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治三十年(1978~2008)(第2版)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 3199字
- 2019-10-11 16:40:08
三 社會主義法制的恢復與發展
(一)司法體制的恢復與建立
1.法院系統的建立與完善
“文化大革命”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司法建設的成果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意義,司法建設與改革由此而加快了步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1979年9月9日,中共中央曾發出批示,強調“加強中國共產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切實保證司法機關行使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職權。中央對司法工作的領導,主要是文件、政策的領導”。[18]同時,中央批示要“迅速健全各級司法機構,努力建設一支堅強的司法工作隊伍”,[19]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日趨完善。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十二次會議和1983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先后對《人民法院組織法》進行了若干補充和修改,人民法院組織得到進一步健全。
軍事法院是1978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復建的。海事法院是改革開放后為適應新的形勢需要而設立的。1984年11月14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在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海事法院幾個問題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于同年11月28日做出了《關于設立海事法院幾個問題的決定》。1985年1月根據這兩個決定,在廣州、上海、青島、天津、大連設立了海事法院。1987年增設武漢海事法院,1990年增設海口、廈門海事法院。海事法院下設海事審判庭與海商審判庭。1992年增設寧波海事法院。根據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自1980年3月始,開始重新設立鐵路運輸法院。至1982年5月,“重建鐵路運輸法院83個”,即北京鐵路運輸高級法院、各鐵路局所在地設中級人民法院20個,各鐵路分局所在地設鐵路運輸法院62個。1987年5月撤銷鐵路運輸高級法院。全國鐵路運輸法院合并為12個鐵路運輸中級法院與58個鐵路運輸法院。鐵路運輸法院下設刑事審判庭和經濟審判庭。
2.審判組織的完善
1979年,各級人民法院內除沿置刑事審判庭和民事審判庭外,最突出的特征是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擴充了法院內部組織。“1979年4月,四川省重慶市中級人民法院首設經濟審判庭。”[20]1986年湖南省汨羅縣人民法院、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率先設立了行政審判庭。1987年,四川、湖南、河南、云南等地法院先后設立了告訴申訴審判庭。最高人民法院為了更好地執行審判職能,在地方法院試點的基礎上,于1979年9月設立了經濟審判庭、1987年6月設立了告訴申訴審判庭、1988年9月設立了行政審判庭。為適應海事審判工作的需要,1987年3月設立了交通運輸審判庭。
3.審判制度與審判原則的建立健全
1979年后,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訴訟法對公開審判制度作了法律上的規定。此后,又制定頒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1979—1993年,審判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判委員會制度進一步完善。1979年人民法院組織法對審判委員會制度作了原則規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審判委員會的工作規則作了詳細規定,確立了審判委員會工作的主要范圍及審判委員會開會規則、開會程序等。
(2)審判機關內部監督機制形成。1985年11月,國務院頒行了《關于人民法院司法統計工作的若干規定》,明確了司法統計的組織領導、機構、職責,將法院各項工作科學地納入法律監督的軌道,便于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監督。1990年3月頒行了法院監察制度規章,設立了法院監察機構——監察室。監察部門的職責是監督、檢查法院工作人員執行法律、法規、政策及行政紀律的情況,受理對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的檢舉、控告等。[21]
(3)加強了民事審判工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民事審判活動逐漸在司法審判活動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據統計,1977年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為23.2萬件,1989年上升為181.5萬件。12年內增加了6.8倍。[22]
(4)積極開展經濟審判工作。1984年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經濟審判工作會議,確立了經濟審判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指導思想。1979—1989年各級人民法院審結經濟糾紛案件近220萬件,其中有1051件涉外、涉港澳案。[23]
(5)初步開展行政審判工作。1983年起,人民法院開始由民事審判庭和經濟審判庭分別受理行政案件。1986年開始各級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1983—1989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審行政案件26505件,審結25364件。[24]
(二)檢察制度的發展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3條規定重新設立人民檢察院,同年6月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正式辦公。根據憲法規定,1979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以下簡稱《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于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被審議通過。1983年9月2日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又對《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做 了修改。
(三)司法行政工作的恢復與開展
197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法小組向中共中央報送了《關于恢復司法機構的建議》。1979年9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需要,加強司法行政工作”,[25]決定重建司法部。在司法部組建后,地方各級司法廳(局)也相繼組建起來。司法行政工作得以恢復。[26]
(四)律師制度的全面發展
1979年7月頒布的《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明確規定被告人可以委托律師辯護。1979年初,黑龍江省呼蘭區開始配備律師承辦刑事辯護工作。緊接著北京市、上海市及黑龍江的大慶、哈爾濱、四川璧山等七個市、縣先后恢復了律師組織,開展起部分律師業務。到1980年10月,全國已有河南、陜西、山東3省成立了律師協會;北京、天津、上海、遼寧、黑龍江、江蘇、甘肅等17個省、市成立了律師協會籌備會或籌備領導小組;全國共建立了381個法律顧問處,有專職律師人員3000多名。1980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十五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這是新中國頒行的第一個律師立法。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后,為進一步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我國加快了律師工作改革和發展的步伐。1992年8月,司法部頒布了《關于律師工作進一步改革的意見》,1993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準了《司法部關于深化律師工作改革的方案》,同年12月27日,司法部又發布了《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法律規范》。這一系列律師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出臺或即將出臺,標志著我國正在逐步實現律師管理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規范化。截至1993年底,全國從事律師工作的人員已達66700多人,比1992年增加46.3%。律師機構也得到迅速發展,到1993年底,全國共有律師事務所5100多個,比1992年增加22.8%,創歷史最高增長速度。
(五)法學教學與研究的繁榮和發展
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思想解放的深入,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制建設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法制促進了法學研究的發展與繁榮,其表現在以下若干個方面。①法律院校及科研機構紛紛恢復、設立、擴大,為法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條件;②法學理論上節節突破,舊有的思想禁區被打破,法學理論有了極大的發展;③法律、法學社會團體紛紛設立,法學學術會議頻頻召開。隨著法學研究及法制建設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法律、法學社會團體。全國性的學術團體,如:“中國法學會”、“中國法律史學會”、“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法醫學會”、“中國監獄學會”,以及法律社會團體,如“中華全國律師協會”、“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工作協會”等紛紛成立。這些學會和協會按章程組成,定期召開研討會,有些學會還辦有刊物。各學會的工作及學術的交流也促進了法學研究的繁榮。
(六)普法工作大力開展
1979年司法部恢復后,在大力宣傳法制、實行社會綜合治理、變革人們法制觀念工作中下了很大的氣力。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在全體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消除“法盲”,使人們樹立起“守法”的觀念。在法制宣傳過程中,司法部采取了抓典型、搞試點、推廣經驗等辦法。1985年11月5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做出了《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普法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法律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