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代吏員研究
- 王雷
- 2584字
- 2019-10-12 19:34:50
二 宮廷吏員的類別和數目
由于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因此在吏員方面也帶有女真民族的特色。尤其是宮廷吏員方面,大量任用宗室子和女真貴族子弟來充任。所謂宮廷吏員,就是在宮廷內部從事各種服務的人員,名目達數十種,有護衛、符寶郎(舊名牌印祗候,大定二年改為符寶祗候)、符寶典書(舊名牌印令史)、奉職(舊名不入寢殿小底,又名外帳小底)、奉御(舊名入寢殿小底)、筆硯承奉(舊名筆硯令史)、門祗候等,也稱為宮中諸局分承應人[27]。這些承應人分屬不同的機構。
護衛、符寶典書(即牌印令史)和符寶祗候(即牌印祗候)隸屬殿前都點檢司。殿前都點檢司“掌親軍,總領左右衛將軍、符寶郎、宿直將軍、左右振肅,宮籍監、近侍等諸局署、鷹坊、頓舍官隸焉”[28]。其中,器物局負責進御器械鞍轡等物,尚廄局負責御馬調習牧養之事,尚輦局負責承奉輿輦等事。
符寶郎、符寶典書(即牌印令史)和符寶祗候(即牌印祗候)為符寶局吏員。在《金史》的記載顯得較為混亂,我們做如下考述。
符寶郎的前身是符璽郎。“符璽郎”一職,肇始于秦王朝,漢唐以來相襲沿用,其職掌主要是監管御璽,位卑而職重。唐朝于長壽三年(694)或延載元年首次將“符璽郎”改為“符寶郎”,此后雖有反復,最終沿革下來。[29]《新唐書·百官志二》記載,符寶郎四人,從六品上。《宋史·職官志八》合班之制條記載,符寶郎為從七品官員。
金代的情況是:符寶郎四員,掌御寶及金銀等牌。舊名牌印祗候,大定二年改為符寶祗候,改牌印令史為符寶典書,四人。[30]史籍記載不甚明確,可以解讀成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由于排版問題,可以認為符寶郎為品官,其下設有兩種吏員:符寶祗候(牌印祗候)和符寶典書(牌印令史)。第二,符寶郎即是符寶祗候(牌印祗候),符寶典書即牌印令史。然而,《金史·選舉志三》記載符寶郎的出職規定:“正隆二年(1157)格,皆同護衛,出職與從七品除授。大定二年(1162)格,并同護衛。十四年,初收。余人遷進義。二十一年,英俊者與六品除,常人止與七品除。”據此,我們認為符寶郎屬吏員無疑,不同于唐宋的符寶郎為品官。但是符寶郎是否為符寶祗候(牌印祗候),還不能確定。
奉職(舊名不入寢殿小底,又名外帳小底)、奉御(舊名入寢殿小底)是隸屬近侍局的吏員[31]。周峰認為近侍局可能是熙宗改革官制的產物[32]。近侍局官員有:提點、使、副使和直長,分別為正五品、從五品、從六品和正八品。掌侍從,承敕令,轉進奏帖。吏員有奉御和奉職。奉御十六人,舊名入寢殿小底。奉職三十人,舊名不入寢殿小底,又名外帳小底,皆大定十二年(1172)更。[33]又記載:奉職,三十人,舊名不入寢殿小底,又名外帳小底。大定十二年更今名。[34]由此可見,奉御和奉職都是宮廷的侍從人員,二者區別是:后者不入寢殿,而前者入寢殿。
學界也有認為金代的奉職、奉御屬于儤使,金代儤使的部分職務名稱來自遼代,“奉御”本來叫“入寢殿小底”,“奉職”本來叫“不入寢殿小底”,符寶郎和符寶典書本來叫“牌印祗候”和“牌印令史”,都有遼代制度的痕跡。這些職務一般由皇室親戚和高官子弟擔任。[35]
門祗候是宣徽院引進司的吏員。宣徽院掌朝會、燕享,凡殿庭禮儀及監知御膳。其官員設置有:左、右宣徽使(均為正三品)、同知宣徽院事(正四品)、同簽宣徽院事(正五品)、宣徽判官(從六品)。宣徽院下設拱衛直使司、客省、引進司、尚衣局、儀鸞局、尚食局、尚藥局、太醫院、御藥院、教坊、內藏庫、金銀庫、雜物庫、宮闈局、內侍局等。儀鸞局的吏員有司吏二人。《金史》還有很多關于本把的記載,分別存在于尚輦局、尚藥局、頭面庫、段匹庫、金銀庫、雜物庫。典客署有吏員書表十八人,侍儀司掌侍奉朝儀,還有捧案、擎執、奉輦。
秘書監下設著作局、筆硯局、書畫局、司天臺。筆硯局的吏員是筆硯承奉,舊名筆硯令史,大定三年(1163),更為筆硯供奉,后以避顯宗諱,復更今名。[36]還有《金史》中記載僅有兩處的筆硯祗候也應為筆硯局屬吏。
關于祗候,關樹東認為,遼代的祗候郎君分左、右兩班,由左、右祗候郎君班詳穩司總領,因具體祗候事務的不同,分成筆硯、牌印、裀褥、御盞、燈燭、床幔、殿幄、車輿等局。還提出如下觀點:祗候郎君重在祗候,負責皇帝行宮的日常生活起居及帳前服務、執行公務等。[37]李桂芝也認為遼代有左、右祗候郎君,同時認為遼祗候郎君多出自皇族、國舅、契丹官僚和諸部貴族之家。
金朝是在推翻遼王朝統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同樣作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宮廷內部的某些制度上必定有因襲之處。史籍記載中金代不但有符寶祗候、筆硯祗候、門祗候,還有祗候郎君。祗候郎君又有尚書省祗候郎君和王府祗候郎君。《金史·百官志一》尚書省條記載:“尚書省祗候郎君管勾官,從七品,掌祗候郎君,謹其出入及差遣之事。”可知,祗候郎君在尚書省祗候郎君管勾官的指揮下進行具體的各種宮廷之中的服務。關于郎君,李錫厚認為金立國后,宗室成員即是郎君。[38]然而根據《金史》“祗候郎君、宗室郎君、王府郎君、省郎君、走馬郎君”[39]的記載來看,郎君更多意義上是一種尊稱,并無實質含義。如祗候郎君重在說明其祗候身份;宗室郎君僅說明其宗室成員的身份;王府郎君、省郎君重在說明其在親王府和尚書省充任吏員;走馬郎君則為尚書省屬吏[40],正員五十人。
根據《金史·選舉志三》的記載,除以上論述的承應人之外,宮中還有正班局分、雜班局分和其他局分具有職役性質的承應人。正班局分包括:尚藥、果子本把、奉膳、奉飲、司裀、儀鸞、武庫本把、掌器、掌輦、習騎、群子都管、生料庫本把等。雜班局分包括:鷹坊子、尚食局廚子、果子廚子、食庫車本把、儀鸞典幄、武庫槍寨、司獸、錢帛庫官、旗鼓笛角唱曲子人、弩手、傘子。其他局分,若秘書監楷書及琴、棋、書、阮、象、說話待詔等。
以上這些宮廷吏員在各機構官員的指揮下,為宮廷內皇族成員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進行全方位的服務。
唐代任何人得到散官之后都需要擔任儤使,金代史料中最常見的是提到宗室、蔭敘兩種出身者需任儤使,其內容主要是擔任諸局分承應人,包括護衛、符寶郎、符寶典書、奉御、奉職、門祗候、筆硯承奉、尚衣承奉、知把書畫、內藏本把、捧案、擎執儤使、奉輦,以及東宮和妃子身邊的同類職務等。這些職務相當于元代的怯薛,都為皇室成員服務。[41]由此可知,金代宮廷吏員制度與同為北方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遼、元有諸多相似之處,體現了制度上的一脈相承。
根據《金史·百官志》做如表3-1的金代中央吏員設置表。
表3-1 金代中央吏員設置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