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以近代中國商會為主體的歷史透視(修訂本)
- 朱英
- 512字
- 2019-11-19 14:57:39
第二章 清末以前中國的強國家弱社會特征
國家與社會是一對互相聯系的歷史范疇,也可以看成是一對合體中不可分割的兩個分體。這里所說的國家,并非一個獨立的概念,而是與社會一詞相對應的特定國家概念,或曰政治國家,具體說來主要指國家機構。所謂社會,在這里也是與國家相對應的特定范疇,而不是廣義的社會概念,它指的是不受國家直接控制的獨立自治組織和非官方領域,即市民社會。馬克思的著作中,論及上述特定的國家與社會這一對概念時,對國家即有時稱政治社會或政治國家,有時亦簡稱國家。對社會一詞則或稱市民社會,或直接簡稱社會。[1]本書也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國家與社會這一對特定的概念。為了能更清晰地了解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有必要對清末以前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征略做論述。因此,本章即主要介紹這方面的情況。
盡管無有關的論文和專著對這方面的情況做專門論述,但眾所周知,在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下,中國自古即表現出強國家弱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說,直至19世紀末,中國并不存在任何類似西方那樣脫離國家控制的獨立自治社會。封建專制統治以其極為嚴密的方式,一直延伸到社會的最基層,這稱得上是中國不同于西方的一個顯著特點。以下從鄉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做一些具體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