憲的任務是把十六大提出的理論創新、戰略性的根本方針政策通過憲法上升為國家意志。2004年修憲是1982年《憲法》的第四次修改,是歷次修改條數最多、涉及內容最廣的一次。

對1982年《憲法》的四次修改,及時地把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成果固定了下來,這有利于保障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有利于建立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為各項立法提供憲法依據。2004年憲法修改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三個代表”入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入憲,是根本法對改革開放偉大實踐與法治建設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靠什么理論指導的政治確認。

第二,人權入憲。人權、民主、法治是人類社會的普遍價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建設不斷取得重大成就。從1991年以來,國務院新聞辦每年發表人權白皮書反映人權建設狀況。1997年十五大報告已經提到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2004年修憲,首次將“人權”概念引入憲法,明確宣布“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當代中國,正如《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指出的,人權得到了可靠的法制保障。憲法規定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中國人權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憲法規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是對執政基礎認識的深化。新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改革開放以來產生的積極社會力量。憲法確認新社會階層等政權基礎,擴大了人民民主專政的聯盟范圍,這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認識的深化。

第四,憲法規定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并指出政治文明是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憲法確認政治文明,并表明要全面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這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要任務。

第五,私有財產權入憲。關于私有財產權入憲,曾經引起過理論界和實踐界的廣泛爭議。2004年憲法修改從個人權利、私有財產權、個人所有權的角度規定對私人所有的財產加以保護。這是社會主義產權制度確立的一個標志,表示國家對公私財產所有權給予一體保護。

從2004年修憲來看,修正案及時地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尊重和保障人權與保護私有財產權納入憲法保護,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為中國憲法的與時俱進、中國的人權保障事業和市場經濟制度建設確立了新的坐標。

(六)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知識產權戰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世界各發達國家普遍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建立并不斷健全法律制度以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科技創新。日本2002年制定《知識產權戰略大綱》,提出“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我國目前處于市場轉型期,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力量效用還不能充分發揮,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培植和壯大。正因如此,我國從鼓勵自主創新出發,決定制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國務院2005年決定成立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工作領導小組,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同志擔任領導小組組長,由知識產權局、工商總局、版權局、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外交部等近30個部門組成戰略制定工作小組。戰略制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制定工作從2005年7月開始啟動。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是對國家知識產權的全面審視,是一次嶄新的、全面的部署。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內容包括20項專題和1個綱要,即“20+1”戰略,20個專題包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以及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等。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重點涉及優化知識產權制度資源配置、促進知識產權的創造和運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規制知識產權濫用、培育知識產權文化等五個方面,它基于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交易三大平臺的建設,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深入推進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做大做強。

當前,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進入戰略主動期和關鍵發展期。知識產權戰略已經制定,眼下亟待解決的是實施問題。十七大明確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表明中國已經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重新審視知識產權制度的功用和地位。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立法,已經按照國際公約的要求調整,形成較為完備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這一法律體系已經獲得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的認可。但必須認識到,知識產權法的實施還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既要把握當前的政策與法律問題,推動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真正獲得實施,更要注意把握后TRIPS時代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的基本動態,積極推動知識產權制度的改革,完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建立更為公平、公正、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古國,曾經有過四大發明的傳統。如果沒有知識產權制度作為激勵,中國將不可能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不可能實現自主創新,更不能重現“四大發明”時期的榮耀。

2008年是全面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關鍵之年。以知識產權的制定與實施為標志,中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將進入一個新的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

(七)法治政府建設與依法行政路線圖

2004年3月,國務院頒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綱要》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規劃建設法治政府藍圖的綱領性文件,在推進依法行政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綱要》堅持法治規律與中國國情的創造性結合,理論精髓體現為:監督、規范行政權與保護、擴展公民權相結合;依法行政理念與依法行政制度相結合;法治政府與形成法治社會相結合;自上而下政府推進與自下而上全民參與相結合。[17]《綱要》第一次全面規劃了建設法治政府的宏偉藍圖,確定了用十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綱要》分析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確立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并探討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若干措施,如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制度建設質量,理順行政執法體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設,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完善行政監督制度和機制、強化對行政行為的監督,積極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不斷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觀念和能力,提高認識、明確責任、切實加強對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領導。

作為我國今后十年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法治政府的總章程,《綱要》是法治的普遍規律與中國特定國情創造性結合的藍本,它的頒行標志著中國政府在推進依法行政的進程中實現了從宏觀宣言到制度實踐的跨越。[18]《綱要》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規劃建設法治政府藍圖的綱領性文件,在推進依法行政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自《綱要》頒行以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成效明顯。國務院印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通知,提出用十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綱要》頒行后,國務院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成立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領導小組,開展對貫徹落實《綱要》工作的檢查,推動政府行為不斷被納入法治化的軌道。

當代中國,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正在從一種理性企盼、價值追求、政治宣言,轉變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和一種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19]伴隨《綱要》的制定和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實踐全面展開: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通過《行政許可法》,同年,“非典”事件促使政府增強應對化解危機的能力,促成官員問責制普遍推行,推動政務信息公開和透明化的民主治理;200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各地區、各部門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追究執法過錯責任,不斷強化執法人員依法行政意識,各級政府建立和完善行政監督制度,加大行政問責力度,問責方式由“上級問責”向“制度問責”轉變,問責對象從違法違紀官員擴展至不作為的公務員,問責范圍從安全生產領域向其他領域推進。2007年,國務院通過《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確立“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推動“陽光下的政府”和“政務公開”,凸顯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同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行政法規、規章清理工作的通知》,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最徹底的行政法規規章清理行動,涉及655件現行行政法規、3031件國務院部門規章和9664件地方政府規章。同年,《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等法規出臺,進一步強化了行政職責。責任政府漸漸與法治政府合一而生。

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把依法行政作為各級行政機關的基本準則,重點圍繞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努力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政府職能正在轉變,依法行政的動力機制、激勵機制正在形成,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正在推進;決策機制不斷實現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行政執法行為得到規范,行政權的行使獲得有效監督;社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趨于健全;依法行政的觀念和能力普遍增強。2007年,十七大提出大部制改革。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第六次改革以大部制為導向,旨在推進政府事務綜合管理與協調,組成超級大部的政府組織體制,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方案已經2008年的“兩會”批準,各項改革正在陸續推進之中。可以預見的是,行政體制改革將朝著建設法治政府、開放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的方向繼續推進。

(八)司法改革全面啟動

2003年,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中央政法委員會、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政法各部門、國務院法制辦及中央編制辦的負責人組成的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20]全面領導司法體制改革工作。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中央政法委員會經過深入調研論證,廣泛征求改革方案意見,數易其稿,最終在2004年底形成《關于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初步意見》,[21]為司法改革整體布局。

從目前來看,我們已經啟動并正在進行的司法改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改革和完善訴訟制度。將死刑復核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并完善刑事審判二審、死刑復核程序;改革完善審判委員會制度;[22]改革完善民事、行政審判監督制度,啟動再審制度改革;規范巡回審理和立案等工作;推行程序簡易化改革;改革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改革完善執行工作機制等。

二是改革和完善訴訟收費制度。為有效解決打官司難、打官司貴的問題,2007年4月1日施行的新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降低了訴訟收費標準,全國6520個人民法庭實行直接立案,占93.93%。除規范法院、律師收費外,還通過加強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提供無償法律服務,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三是檢察監督體制改革。加強對刑事立案、偵查活動、審判活動和刑罰執行活動的監督以及檢察機關自身的內外部監督,完善對民事、行政訴訟實施法律監督的范圍和程序;健全司法人員瀆職行為監督機制;完善未成年人檢察制度;深化人民監督員制度試點;推動檢務公開;等等。

四是司法行政改革。第一,監獄體制改革。2003年起,我國在黑龍江、重慶、上海等6省市開展以“全額保障、監企分開、收支分開、規范運行”為目標的監獄體制改革。2004年8月,試點省市區進一步擴大到14個。監獄執法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共同保障的新體制有望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第二,律師管理制度。中國已經建立起司法資格考試制度,提高了檢察官、法官和律師的進入門檻,并建立起規范律師隊伍的長效機制。目前,全國已有20個省市區開始探索公職律師、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第三,司法鑒定體制改革。2005年2月,《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獲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該《決定》規定,法院、司法行政機關不再保留司法鑒定機構;公安、國家安全以及檢察機關的司法鑒定機構,只為偵查工作提供服務,而不對社會開放;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將實行行政管理和行業管理相結合的制度。

五是經費保障的改革。經費困難一直困擾司法機關的公正執法,也是司法改革要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司法機關的經費保障實行“分級管理,分級負擔”原則;作為補充的是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實行的專項轉移支付。建立與完善政法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加大投入是經費保障改革的方向。

十年來司法改革的兩個亮點是:死刑復核制度的改革與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實施。

首先是死刑復核制度的改革。根據中央關于司法體制改革的部署和法律規定,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結束部分死刑案件核準權下放26年的歷史,順利實現死刑復核權的回收。[23]2007年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于復核死刑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對死刑復核裁判方式做出重大改革,規定對于報請復核的死刑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原則上只能做出核準死刑或者不核準死刑的裁定;只有在少數特定情況下,可以依法改判。部署死刑復核程序改革需要政治智慧和法律規劃。2007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嚴格依法辦案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量的意見》,要求切實把好死刑案件的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適用法律關,使辦理的每一起死刑案件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規定還要求,執行死刑應當公布,禁止游街示眾或者其他有辱被執行人人格的行為,禁止侮辱尸體。歷經十年之后,死刑復核權的收回體現了司法保障人權的使命,也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司法改革的奮力推進。死刑復核權收回是中國司法改革的突破性舉措,標志著司法改革朝著公平正義的目標又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標志著中國人權的巨大進步。

其次是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2004年12月22日,羅干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正確適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活動嚴厲打擊,決不手軟;同時,要堅持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這是中央領導首次從基本刑事政策的層面界定寬嚴相濟刑事政策。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2006年11月27日,羅干同志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善于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遏制、預防和減少犯罪”。2006年的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對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從刑事司法角度的強調。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包括刑事立法政策、司法政策和行刑政策。[24]近年來,刑事司法都是圍繞寬嚴相濟展開的,而且它是今后司法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提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是對“嚴打”刑事政策的反思,是刑法機制改革的回應,也是刑事政策合理性的追求。從邏輯和歷史發展來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的延續與改革。[25]當前,我們應當適應現階段懲治和預防犯罪的需要,適應寬嚴相濟基本刑事政策的調整,對刑事政策運行機制、結構作一個系統的反思與改進。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這為今后的司法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新的一輪司法改革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將會朝著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繼續推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祁连县| 万安县| 威信县| 大名县| 辛集市| 大厂| 阿尔山市| 寿宁县| 横峰县| 原阳县| 文成县| 应用必备| 喀什市| 彝良县| 奈曼旗| 安康市| 邵阳县| 安图县| 黄陵县| 金平| 巴东县| 侯马市| 黄平县| 卢龙县| 铜山县| 河池市| 峨山| 梅河口市| 开封市| 沐川县| 昌江| 曲周县| 清苑县| 南京市| 石河子市| 景德镇市| 横峰县| 肥西县| 虹口区|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