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治三十年(1978~2008)(第2版)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 3486字
- 2019-10-11 16:40:10
四 2007年至今: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落實期
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召開。十七大報告是黨的最新的綱領性文件,被譽為一篇光輝的法治報告。
十七大報告第六部分“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集中闡述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要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要推進依法行政;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十七大報告還強調,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構建和諧社會,弘揚法治精神,是十七大報告的一項重要內容。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首要特征,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弘揚法治精神。
十七大報告對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給出回答,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不僅有專門篇幅談到民主法治建設,而且十七大報告通篇充滿法治精神。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社會必須弘揚法治精神、崇尚法律權威,必須厲行法治、篤行法治。十七大報告最為關鍵的是為今后的法治建設做出宏觀部署和指導。報告提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十七大精神,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保證,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保證,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保證,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根本保證。[26]這為今后的法治建設指出了目標——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同時指明了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三十年之際紀念改革開放,既要追往昔,更要思來者。在經歷了1997—1999年的方略立法轉化期、1999—2002年的方略發展完善期和2002—2007年的方略深入推動期之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進入全面落實期。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結合實際進行大膽的理論創新和積極的實踐探索。[27]未來的中國法治,將按照十七大精神,切實地把十七大提出法治建設的重大任務落到實處。
[1] 王家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蔣熙輝,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法學博士。
[2] 李步云:《中國法治歷史進程的回顧與展望》,《法學》2007年第9期。
[3] 王家福:《關于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共中央法制講座匯編》,法律出版社,1998,第116頁。
[4] 肖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出、形成和發展》,《求是》2007年第20期。
[5] 孫振雷:《依法治國的憲法性思考——兼論江澤民同志十六大報告的法治精神》,《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6] 文正邦:《關于我國法制發展戰略的思考》,《現代法學》1993年第2期。
[7] 王貴國、梁美芬:《一國兩制:從理論到實踐》,《太平洋法律和政策期刊》(第7卷)1998年第2期。
[8]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52頁。
[9] 《香港基本法成功實施》,《瞭望新聞周刊》2007年第26期。
[10] 吳邦國:《深入實施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把“一國兩制”偉大實踐推向前進》,《中國人大》2007年第11期。
[11] 曹康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論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求是》2003年第10期。
[12] 童之偉等整理《黨的十六大后中國的憲法與法制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13] 李步云:《中國法治歷史進程的回顧與展望》,《法學》2007年第9期。
[14] 楊紹華:《十六大以來我國依法治國的新發展——訪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袁曙宏》,《求是》2007年第14期。
[15] 楊紹華:《十六大以來我國依法治國的新發展——訪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袁曙宏》,《求是》2007年第14期。
[16] 李龍:《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光輝歷程——兼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歷史地位》,《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1期。
[17] 袁曙宏:《法治規律與中國國情創造性結合的藍本——論〈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理論精髓》,《中國法學》2004年第4期。
[18] 袁曙宏:《法治規律與中國國情創造性結合的藍本——論〈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理論精髓》,《中國法學》2004年第4期。
[19] 應松年:《導言:當代中國行政法學的發展與使命》,載應松年主編《當代中國行政法》上卷,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第7頁。
[20] 領導小組的職責一是研究落實十六大確定的司法體制改革任務,向中央提出司法體制改革方案的建議,二是組織經中央批準的司法改革意見的實施。領導小組在中央政法委員會設專門的辦公室,由中央政法委機關領導兼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的工作職責主要是按照領導小組的工作部署和決定,組織、推動和協調司法體制改革的研究工作,組織重大改革措施的論證和試點,向領導小組提出司法體制改革的工作意見和修改有關法律法規的建議,檢查督促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定期向領導小組匯報司法體制改革的工作進展情況。
[21] 根據十六大關于司法體制改革的七項任務,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內組建七個專題研究小組,2003年全面開展調研,聽取地方黨委、政法委、政法部門、法學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和群眾的意見。2004年初形成《司法體制改革需要進一步掌握的情況和研究論證的問題》,并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開展了中外司法體制比較研究。2004年底,根據黨的十六大關于司法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按照從實際出發、積極穩妥,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最終形成《關于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初步意見》。
[22] 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設立刑事和民事行政專業委員會;高級、中級法院根據需要設立專業委員會;審委會討論案件必要時必須旁聽庭審、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民事行政案件當事人;審委會必須積極推行直接審理案件等。
[23] 1979年《刑事訴訟法》為確保死刑的正確適用,專門規定死刑復核程序,要求所有死刑立即執行案件都要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但盜竊、殺人、傷害、毒品等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死刑立即執行案件被授權給高級人民法院核準。在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圍繞死刑復核權是否收回存在爭議,最終最高人民法院再次把死刑復核權授權給高級人民法院。這并不符合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也不利于保證死刑案件質量。為了確保正確適用死刑,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同時對死刑案件的一、二審程序進行改革,改革和完善死刑案件的審判程序。2005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宣布收回死刑復核權。2005年8月底,最高人民法院新增3個刑事審判庭,以備對各高級人民法院上報的死刑判決進行復核。2005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啟動人民法院新一輪的全面改革,明確提到收回死刑復核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06年9月25日發布《關于死刑第二審案件開庭審理程序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明確了死刑、死緩案件的二審開庭范圍,確保被判處死刑被告人辯護權等合法權益,開庭前要圍繞上訴、抗訴理由和證據等對案卷材料重點審查,疑難、復雜、重大死刑案件應由院長或庭長擔任審判長。司法解釋還規定了證人、鑒定人、被害人應當出庭作證的情形,明確了二審開庭審理重點,裁判文書須寫明被告人及控辯各方意見,采納與否應作說明。全國人大常委會2006年10月31日通過《關于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將死刑案件的核準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12月29日發布《關于統一行使死刑案件核準權有關問題的決定》,明確廢止過去依法發布的關于授權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核準部分死刑案件的所有通知。
[24] 馬克昌:《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定位》,《中國法學》2007年第4期。
[25] 蔣熙輝:《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刑事法治改革》,《中央黨校學報》2008年第3期。
[26] 王勝俊:《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上),《人民論壇》2007年第24期。
[27] 王勝俊:《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上),《人民論壇》200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