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治三十年(1978~2008)(第2版)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 1817字
- 2019-10-11 16:40:07
三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
中國法治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相結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一)始終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
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是三十年法治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改革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和根本保障。同革命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現在我們黨的中心任務、所處環境和隊伍結構已經發生許多重大變化。這些重大變化,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把黨對國家的領導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必須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黨要善于把管理國家和社會的主要方式,由過去主要運用命令和行政手段轉變為主要采用民主和法治方式。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二)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發展道路
人類政治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反復證明了一個道理: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法律制度,走什么樣的民主法治發展道路,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相適應。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植根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廣闊沃土,產生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而進行的偉大實踐,是適合中國國情和社會進步要求的法律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相比,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法治;與馬克思恩格斯理想社會主義的國家與法治相比,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治;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相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與發展道路,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
(三)始終高度重視法治在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法治作為人類創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越來越顯示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國法治建設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時間里,本來有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卻經歷挫折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重創,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正確認識法治建設在整個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法治建設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依法治國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根本任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要保障。
(四)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
由于中國封建社會法律意識傳統的殘留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后“極左”思潮的影響,中國人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還有待增強和提高?!巴椒ú蛔阋宰孕小?。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離不開全國人民法律意識的提高。為此,必須轉變觀念,從人治觀念轉變到法治觀念,從特權觀念轉變到平等觀念,從法律虛無觀念轉變到信仰法治,從義務本位觀念轉到權利義務相結合的觀念,等等。
(五)始終堅持法治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治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社會利益的分配器。法治建設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不僅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時進行法律的立、改、廢,推進法制的改革完善,而且要引導、規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為化解矛盾、解決糾紛、打擊犯罪、維護穩定、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奠定行之有效的法治基礎。
(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
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了維護人民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使命,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維護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為中國法治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人權建設提供了行動綱領和指南。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在全面發揮社會創造力的基礎上,實現和諧社會。
(七)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地,是要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是一個密切聯系、內在統一的整體。堅持三者的有機統一,是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