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法治:1978—1992

高旭晨[1]

一 撥亂反正與法律界的思想解放

(一)新時期的思想解放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76年10月,歷時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以“四人幫”被粉碎為標志而宣告結束。面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災難性后果,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人們確實難以在短時期內理出頭緒,被破壞殆盡的社會主義法制的恢復也處在徘徊不前的狀態之中。重建國家的法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從思想觀念上、制度認識上、社會認同上、體制建設上加以逐步推展。

1977年8月12—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在這次大會上,法制建設的問題并沒有得到重視,人們的思想還停留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認識水平上。在民主與集中的關系上,大會不顧十余年來黨內的民主制度被破壞殆盡的嚴重局面,仍然強調“不但要民主,尤其要集中”[2]。華國鋒同志在政治報告中提出了黨在今后一個時期的八項任務,基本沒有提到法制問題,更未將法制與民主制度建設相聯系,而是沿用了傳統的提法,即“一定要強化人民的國家機器;一定要發揚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3]

但這種情況很快有了改觀,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理論界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了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了打破思想的禁錮,使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討論使人們沖破了長期以來的思想禁錮,1978年5月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新時期的思想解放定下基調。

1978年6月2日,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馬列主義的基本原則,他認為“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這確實是一個十分嚴重的任務”[4]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做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在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講話中,鄧小平強調了社會主義法制問題。他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廠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外國人投資法等等,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并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5]

鄧小平同志的講話,為社會主義法制理論的建設,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可以說,這個講話給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理論研究的提出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密切聯系起來,明確提出用法制保障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理論建設的一大突破,為新時期立法、司法、執法及法學研究的發展打開了全新的局面。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

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閉幕,政治上徘徊不前、經濟上急躁冒進、思想上保守僵化的局面也隨之結束了,中國人民迎來了一個開放、改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民主與法制被置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鄧小平同志的講話精神被黨的政策所肯定。正如十一屆三中全會所指出的那樣:“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必須堅決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現在起,應當把立法工作擺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重要議程上來。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要保持應有的獨立性;要忠實于法律和制度,忠實于人民利益,忠實于事實真相;要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權。”[6]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7]其所確定的新時期的奮斗目標,使民主與法制的制度化建設有了發展的方向,也使前期的理論探討有了明確的政策保障。它也直接促成了法學理論的突破與更新。在這種思想解放的前提下,法學理論在各方面、多層次上形成了思想創新的大好局面。

(二)法學界的思想解放與法學理論的重構

1978年以來,法學研究乘思想解放的東風,突破了一個又一個學術禁區,形成了學術爭鳴的局面。這種學術上的爭鳴對立法、司法和執法工作的改進有著重要的作用。1978年以來,法學理論學科在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法與政策的關系等問題上形成爭論高潮;法律史學科在人治與法治的關系、清官的作用等問題上也屢屢展開有意義的學術論爭。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訴訟法、經濟法等學科也就各自學科劃分與具體問題進行不懈的探討,許多學術觀點在立法中被采納。法學界的思想解放體現在多個方面,本書中其他部分還將有更為詳盡的介紹,此處只述其大概。

新中國成立以后,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的法學理論基本上按蘇聯的國家與法權理論的模式構建。在學科體系上,法理學和政治學不分,被冠以“馬列主義關于國家與法權理論”、“國家與法的理論”等名稱。至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中國學者撰著或翻譯出版的著作大都以這兩者命名。在這種理論框架下,法的階級性、專政性被拔高突出,而法的社會性、規則性卻被忽視。法律被簡單地定義為國家中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國家屬性和政治屬性幾乎成為法的標示。這種狀況在新時期已經不能適合社會法制化的要求。

1.關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問題的討論

關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問題的討論,揭開了法學界思想解放的序幕。1979年1月16日《解放日報》發表李海慶的《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文,提出“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條保障人民的權利和利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文章引起法學界的重視,從而引發了一場關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大討論。[8]與此相關,有關“人治與法治”、“法大還是權大”等問題,也在全社會的范圍內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這些討論開拓了人們的思想,澄清了人們的認識。

2.有關法的本質問題的討論

關于法的階級性問題的討論是思想解放的另一個重要標志。1983年,《社會科學》第9期發表萬斌、倪建民的《法的共同性初探》,第12期發表田培炎的《也談法的共同性》;同年,《法學》第9期發表吳世宦的《也談技術法規的階級性》。這些文章提出了法的“共同性”和“兩重性”等觀點,再次引起法學界關于法的本質屬性的大爭論。1984年,《政治與法律》第1、4、5、6期分別發表了沈國明的《評“法的共同性”》、尤俊意的《關于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問題》與《對“法的共同性”的幾點質疑》、潘念之的《深入研究法的本質屬性問題》、齊乃寬的《論法的本質屬性及其特征》;同年,《社會科學》第5、9期分別發表萬斌的《法的階級性、共同性的再探索——兼與田培炎、沈國明同志商榷》、于浩成的《我國法制建設和法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1986年,《法學》第1期發表張宗厚的《對法的三個基本概念的質疑》一文,文章對“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階級性是法的唯一屬性”提出質疑。由此引發了全國范圍內關于法的本質的又一次大討論。[9]討論不僅引起全國法理學界、司法學界人士的重視,也引起中央領導人的關注,胡耀邦、胡啟立、萬里等先后作過批示。可見這場討論的影響之大,意義之深遠。

3.權利與義務本位的討論

權利與義務本位的討論,是法學理論更新的重要標志,它更注重法學研究的本質性問題,更少一些意識形態的因素,而多了一些法理層面的內容。1988年《法學》第8期發表張宗厚的《法學理論更新的進一步思考》一文,文章提出:“權利是法學的細胞,意志是法與法律之間的中介。”從而揭開法理學界有關法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之爭”的帷幕。討論涉及權利的淵源、類別、內在矛盾、權利和義務及其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其主要論點有以下幾個。①權利本位論。這種觀點認為,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中,權利是第一位的,是義務存在的根據和前提,只有在承認權利是義務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②義務中心論。這種觀點認為,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中,義務是第一性的,因為在實現社會價值中,權利和義務具有同等價值,而從實效上講,義務更重要。③權利義務本位(或權利義務無本位)論。這種觀點認為權利和義務都是法的本質的體現,它們之間不存在本位問題,無須設定何者為主,權利和義務密不可分。[10]

4.法學研究的新形式、新理念

隨著思想解放的進一步深入,一些法學研究的新形式、新理念被引入中國法學界。外國的法學著作大量被翻譯成中文,新自然法學派、工具主義法學派、實證主義法學派、社會法學派、經濟法學派等西方法學流派逐漸被中國的法學界所認識。同時,對法律文化的研究也開始出現。如梁治平等人所著的《新波斯人信札》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他的《法辨》一文,也引起了比較大的學術反響。梁治平寫道:“當我盡可能祛除主觀上的好惡,用客觀公允的態度去研究中國古代法律與文化及其相互關系時,我對于傳統的法律和文化漸漸產生出一種新的理解,那就是人們所說的‘同情的理解’……對于歷史的‘同情的理解’,不但使我學到了許多東西,而且為我下一步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這種學術研究的出發點和思考的角度,比以往的研究套路,已經有了諸多方面的不同。

這些學術討論與爭鳴,特別是有關法的階級性問題的討論,對法學的健康發展非常有必要,也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創新意義。它對“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政治性法律、政策代法的情況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將科學的法律觀引入法學研究中,不但明確了法律的規范性、規則性的本質特征,而且使立法工作擺脫了一些無形的條條框框,使法的作用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發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肥西县| 利津县| 汉川市| 福安市| 辉南县| 即墨市| 金昌市| 通化市| 吕梁市| 霸州市| 葵青区| 徐水县| 清徐县| 广河县| 成都市| 来安县| 辽宁省| 彩票| 介休市| 横山县| 积石山| 定州市| 东港市| 旬邑县| 惠州市| 拜城县| 益阳市| 富裕县| 新建县| 法库县| 永登县| 宿州市| 无棣县| 哈巴河县| 修武县| 灵璧县| 婺源县| 香格里拉县| 辽宁省|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