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金代地方吏員的類別和數目
金代地方上有一支數目龐大的吏員隊伍,這與其復雜的地方行政建制有關。女真立國后,隨著滅遼和亡宋,其地方政權漢化的程度不斷加深。金初三個系統的路制中,萬戶路屬奴隸制范疇,兵馬都總管府路屬封建制范疇,都統、軍帥司路介于二者之間[42],而“府州縣與猛安謀克制度經歷了女真、遼、宋制度的共存階段,進而發展成為金朝中央政府之下,封建府州縣制度與女真猛安謀克制度(金中期以前為奴隸制,金章宗以后為封建制)兩重體系同時并存的地方行政統轄制度”[43]。經過太宗、熙宗、海陵對官制的改革與整頓,金代最終形成路府州縣制與猛安謀克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
據《金史·地理志上》記載:
(金)襲遼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是為十九路。其間散府九,節鎮三十六,防御郡二十二,刺史郡七十三,軍十有六,縣六百三十二。后復盡升軍為州,或升城堡寨鎮為縣,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縣加于舊五十一,城寨堡關百二十二,鎮四百八十八。[44]
金在統治區內的地方行政機構逐步形成十九路:上京路、咸平路、東京路、北京路、西京路、中都路、南京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大名府路、河東北路、河東南路、京兆府路、鳳翔路、鄜延路、慶原路、臨洮路。其中包括了中都大興府和五京府:上京會寧府、東京遼陽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和南京開封府。路治所在的府稱總管府,不設路治的府為散府。諸地方行政機構的吏員設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