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央吏員的類別和數目
一 中央政府部門吏員的類別和數目
吏制依附于官制而存在。武玉環先生認為,金朝中央官制淵源于唐宋官制。三朝官制的基本結構相同,官署的名稱與職掌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唐、宋中央官制設立三省六部,而金并三省為尚書省,使中央集權更為強化。[1]中央漢官制度是隨著金朝官制的改革而逐步確立的。天眷元年,熙宗“頒新官制及換官格”[2],對太宗天會年間建立的三省制進行改革。海陵在位時期,“頒行正隆官制”[3],對官制進一步改革,中央只設尚書一省,作為全國唯一的最高政務機構。下設左右司、六部。左、右司分督六部文案,其中左司總察吏、戶、禮三部之事,右司總察兵、刑、工三部之事。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世宗大定中,又設臨時軍事統帥機構元帥府,戰罷則廢),也歸尚書省管轄。此外,糾察百官的御史臺、監修國史的國史院、掌制撰詞命的翰林學士院、掌皇族政教的大宗正府以及宣撫司、勸農使司、司農司、三司等中央各政府部門存在大量的吏員,主要是令史和譯史、通事,在官員的指揮下從事具體的文書事務。所以,我們在討論吏員類別和數目的時候,就不能不涉及各機構官員的類別和數目。
(一)尚書省的吏員類別和數目
金代的官吏都是有固定編制的。正隆官制以尚書省作為唯一的最高政務機構,設尚書令,左、右丞相,左、右丞,參知政事。世宗時,對正隆官制稍作調整,在左、右丞相之下設平章政事,與尚書令、左右丞相并為宰相,而以左右丞、參知政事為執政官,成為定制。按照史籍記載,尚書省職官設置有:尚書令一員(正一品,總領紀綱,儀刑端揆);左、右丞相各一員(從一品);平章政事二員(從一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掌丞天子,平章萬機)。左、右丞各一員(正二品),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左、右丞與參知政事為宰相之貳,佐治省事)。
尚書省下設左右司,其官員類別和數目基本相同:都是郎中一員(正五品)、員外郎一員(正六品)、都事二員(正七品)。其中,左司員外郎掌本司奏事,總察吏、戶、禮三部受事付事,兼帶修起居注官,回避其間記述之事;右司員外郎掌本司奏事,總察兵、刑、工三部受事付事,兼帶修注官,回避其間記述之事。左、右司的都事掌本司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兼知省內宿直,檢校架閣等事。除此之外,右司還設有尚書省祗候郎君管勾官(從七品,謹其出入及差遣之事)。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以前,由走馬郎君擬注。《泰和令》規定,以左右司的女真都事兼。金哀宗正大年間,改用親從人。
架閣庫設有職官管勾二員(正八品)和同管勾二員(從八品),哀宗正大年間均省一員,掌總察左右司大程官追付文牘,并提控小都監給受紙筆。
提點歲賜所的職官由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兼,掌提點歲賜出入錢幣之事。
堂食公使酒庫的職官有:庫使一員(從八品,掌受給歲賜錢,總領庫事)、副庫使一員(正九品,掌貳使事)。
直省局的職官有:局長(從八品,掌都堂之禮及官員參謝之儀)、副局長(正九品,掌貳局長)。管勾尚書省樂工(從九品)。職官員數失載,據上下文推測均為一員。
架閣庫設有數量眾多的吏員。吏員類別有省令史、譯史、通事、走馬郎君、曳剌等。
省令史是在尚書省諸房(科)從事文案工作的具體辦事人員,也稱為掾史、省掾。從事翻譯工作的具體辦事人員是省譯史和省通事,前者從事書面的翻譯,后者是口頭的翻譯吏員。由于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多民族政權,隨著女真文字的創立,境內通行的語言有漢語、女真語、契丹語,所以省令史有漢令史和女真令史,一度還有契丹令史。另外,出于統治境內各部以及和高麗、西夏、回紇外交的需要,尚書省設有通曉兩種以上語言的譯史、通事,分別是書面、口頭的翻譯吏員。
尚書省吏員的數目,據《金史·百官志一》記載:令史有女真省令史三十五人,其中左司二十人,右司十五人。[4]漢令史三十五人,其中左司二十一人,右司十四人。省譯史十四人,左右司各七人。女真譯史同。通事八人,左右司各四人。高麗、夏國、回紇譯史四人,左右司各二人。諸部通事六人。曳剌(曳剌原為契丹語,是低級屬吏名)二十人。走馬郎君五十人。
根據史籍記載,尚書省正員官26人,吏職186人。尚書省吏員約占官吏總人數的87.7%。
(二)樞密院(元帥府)的吏員類別和數目
金代元帥府的設置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從太宗天會三年至海陵天德二年,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常設的軍政合一的統治機構;后期從世宗大定年間復置元帥府至金末,是兵興始置、兵罷則省的封建軍事統帥機構。[5]海陵于天德二年改都元帥府為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政令,受尚書省節制。成為金朝常設的最高軍事機構。大定以后,元帥府與樞密院交替并行。“樞密院每行兵則更為元帥府,罷則復為院。”[6]王曾瑜認為這大致適用于金世宗和金章宗兩代。除金世宗初年和金章宗末年兩次對宋戰爭設都元帥府外,其余四十多年和平時期內都由樞密院掌軍。世宗、章宗時期,最高政務機構尚書省對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有提控、節制之權,實際上是進一步加強皇權的措施。[7]衛紹王大安三年(1211),蒙古大舉南下侵金,元帥府由臨時機構轉為常設機構,與樞密院并存,直到金朝滅亡。
根據《金史·百官志一》記載,都元帥府的職官設置有:都元帥一員(從一品)、左右副元帥各一員(正二品)、元帥左右監軍各一員(正三品)、左右都監各一員(從三品)、經歷、都事、知事各一員(正七品)、檢法一員(從八品)。
都元帥府吏員的類別和數目為:女真令史十二人(承安二年十六人),漢人令史六人。譯史三人,女真譯史一人(承安二年二人)。通事,女真三人,后為六人(承安二年復為三人),漢人二人。泰和六年伐宋時,權設平南撫軍上將軍(正三品)至殄寇果毅都尉(從六品),凡九階,[8]軍還即罷。置令譯史八十人,正三十三人,其余四十七人從都元帥府選擢。
綜上,都元帥府的正員官11人,吏職34人左右,伐宋時吏職80余人。都元帥府吏員約占官吏總人數的75.6%,伐宋時都元帥府吏員約占官吏總人數的87.9%。
樞密院的職官設置有:樞密使一員(從一品,掌凡武備機密之事)、樞密副使一員(從二品)、簽書樞密院事一員(正三品)、同簽樞密院事一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五品)、都事一員(正七品,掌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兼知宿直之事)、架閣庫管勾一員(正八品)、知法、檢法各二員(從八品,掌檢斷各司取法之事)。
樞密院吏員類別和數目:樞密院令史,女真十二人,漢人六人,三品官子弟四人,吏員轉補二人。譯史三人,通事三人,回紇譯史一人,曳剌十五人。
綜上,樞密院的正員官11人,吏職46人,樞密院吏員約占官吏總人數的80.7%。
(三)御史臺的吏員類別和數目
金代的御史臺是中央監察機構。熙宗于天眷元年設御史臺,終金之世而未改。主要對官僚體制下各個部門行使監督職權。海陵即位后,御史臺開始真正發揮作用,監察百官。
根據《金史·百官志一》記載,御史臺設置的職官有:御史大夫一員(從二品,掌糾察朝儀、彈劾官邪、勘鞫官府公事。凡內外刑獄所屬理斷不當,有陳訴者付臺治之)、御史中丞一員(從三品)、侍御史二員(從五品,掌奏事、判臺事)、治書侍御史二員(從六品,掌同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二員(正七品,每遇朝對立于龍墀之下,專劾朝者儀矩,凡百僚假告事具奏目進呈)、監察御史十二員(正七品,掌糾察內外非違、刷磨諸司察帳并監祭禮及出使之事)、典事二員(從七品)、架閣庫管勾一員(從八品)、檢法四員(從八品)、獄丞一員(從九品)。
吏員類別和數目:御史臺令史,女真十三人,其中班內祗六人,終場舉人(參加科舉考試,考到殿試才被黜落的舉子)七人。漢人十五人,其中班內祗七人,終場舉人八人。譯史四人,其中班內祗二人,終場舉人二人。通事三人。
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數目失載,根據前后文推測均為一員。若果真如此,御史臺的正員官28人,吏職35人,御史臺吏員約占官吏總人數的55.6%。
(四)六部的吏員類別和數目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是尚書省下轄的最重要的機構。“國初與左、右司通署,天眷三年始分治。”[9]
(1)根據《金史·百官志一》記載,吏部主要執掌文武百官的選授、勛封、考課、出給制誥等。“以才行勞效,比仕者之賢否。以行止、文冊、貼黃簿,制名闕之機要。正七品以上,以名上省,聽制授。從七品以下,每至季月則循資格而擬注,自八品以上則奏,以下則否。”[10]職官設置有: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掌文武選、流外遷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誥,一員掌勛級酬賞、承襲用蔭、循遷、致仕、考課、議謚之事)、員外郎四員(從六品,天德二年增作四員,后省,分判曹務及參議事,所掌與郎中同)、主事四員(從七品,掌知管差除、校勘行止,分掌封勛資考之事,惟選事則通署,及掌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兼知本部宿直、檢校架閣)。
架閣庫在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設立,由主事提控。職官有:管勾一員(正八品,掌吏、兵兩部架閣,兼檢校吏部行止)、同管勾一員(從八品)。
官誥院設職官提舉(掌署院事)二員。
吏部吏員類別和數目:令史六十九人,其中女真令史二十九人。譯史五人,通事二人,與令史同。泰和八年(1208),令史增十人。
通常情況下,吏部的正員官16名,吏職86名,吏部吏員約占官吏總人數的84.3%。
(2)戶部主管財政方面的事務,包括戶籍、物力、婚姻、繼嗣、田宅、財業、鹽鐵、酒曲、香茶、礬錫、丹粉、坑冶、榷場、市易;度支、國用、俸祿、恩賜、錢帛、寶貨、貢賦、租稅、府庫、倉廩、積貯、權衡、度量、法式、給授職田、拘收官物、并照磨計帳等。交鈔庫、印造鈔引庫、抄紙坊、交鈔庫物料場、隨處交鈔庫抄紙坊、平準務隸戶部。職官設置有: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泰和八年減一員,大安二年復增)、郎中三員(從五品,天德二年置五員,泰和省作二員,又作四員,貞祐四年置八員,五年作六員)、員外郎三員(從六品)、主事五員(從七品,女直司二員,通掌戶度金倉等事,漢人司三員,同員外郎分掌曹事,兼提控編附條格、管勾架閣等事)。
架閣庫設有職官:管勾一員(正八品,掌戶、禮兩部架閣,衛紹王大安三年以主事各兼之)、同管勾(從八品)、檢法(從八品)、勾當官五員[正八品,海陵貞元二年(1154),設干辦官十員,從七品。三年(1155),置四員,尋罷之。四年,更設為勾當官,專提控支納、管勾勘覆、經歷交鈔及香、茶、鹽引、照磨文帳等事。承安二年作四員,貞祐四年(1216)作十五員,五年(1217)作十員,興定元年五員,二年復作十員]。
戶部吏員類別和數目:令史七十二人,內女真十七人。譯史五人,通事二人。泰和八年增八人。
架閣庫的職官設置有變動,以章宗泰和年間為例,戶部的正員官20名,吏職87名,戶部吏員約占官吏總人數的81.3%。
(3)禮部“掌凡禮樂、祭祀、燕享、學校、貢舉、儀式、制度、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天文、漏刻、國忌、廟諱、醫卜、釋道、四方使客、諸國進貢、犒勞張設之事”[11]。惠民司隸禮部。職官設置有: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郎中一員(從五品)、員外郎一員(從六品)、主事二員(從七品)。
禮部吏員類別和數目:令史十五人,內女真五人。譯史二人,通事一人。
禮部的正員官6人,吏職18人,禮部吏員占官吏總人數的75%。
左三部檢法司的職官有:司正(正八品,掌披詳法狀)二員、檢法(從八品,掌檢斷各司取法文字)二十二員。吏員類別和數目的相關史料闕如。
(4)兵部“掌兵籍、軍器、城隍、鎮戍、廄牧、鋪驛、車輅、儀仗、郡邑圖志、險阻、障塞、遠方歸化之事”[12]。四方館、法物庫、承發司、軍器監、武衛軍都指揮使司隸兵部。職官設置有: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郎中一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主事二員(從七品)。
兵部吏員類別和數目:令史二十七人,內女真十二人。譯史三人,通事二人。
兵部的正員官7人,吏職32人,兵部吏員約占官吏總人數的82.1%。
軍器監,設于承安二年,下設甲坊、利器兩署。泰和四年改監為署,至寧元年復為軍器監,下設軍器庫、利器署。掌修治戎器之事。職官設置有:監(從五品)、少監(從六品)、丞(從七品)、直長(正八品)。吏員類別和數目失載。
(5)刑部主要負責法律、刑罰方面的事務,包括律令格式、審定刑名、關津譏察、赦詔勘鞫、追征給沒;監戶、官戶、配隸、訴良賤、城門啟閉、官吏改正、功賞捕亡等。萬寧宮提舉司、慶寧宮提舉司屬刑部。職官設置有: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郎中一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一員掌律令格式、審定刑名、關津譏察、赦詔勘鞫、追征給沒等事,一員掌監戶、官戶、配隸、訴良賤、城門啟閉、官吏改正、功賞捕亡等事)、主事二員(從七品)。
架閣庫的職官有:管勾(正八品,掌刑、工兩部架閣,大安二年以主事各兼)一員、同管勾(從八品)一員。
刑部吏員類別和數目:令史五十一人,內女真二十二人。譯史五人,通事二人。
刑部的正員官9人,吏職58人,刑部吏員約占官吏總人數的86.6%。
(6)工部“掌修造營建法式、諸作工匠、屯田、山林川澤之禁、江河堤岸、道路橋梁之事”[13]。修內司、都城所、祗應司、甄官署、上林署隸工部。職官設置有: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郎中一員(從五品)、員外郎一員(從六品)、主事二員(從七品)。
覆實司的職官有:管勾(從七品,隸戶、工部,掌覆實營造材物、工匠價直等事。大安元年,隸三司、工部,罷同管勾。貞祐五年并罷之,以二部主事兼。興定四年復設,從省擬,不令戶、工部舉)一員。
工部吏員類別和數目:令史十八人,內女真四人。譯史二人,通事一人。
工部的正員官7人,吏職21人,工部吏員約占官吏總人數的75%。
右三部檢法司的職官設置與左部相同,興定二年,右部額外設檢、知法及掌法,四年罷。有關吏員的史料未見史載。
檢索二十四史,左、右三部檢法司的名稱只在金代出現,且相關史料過于簡略,無法得出結論。
從以上六部各部門所設職官與吏員的類別和數目以及吏員在官吏總人數中的比例可以看出,吏部、戶部、刑部這三部的令史、譯史、通事設置在數量上要多于其他三部,而刑部、吏部、兵部、戶部這四部吏員在各自部門官吏總人數的占比上遠超出禮部和工部,顯示出這四部相對來說日常文書事務比較繁雜,而禮部、工部的日常文書事務相對來說較為簡單,不需要太多吏員。
(五)中央其他機構吏員的類別和數目
雖說金代官制基本承襲唐宋之制,然而,與唐宋官制相比,“金代的官制是缺乏系統性的,往往隨事置官,故有旁見側出之弊”[14]。
唐代的中央機構,除了三省和御史臺之外,還有九寺五監,九寺是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五監是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都水監、軍器監。九寺長官稱卿,五監長官多稱監,這些官員根據臺省的指令辦理各種專門事務。北宋前期雖然保留唐代九寺的名位,在諸監的機構設置上,除了承襲唐代的五監外,還增設有司天監。但是大部分長官已成閑官。
金代的中央機構設置較為混亂,根據《金史·百官志》記載,除了省、臺、院、六部之外,還設有大宗正府、勸農使司、司農司、三司、國史院、翰林院、審官院、太常寺、殿前都點檢司、宣徽院、秘書監、國子監、太府監、少府監、軍器監、都水監、諫院、大理寺、弘文院、登聞鼓院、登聞檢院、記注院、集賢院、益政院、武衛軍都指揮使司、衛尉司。
可以看出,唐宋的寺監制度到金代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張帆《回歸與創新——金元》一文,根據金、元二史《百官志》的記載,與唐宋寺監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唐宋的九寺五監系統到金、元已經面目全非”[15]。我們借鑒他的研究成果,金代的具體情況如下。
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將作監不再設置。其中,光祿寺的職掌歸禮部、宣徽院;太仆寺的職掌歸兵部、殿前都點檢司;鴻臚寺的職掌歸禮部。太常寺、衛尉寺(金代更名為衛尉司)、宗正寺(金代更名為大宗正府,又名大睦親府)、大理寺、司農寺(金代的勸農使司、司農司)、太府寺(金代更名為太府監)、國子監、少府監、軍器監、都水監在金代的職掌基本沒有變化。為理清金代這些設置復雜的官僚機構,從其職司,可以分以下四個系統來介紹。
(1)農田水利、官營手工業及金谷儲藏系統。包括勸農使司(司農司)、都水監、太府監、少府監等。
金代的勸農使司,與唐宋的司農寺職掌基本相同,職掌勸課力田之事。泰和八年(1208)罷,貞祐年間復置。職官設置有使、副使各一員,分別是正三品、正五品。興定六年(1222)罷,改立司農司,兼采訪公事。設置職官有:大司農一員(正二品)、卿三員(正四品)、少卿三員(正五品)、知事二員(正七品)。曾兩度在地方設行司農司。前后均無吏員設置的記載。應屬史籍失載。
都水監掌川澤、津梁、舟楫、河渠之事。下設街道司。分治監,專規措黃河、沁河,衛州置司。職官設置有:監(正四品)、少監(從五品)、丞二員(正七品)、掾(正八品)。一般來說,掾為政府機構中的吏員,這里列為正八品的官員。可能是修史者的失誤,如要得出結論,尚需進一步考證。
太府監掌出納邦國財用錢谷之事。官員設置有:監(正四品)、少監(從五品)、丞二員(從六品)。下設左、右藏庫、支應所(也作支承所)、太倉、酒坊、典給署、市買司。除支應所職官為都監、典給署職官為令、丞[16]外,其他機構的職官均為使、副使。左右藏庫均有本把的吏員設置。左藏庫、太倉分別是國家的金庫、糧庫,并分別擔負金朝金谷貯藏的具體事權。右藏庫掌錦帛毛褐、地方各路府州縣的貢賦事宜。支應所掌宮中出入、御前支賜金銀幣帛。典給署掌宮中所用薪炭冰燭、并管官戶。市買司,天德二年更為市買局,負責購買宮中所用果實生料等物。
少府監掌邦國百工營造之事。官員設置與太府監同。下設尚方署、圖畫署、裁造署、文繡署、織染署、文思署。[17]各署設官有令(從六品)、丞(從七品)、直長(正八或從八品)。裁造署有裁造匠、針工婦;文繡署有繡工等職役性質的吏員設置。尚方署掌造金銀器物、亭帳、車輿、床榻、簾席、鞍轡、傘扇及裝釘之事。圖畫署掌圖畫縷金匠。文思署掌造內外局分印合、傘浮圖金銀等尚輦儀鸞局車具亭帳之物并南市、西夏、高麗三國生日等禮物,織染文繡兩署金線。各署之間分工合作,負責供給宮廷所需器物、服飾等。
三司設置于泰和八年,貞祐年間罷。“省戶部官員置三司,謂兼勸農、鹽鐵、度支,戶部三科也。”[18]分掌本應屬于戶部的職能,這也反映了金代機構設置的隨意性。職官設置有:使一員(從二品)、副使一員(正三品)、簽三司事一員(正四品)、同簽三司事一員(正五品)、判官三員(從六品)、規措審計官三員(正七品)、知事二員(從七品)、勾當官二員(正八品)、管勾架閣庫一員(正八品)、知法三員(從八品)。
吏員的類別和數目:三司令史五十人,內女真十人,漢人四十人。大安元年增八人。譯史二人,大安元年增一人。通事二人。此外,勾當官下有照磨吏員七人。照磨吏員,在史籍中的記載僅此一處,應是主要從事照磨計帳、文帳事務的一類吏員。
(2)禮儀、文化教育系統。包括太常寺、國子監、國史院、記注院、弘文院、翰林學士院、集賢院、益政院等。
尚書省禮部掌全國禮儀,但是只負責政令的頒行、禮儀原則的制定,而具體的禮制細節則歸寺監。金代的太常寺設置于皇統三年,掌禮樂、郊廟、社稷、祠祀之事。下設太廟署、廩牲署、郊社署、諸陵署、園陵署、大樂署等。宣徽院所掌朝會禮儀等,多數涉及朝廷和皇家成員,因此放在宮廷吏員部分進行論述。
國子監是主管教育、學校的機構,職官有祭酒(正四品)、司業(正五品)、丞二員(從六品),明昌二年增一員,兼提控女真學。下設國子學、太學。
國史院,顧名思義,就是修撰國史的機構。其官員設置有:監修國史、修國史、同修國史二員(這三名職官品級失載)、編修官(正八品)、檢閱官(從九品)以及修遼史刊修官一員,編修官三員。吏員設置有:國史院書寫,海陵時置,女真、漢人各五人。
記注院。修起居注,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明昌元年(1190),下詔毋令諫官兼或以左右衛將軍兼。貞祐三年,定制,以左右司首領官兼。
弘文院掌校譯經史。職官設有:知院(從五品)、同知弘文院事(從六品)、校理(正八品)。
翰林學士院,掌制撰詞命。職官設置有:翰林學士承旨(正三品,貞祐三年升從二品)、翰林學士(正三品)、翰林侍讀學士(從三品)、翰林侍講學士(從三品)、翰林直學士不限員(從四品)、翰林待制不限員(正五品)、翰林修撰不限員(從六品)、應奉翰林文字(從七品)。由于金朝為女真貴族建立的政權,統治下的人民不但有女真族、漢族人,還有契丹人,金統治者在天德三年,命翰林學士院自侍讀學士至應奉文字,通設漢人十員,女真、契丹各七員。
官誥院有吏員誥院令史的設置,人數不詳。[19]此外,貞祐五年(1217),設集賢院。正大三年(1226)于內廷置益政院。史籍均無相關吏員設置的記載。
(3)監察系統。包括登聞鼓院、登聞檢院、諫院、審官院、大理寺。
金代的中央監察機構分察官與言官兩大系統。察官系統除御史臺之外,還有登聞鼓院和登聞檢院。言官系統主要由諫院和審官院構成。[20]其中,諫院和御史臺隸屬尚書省,掌監察尚書省和六部、諸司、院、監、寺的百官。“登聞檢院隸屬御史臺,掌監察尚書省和御史臺理斷不當事。登聞鼓院則隸屬尚書省,掌監察御史臺和登聞檢院理斷不當事。”[21]另有學者認為:登聞檢院和登聞鼓院是監察御史臺和尚書省的機構。這兩個機構在設置之初,海陵及世宗時期尚起一定作用,及至后來,兩院經常關鎖,漸同虛設。[22]
登聞檢院的職官設置有:知登聞檢院(從五品)、同知登聞檢院(正六品)。知法(從八品),女真、漢人各一員。登聞鼓院,長官在承安二年以諫官兼。其職官設置與登聞檢院同,有:知登聞鼓院(從五品)、同知登聞鼓院(正六品)。知法(從八品),女真、漢人各一員。
金代的諫院職官有:左、右諫議大夫(正四品)、左、右司諫(從五品)、左、右補闕(正七品)、左、右拾遺(正七品)。
金代的審官院在承安四年(1199)設,罷于大安二年(1210)。“掌奏駁除授失當事。隨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官除授,并送本院審之。補闕、拾遺、監察雖七品,亦送本院。或御批亦送稟,惟部除不送。”[23]若注擬失當,止令御史臺官論列。職官設置有:知院一員(從三品)、同知審官院事一員(從四品)。吏員有:掌書四人。女真、漢人各二人,以御史臺終場舉人辟充。
大理寺設置于天德二年(1150)。職官設置有:卿(正四品)、少卿(從五品)、大理寺正(正六品)、丞(從六品)。掌審斷奏案、詳細審定疑難案件。司直四員(正七品)、評事三員(正八品),掌參議疑難案件、披詳法狀。知法十一員(從八品),掌檢斷刑名事。明法二員(從八品),興定二年后,同流外,四年罷。
(4)皇族事務系統。包括大宗正府、衛尉司等。
金代設有掌皇族事務的大宗正府[24]。其官員設置有:判大宗正事[泰和六年(1206)改為判大睦親事]一員(從一品)、同判大宗正事(泰和六年改為同判大睦親事)一員(從二品)、同簽大宗正事(泰和六年改為同簽大睦親事)一員(正三品)、大宗正丞(泰和六年改為大睦親丞)二員(從四品)、知事一員(從七品)、檢法(從八品)、諸宗室將軍(正七品)。雖然《金史·百官志一》沒有宗正府吏員設置的相關記載,但史籍中有孛術魯阿魯罕補宗正府令史[25]的記載,證實了宗正府吏員設置有令史,數目不詳,有無其他吏員,還需進一步考證。
金代的衛尉司由唐宋的衛尉寺更名而來。職官設有:中衛尉(從三品,總中宮事務)、副尉(從四品)、左右常侍(均為從五品,其中左常侍負責周護導從儀仗之事)、常侍官:護衛三十人(同東宮)、奉引八十人(同控鶴)、傘子四人(同控鶴)、執旗二人(同儀鸞)。這些無品級的常侍官當是吏員。衛尉司下設有給事局和掖庭局。給事局職官設有:使(正七品)、副使(正八品)、內謁者兼司寶二員(從六品)。吏員有:奉十人(同東宮入殿小底)、
直二十人(同宮闈局內直)。掖庭局負責皇后宮事務。職官設有正、從九品的令、丞,都有內直來充。吏員設有宮令、食官、飲官、醫官、主藏、主廩,都有宣徽院、太府監相應的吏員兼任。
這些司監機構,多是分管具體的事務,所以吏員設置極少有令譯史、通事之類的文書吏員。很多機構沒有吏員設置的相關記載,即使有吏員設置的記載,也多屬職役性質。
此外,諸親王府屬官設置有:傅(正四品,掌師范輔導、參議可否,若親王在外,亦兼本京節鎮同知)、府尉(從四品)、本府長史(從五品,明昌三年改,掌警嚴侍從、兼總統本府之事)、司馬(從六品,同檢校門禁、總統府事)、文學二人(從七品,掌贊導禮義、資廣學問)、記室參軍(正八品,掌表箋書啟之事。大定七年八月始置。二十年,不專除,令文學兼之)。吏員設置有:親王府袛候郎君,[26]數目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