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恢復與發展

(一)從“七八憲法”到“八二憲法”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新時期的法制建設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隨著對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人們開始關注起民主與法制的建設問題。其中以恢復憲法的地位為最迫切的工作任務。1978年3月,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三部憲法,即1978年憲法,或稱“七八憲法”,其在結構上與1954年憲法和1975年憲法相同,除序言外,共四章,在條文上比1975年憲法增加一倍,共60條。在內容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確認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即在20世紀內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②強調要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恢復設置人民檢察院,加強法律監督職能;③重視科學、教育事業,規定大力發展科學、教育事業的基本方針和政策;④取消1975年憲法中某些錯誤規定,如“全面專政”等,恢復1954年憲法中曾經規定而被1975年憲法所取消的某些國家機關及其職權。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這部憲法存在諸多缺陷。但葉劍英在修改憲法的報告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內容,使民主和法制問題在認識上有所突破。他強調:“要按照法律,保護人民的權利。我們要使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的人感到,憲法規定的人身自由,民主權利,合法的經濟利益,都能得到切實的保障。”1978年7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民主與法制》。文章指出:“當前,我們十分需要這樣的社會主義的《刑法》和《民法》,以便司法部門量刑有準,執法有據。同時,我們也十分需要社會主義的訴訟法,使人民有冤能伸,有理能辯,有權根據法律的規定進行訴訟,以保衛自己的合法權利。”

此后,在五屆全國人大二次和三次會議上,1978年憲法的部分條文曾先后兩次做了修改,兩個修憲決議涉及1978年憲法的第34、35、36、37、38、42、43、45條共八條,其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①縣和縣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作為常設機關;②將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③將縣級人民代表大會改為由選民直接選舉;④將上級人民檢察院與下級人民檢察院的關系,由監督改為領導;⑤取消公民享有運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權利的規定。

1978年憲法的歷史功績是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它刪除了1975年憲法關于“全面專政”的條文,增加了有關實現四個現代化,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內容,從而激發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但從總體上來看,1978年憲法仍未擺脫“左”的影響,還沒有恢復到第一部憲法,即1954年憲法的水平,而且越來越不能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因而全面修憲已經是刻不容緩了。1980年,鄧小平在《關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指出:“中央將向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修改憲法的建議。要使我們的憲法更加完備、周密、準確,能夠切實保證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要使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要改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等。關于不允許權力過分集中的原則,也將在憲法上表現出來。”[11]在這個講話中,鄧小平有兩點極為重要的思想內容,對修改憲法有直接指導意義:一是要實行法治,二是要黨政分開。

1980年9月,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接受中共中央的修憲建議,決定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二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了許多重大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勝利完成了撥亂反正的歷史任務,這為制定新憲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通過周密細致的調查研究,歷時兩年零三個月,1982年憲法,也就是“八二憲法”終于經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并公布實施。

1982年憲法,也就是現行憲法,包括序言和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徽、首都四章,共138條。它是在我們國家實現歷史性轉變的重要時刻制定的,它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十二大新確定的重大決策及各項方針、政策制度化、法律化,根據新的歷史條件的需要,對我國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對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根本性問題都做了明確規定,是我國新的歷史時期的根本大法。現行憲法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法。它以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總的指導思想,確認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它規定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體、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結構三部分組成國家根本制度;規定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其特征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規定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賦予公民廣泛真實的權利自由與必要的義務。現行憲法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做出了很多新的重要規定,如強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完善國家機關民主集中制原則,擴大公民基本權利,確立憲法的最高權威,改革我國立法體制等。這使我國進入一個走向民主、法治國家的新階段。

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對現行憲法第10條和第11條進行修改,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第二次是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對現行憲法的部分條文做出重要修改,主要是增加了“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九條。這都是適應新形勢的正確舉措。

(二)法律體系的恢復與發展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的法制狀況可以說相當落后,針對當時立法工作量大、人力缺乏的情況,鄧小平批示:“法律條文開始可以粗一點,逐步完善。有的法規地方可以先試搞,然后經過總結提高,制定全國通行的法律。修改補充法律,成熟一條就修改補充一條,不要等待‘成套完備’。總之:有比沒有好,快搞比慢搞好。”[12]鄧小平的立法思想是一種務實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思想主張。它為新時期的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確定了基本的原則。從1979年開始,中國的立法工作進入了迅速發展時期。1982年7月10—24日,中央政法委在北京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全國政法工作會議,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除憲法外,這一時期的重要立法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80年1月1日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1980年1月1日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7年1月1日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1982年3月8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79年9月13日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所得稅法》(1980年9月10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1980年9月10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1981年12月13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84年3月12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82年8月23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1989年5月31日通過)等一系列涉及國家各個方面的法律相繼出臺。至此,以憲法為核心,以民事、經濟、行政、軍事、科技、教育、刑事等各方面基本法律為支柱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已初步建成。

1987年以后,根據現實情況的需要,我國適當地放慢了立法速度,而對法律的執行開始了認真的檢討,并于1987年開始清理以往頒行的法律、法規。1986年9月,在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漢斌做了《關于對1978年底以前頒布的法律進行清理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通過清理法律、法規,使立法工作日臻成熟,1991—1995年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全國人大再次加快了立法步伐,1991—1995年的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審議通過了109部法律,國務院制定了171件行政性法規,地方人大立法2300多件。[13]至1995年底,包括憲法在內,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國務院制定了700多部行政法規,地方政權機關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法規。

(三)基本法律的制定與實施

1.刑事法律體系

1979年6—7月召開的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一次通過了七部重要法律,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從《刑法》公布至1994年底,我國已頒布了20個單行刑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處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勞改犯和勞教人員的決定》;

(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

(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的決定》;

(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貪污罪、賄賂罪的補充規定》;

(6)《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走私罪的補充規定》;

(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泄露國家秘密犯罪的補充規定》;

(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補充規定》;

(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罪的決定》;

(1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走私、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分子的決定》;

(1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禁毒的決定》;

(12)《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犯罪的補充規定》;

(1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的犯罪分子的決定》;

(1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禁賣淫嫖娼的決定》;

(1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偷稅、抗稅犯罪的補充規定》;

(16)《全國人大常委會懲治劫持航空器犯罪分子的決定》;

(1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假冒注冊商標犯罪的補充規定》;

(1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決定》;

(1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犯罪的補充規定》;

(2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嚴懲侵犯著作權的犯罪的規定》。

可以說,這些法律、法規、法律性文件對于新時期打擊刑事犯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也構成了相對而言比較完整的刑事法律體系。[14]

2.民法體系

“文化大革命”時期,民事法律制度遭到重大破壞,在民事法律領域幾乎無法可依,而在短時間內制定出完整的民法典又不現實。為了適應現實的需要,1986年先行出臺了《民法通則》。《民法通則》調整民事活動中帶有普遍性、共同性的問題,是民事行為的基本準則。

《民法通則草案》由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同日,即1986年4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七號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該法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自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民事活動第一次有了可以遵循的一般性準則。

民法主要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品經濟關系,它必將隨著社會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得到補充與發展。在《民法通則》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一年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對《民法通則》在執行中遇到的問題,做出《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在物權方面,隨著經濟體制由商品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根據1988年憲法修正案的有關規定,相應地對土地管理法做出修正。在民事主體方面,1990—1992年,相繼頒布《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

1980年9月10日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并決定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991年12月由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于1992年4月1日起施行。它是一部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慣例的法律,是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維護收養關系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單行民事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于1985年4月10日,由六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1985年10月1日起施行。

以上這些法律、法規構成了初步的民法體系,為進一步的民事立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訴訟法體系

1979年6—7月召開的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一次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頒布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頒行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單行法規配合其施行,即《關于國家安全機關行使公安機關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職權的決定》、《關于迅速審判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決定》、《關于刑事案件辦案期限的補充規定》、《關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轄權的決定》、《關于軍隊保衛部門對軍內刑事案件行使公安機關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職權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于1991年4月9日起施行。民事訴訟法是進行民事訴訟的基本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的頒布實行,使得民事法律問題的依法解決終于有法可循,對于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事訴訟權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于1989年4月4日由大會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頒布,掀開了我國法制建設史上的光輝一頁。它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對保障人民的訴訟權利作了規定,明確了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審判權,規定了訴訟參加人的權利和義務,規定了適合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特點的訴訟程序,是我國歷史上最具有民主性的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自1990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據統計,1990年全國人民法院共收行政一審案件13006件,審結12040件;1991年收案25667件,審結25202件;1992年收案27125件,審結27116件。

4.憲法性法律、行政法體系

從1980年起,《民族區域自治法》起草小組開始起草工作。1984年3月,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將最后形成的草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之后,將草案提請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后于1984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民族區域自治法》經過幾十年的孕育和幾代人的努力終于誕生了,它的產生標志著我國民族區域自治走上了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為各種民族法規的制定確定了基本原則和立法精神,并為民族法律體系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動力。

1984年5月31日,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并于同日公布,該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有關教育的法律。它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教育法制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由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1986年7月1日起施行。《義務教育法》第一次將義務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

1990年11月9日,國務院第七十一次常務會議通過《行政復議條例》,199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0號發布該條例。至此,我國第一部行政復議的單行法規終于出臺了。

這些法律對于切實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5.經濟法制的初步建立

新的歷史時期,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經濟時期。社會生活開始走出政治性政策管束的狹隘空間,進入一個經濟法制時代。因此,這一時期立法工作的重點就是經濟立法工作。

(1)經濟合同法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于1982年7月1日起施行。《經濟合同法》的突出特點是以計劃經濟為前提,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發展商品生產。在經濟合同與計劃的關系方面,經濟合同法規定,經濟合同既是使國家計劃具體化和得到貫徹執行的重要形式,又是制訂計劃的重要依據和必要補充,經濟合同應當確保國家計劃的貫徹執行。

涉外經濟合同法草案經過多次修改,也于1984年10月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1985年3月21日通過,7月1日起實施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共7章43條,在總結中國對外貿易實踐的基礎上,比較全面、系統地規定了涉外經濟合同的各種法律制度和規范。

(2)企業法

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是中國第一部利用外資的法律,也是1978年以后中國第一部涉外經濟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于1986年4月12日由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其實施細則于1990年12月12日由國務院批準,由對外經濟貿易部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是第三部外商投資企業的法律,于1988年4月13日通過。

1986年12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該法適用于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破產問題。這個法律在中國的立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標志著市場經濟性質的法律制度開始建立。

1988年4月中國企業立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標志是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部重要法律”。[15]

(3)知識產權法

《商標法》是1982年8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的,1983年3月1日起施行。《專利法》是1984年3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于1985年4月1日起施行。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著作權法》于1991年6月1日起施行。

6.環境保護法

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與否,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法治水平。改革開放后,我國就抓緊進行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根據我國1978年憲法的有關規定和五屆人大的會議精神,草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該法于1979年9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原則通過,并于同日頒布實施。[16]經過十年的實踐,國務院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認真修改,提出了修改草案。

以1989年全面修訂頒布《環境保護法》為標志,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在自1979年《環境保護法(試行)》試行至1989年《環境保護法》正式頒布實施的十年期間,我國環境保護立法的主要任務是填補立法空白,補充并完善現行法律規定,以適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環境法制要求。

其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86年)。

(四)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一國兩制法律制度的建立

1990年4月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發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該基本法第一次把“一國兩制”的思想用基本法的形式體現出來,成為我國立法史上的創造,也標志著“一國兩制”法律制度的建立。繼此之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于1993年3月31日出臺,它對澳門過渡時期工作的開展、澳門回歸后社會的穩定及經濟繁榮都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確定了“一國兩制”法律制度的建立。這是一種世界上首創的法律制度,是我國立法史上的偉大實踐。鄧小平“一國兩制”思想的提出,是這一法律制度建構的思想理論基礎。

1982年憲法第31條明確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從而實現了一百多年來全國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愿望。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穩定繁榮,從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出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的規定,國家決定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對香港地區實行不同于內地的制度和政策,50年不變,并以基本法的法律形式來保障國家對香港基本方針政策的實施。[17]1985年4月10日六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正式批準《中英聯合聲明》的同時,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負責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工作。起草委員會先后召開多次全體會議,探討基本法的起草工作。經過三年半的辛勤勞動,1989年1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案)》出臺,經過充分論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終于在1990年4月4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正式頒布。

1987年4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簽署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中葡聯合聲明》簽署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也被提上了日程。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決定》。起草委員會由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各界人士和專家組成,經過廣泛征求意見,198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案)》出臺。經過多方論證研究,1993年3月31日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是我國國家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我國法制建設歷程中的大事。它把“一國兩制”的原則用基本法的形式確立,是我國立法史上的創舉。它以法典確立了香港和澳門回歸后的根本制度,是未來香港和澳門各方面社會生活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典,為香港和澳門經濟的發展與政治的穩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晋宁县| 浑源县| 肥东县| 贵南县| 和田市| 墨竹工卡县| 广平县| 嘉善县| 灌云县| 宜川县| 临夏市| 丹江口市| 遂昌县| 米林县| 天门市| 轮台县| 平远县| 三亚市| 和田县| 兖州市| 抚顺县| 菏泽市| 曲靖市| 南涧| 邓州市| 渭南市| 德惠市| 怀集县| 雷山县| 保德县| 荥经县| 宁夏| 茌平县| 剑阁县| 阿坝| 浙江省| 常熟市| 望城县| 平潭县|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