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源流及關聯性研究

(一)遼代官、吏制度與金代吏制相關聯的研究

遼金易代,遼代南北面官制度對金代初期的官制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兩代吏制之間又有密切關聯,且契丹和女真同為北方強大的少數民族,共同書寫了10~13世紀北部中國的歷史,分別建立了強大的少數民族特色的政權,故探討遼代的吏制,對準確認識金代吏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李長巍《近十多年來遼朝南北面官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學理論》2014年第11期)對近年來遼朝南北面官制研究動態進行梳理后提出,南北面官是遼朝統治者出于維護自身統治而創設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指出,目前的研究忽略了地方職官及其制度和地方機構的研究,忽略了從職官和機構設置后產生的效果這一角度的研究。我們在探討遼金官、吏制度沿革及其淵源時,囿于《遼史》材料和研究成果匱乏,多從官制角度追溯兩代制度之間的淵源,而少見從吏制層面探討兩代之間的關聯。

目前,遼代官制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面世,武玉環《遼制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一書上篇專門探討了遼代的政治制度。何天明《遼代政權機構史稿》(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一書在其系列論文的基礎上撰寫而成,對遼代的政權機構進行了詳細的探討。王可賓《遼代女真官制考略》(《史學集刊》1990年第4期)對遼代女真官制勃極烈、猛安謀克等進行了考察,為探討遼金時期女真官制的因循提供了重要參照。同類研究成果還有陳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楊若薇《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武玉環《遼代部族制度初探》(《史學集刊》2000年第1期)、何天明《遼代北宰相府的設立及職官設置探論》(《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第5期)等。以上官制研究為我們從遼金官制著手了解遼金吏制的深層淵源關系及金代部分吏職的淵源提供了有益參考。

遼代吏制的研究,目前所見論著不多。關樹東在《遼朝的選官制度與社會結構》(張希清主編《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一文認為:遼朝的選官制度對金元兩朝產生了直接影響。金朝的宮中承應人出職制度,元朝的怯薛制,與遼朝的袛候郎君、護衛、近侍小底仕進制一脈相承;吏員出職,金因遼制,至元代而規制益備。關樹東《遼朝御帳官考》(《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通過大量考證旨在說明“御帳雖是‘禁中’,但絕不能把遼朝的御帳官與中原王朝的‘內官’系統等同。御帳官是契丹人仿效中原的內宮系統和禁衛組織,結合本民族固有特點而設立的別具特色的一套機構”。關氏在遼金官、吏制度,尤其是對宮中承應人方面的探討,對深入觀察遼金時期宮廷吏員、吏職,乃至于相關吏制的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王雪梅《遼金政治制度的比較》(《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一文對遼金政治制度尤其是統治政策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提出,遼朝與金王朝前期統治政策基本相同,即都是按照因俗而治的方針進行統治。但金建國不久就在中央全部實行漢官制,而遼的因俗而治政策則貫穿始終。究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金的民族習慣更與漢族相近;二是金朝為加強皇權的需要。

(二)宋代吏制與金代吏制相關聯的研究

宋、金兩朝并行長達百余年,制度上既有關聯,又有所區別。宋代吏制的研究成果,不僅能為金代吏制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鑒,而且是確定金代吏制在中國古代吏制發展史上,尤其是10~13世紀期間地位的重要參照坐標,同時,也是金代吏制研究的重要對比材料。甄一蘊《宋代胥吏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6年第1期)從宋代吏弊問題的研究、胥吏組織及職能的研究和胥吏管理制度的研究三大方面對宋代胥吏的研究狀況進行了詳細的綜述,可見學界對于宋代胥吏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下面擇其與金代吏制研究有較密切關聯者簡述之。

就具體的吏制研究而言,制度層面的研究主要有穆朝慶《宋代中央官府吏制述論》(《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以宋代中央官府的吏制為研究對象,對宋代吏制中吏職的界定與聯系分類、吏的資格與選任方式、吏的升遷與出職、吏的待遇、吏員工作管理等問題分別論述。王曾瑜《宋朝的吏戶》(《新史學》第4卷1期,臺灣三民書局,1993)對宋代吏的范圍、職責做了系統的討論。同類文章還有高美玲《宋代的胥吏》(《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4期)、苗書梅《宋代縣級公吏制度初論》(《文史哲》2003年第1期)和《宋代州級公吏制度研究》(《河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張典友《宋代文書吏制度考——以令史與書令史為考察核心》[《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林煌達的碩士畢業論文《北宋吏制研究》(臺灣中正大學,1994)和博士畢業論文《南宋吏制研究》(臺灣中正大學,2001)等。

胥吏出職、選任等制度的研究是宋代吏制研究中比較重要的一類,穆朝慶、王曾瑜等人的研究都有涉及,除此以外,祖慧的系列研究較具代表性,如《宋代胥吏的選任與遷轉》(《杭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宋代胥吏出職與差遣制度研究》(《浙江學刊》1997年第5期)等。同類研究還有陶緒《宋代吏人晉級制度初探》[《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和《宋代樞密院吏人升遷制度初探》[《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李志剛、李文才《試論宋代令史的選拔和遷轉》[《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王浩《宋代流外官的考任與出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等。

其他諸如宋代冗吏問題的研究,如祖慧《宋代胥吏溢員問題研究》(《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對宋代吏額冗濫的原因、表現、額外要吏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武小平《論宋代三省冗吏的形成》(《云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對宋代三省冗吏形成的動態過程進行了論述,為金代冗吏問題研究提供了參照。對宋代胥吏經濟待遇的研究,如祖慧《宋代胥吏俸祿制度研究》(《古典文獻與文化論叢》第二輯,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為金代吏員俸祿制度研究提供了對比材料。吏員與宋代社會方面的研究,如祖慧《論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響》(《學術月刊》2002年第6期)、《宋代小吏貪腐成因及鏡鑒》(《人民論壇》2014年第30期)。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再詳述。

(三)元代吏制與金代吏制相關聯的研究

由于金元吏制在淵源上的密切關聯,元代吏制的研究成果,對金代吏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對于金代吏制的流變及影響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義。許凡《元代吏制研究》(勞動人事出版社,1987),從吏員名目與職責、吏員出職制度、吏員選用制度、元代吏制與元代社會四個方面進行研究,這種針對元代吏制的個案研究,在研究的范疇、方法以及思路等方面,都使筆者進行金代吏員研究受益匪淺。同時,金元吏制之間的密切關聯,也有助于筆者將金代的吏員研究放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考察,從而對金代吏員的研究,尤其是對其縱向研究方面,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許凡還著有《論元代的吏員出職制度》(《歷史研究》1984年第6期),總結了元代吏員出職制度的基本內容,分析了其產生的歷史條件和原因,及其產生的主要社會政治效果,并探討了對這一制度的評價。此后,雒慶嬌、呂文英《元代吏員出職制度的再評價》(《甘肅理論學刊》1999年第5期)一文對元代吏員出職制度進行了再評價,進一步深化了對元代吏制核心的出職制度的研究。上述研究,比較全面地揭示了金元在吏制尤其是出職制度方面的承繼關系,對研究金代吏制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有關元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其中關于吏制研究的部分,擴展了研究吏員制度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對于深化金代吏員制度流變及元代吏制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元代典章制度中與金代關系最密切的當屬元代中期出現的習吏啟蒙讀物《吏學指南》[37]一書,相關研究有王軍杰《〈吏學指南〉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以《吏學指南》為整體研究對象,對《吏學指南》成書與作者、版本與流傳、編纂與創新、內容與思想、價值與利用進行了探討。郭超穎、王承略《從〈吏學指南〉看元代吏員意識》(《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認為《吏學指南》是元代吏員出職制度的產物,反映出在元代官員銓選制度下,官府胥吏在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政治地位的同時,形成了更加獨立的自我意識。同類研究有葉新民《一部元朝公文用語辭典——〈吏學指南〉簡介》[《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88年第6期],楊世鐵《〈吏學指南〉的辭書性質》[《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汪漢卿、章善斌《〈吏學指南〉中的法律思想》(《學術界》1992年第2期)等。

其他如方齡貴《通制條格校注》(中華書局,2001)、陳高華等《元典章》(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等從文獻點校的角度對吏制都有所涉及。此外宮海峰《〈至正條格〉文書解讀研究》[《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就《至正條格》中的特殊句法和一些詞匯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其中包括漢式吏員公牘體句式等,從文書學的角度擴展了元代吏制的研究范圍。

此外,元代政治制度史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也為探討金元吏職、吏制的演變等問題提供了參考,如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一書為代表,對元代政治制度進行了深入探究,該書對元代具有典型少數民族政權特色的蒙、漢二元體制的闡述,為筆者探討金代吏制民族特質提供了參考。

(四)其他時期吏制與金代吏制相關的研究

金代吏制淵流的探討,可上溯至隋唐時期,下則對元及以后的明清兩朝亦有影響,故略述之。

隋唐五代時期對于金代吏制研究的意義在于,一是從制度沿革的角度具有追本溯源的意義,隋唐時期確立的三省體制(唐玄宗時演變為中書門下體制),為宋以后政治體制的運作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和運行模式[38],五代十國時期的大多數制度多承襲唐朝,包括職官制度[39],金制直接淵源的遼、宋政治體制亦承唐制而來;二是隋唐以來,恰是官吏分途的新的階段,唐代的官吏分途,為觀察吏制及吏員群體提供了開端和樣板,且探尋金代吏員的群體性及分類、分層現象及其發展,亦需要置于唐宋時期這一大段時間內。唐代吏員研究,以張廣達《論唐代的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為代表,提出流外官和雜任常被統稱為內外雜職掌或職事人、雜色人,流外官是唐代吏的主體,而唐代胥吏的特點就在于他們的身份和地位總介于入流、未入流和雜任之間。葉煒《試論隋與唐前期中央文官機構文書胥吏的組織系統》(《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主要討論了該時期中央文書胥吏組織系統形成發展的過程和環節,梳理了都事、錄事、主書、令史、書令史、府、史等胥吏的結構體系,指出了胥吏地位進一步下降的事實。俞鹿年《唐代的胥吏制度》(《中國法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論述了唐代吏胥的類別、職掌、來源、待遇及政治地位與作用。同類文章還有任士英《唐代流外官名例試釋》[《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唐代流外官制度研究》(上、下,《唐史論叢》第五、六輯,1990、1995)和《唐代“流外出身人”敘職考》[《煙臺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王永興《關于唐代流外官的兩點意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和《通典載唐開元二十五年官品令流外官制校釋》(《文史》三十五輯,中華書局,1992)等。

五代時期的制度研究,以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一書為代表,其中有專節對五代時期的蔭補與流外銓進行了考證,并與唐代的情況進行了對比,顯示出五代十國制度總體上承唐制而來并有所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五代十國制度是唐宋時期制度沿革流變鏈條上的關鍵一環,對金代吏制的歷史定位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

近年來,隋唐官吏分途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葉煒《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一書,通過細致的考證分析,探討了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問題,從文書胥吏系統的發展背景、形成進程,以及針對文書胥吏群體的特殊管理方式等層面入手,對作為一種政府公務人員分類、分層現象的官吏分途的基本特點,及其歷史源流、演化趨勢進行了條分縷析、洞微燭幽的考察。同類研究還有李錦繡《官與吏:界限的模糊》(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等。

明清胥吏制度的一些研究成果,對于理清金元一脈相承的吏制在歷史發展中的延續性具有較重要的參考價值。重要的綜合性研究成果有李洵《論明代的吏》(《明史研究》第四輯,黃山書社,1994)一文,以“吏”為中心,對吏在明代的演變,明吏的特征和吏在官僚政治中的特殊作用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趙世瑜《明代吏典制度簡說》[《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對明代吏典的參充、升轉和離役、職任、待遇等問題進行了簡要的探討。王雪華《清代吏胥制度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對清代吏胥制度進行了系統研究,對官僚政治與吏胥制度的關系以及吏胥在官僚機制中的位置進行了考察,對吏胥制度在傳統社會后期興盛的緣由、清代吏胥制度的特點以及吏胥制度的歷史缺陷進行分析。同類研究成果還有繆全吉《明代胥吏》(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9)和桑國東、徐舜堯《明代吏員制淺探》[《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等。

對吏制或吏治進行專門研究的文章也頗豐盛。顏文廣《明代官制與吏制的區別及其影響》[《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對明代官制與吏制進行了比較研究,分析了官制與吏制之間的區別,探討了區分官、吏的制度的優劣。趙毅《明代吏員和吏治》(《史學月刊》1987年第2期)對明代吏員名目、數目、升轉制度及吏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劉文瑞《試論明代的州縣吏治》[《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對明代州縣吏治的表現進行了論述,提出明代州縣處于官僚和社會矛盾夾擊的兩難境地,是吏治腐敗的滋生溫床。侯榮華《明代胥吏制度與明代吏治》[《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第6期]認為胥吏制度是影響明代政治的最重要因素。他對明代胥吏制度及其對吏治、明代政治等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提出明朝的胥吏制度繼承元制而來,明朝亡于吏治,并認為明朝吏治敗壞,很大程度上與胥吏制度有直接關系。同類研究成果還有徐林《明吏心態初探》(《求是學刊》2001年第6期)、《明吏為政心態與吏治腐敗》[《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洪勇《明代吏員的選拔》(《云南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等。

目前,學術界對于中國古代吏員制度的研究并不均衡,秦漢吏制,魏晉至隋唐、宋元、明清的吏員制度研究成果頗多,相關論文多如繁星,或已有專著已面世。金代吏員制度的相關研究,總體的研究還很薄弱。

綜合上述對金代吏員研究現狀的評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學界前輩對于金代吏員某些方面的研究,以及其他朝代吏員的研究為研究金代吏員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鑒的思路及方法。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上述金代吏員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金代吏員研究還存在很多空白點,如從總體上對金代吏員的把握不夠;金代吏員的職責與管理等方面研究匱乏;金代吏制的源流等方面的研究仍有進一步探索的空間;金代吏員的社會活動對金代社會的影響方面的研究仍有不足;對吏員的評價及對金代吏制的評價欠缺;缺乏從政治學、社會學角度對金代吏員制度的系統的研究;金代吏權大盛的根源及背景亦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金代吏員的民族特質亦缺乏探討。因此,本書以金代吏員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針對金代吏員研究廣度、深度不夠以及存在研究盲點的研究現狀,著力從政治學、社會學的角度對金代吏員制度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梳理和探討,拾遺補闕,拋磚引玉,以推動金代吏員的深入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牟定县| 龙山县| 兰溪市| 疏附县| 房产| 文成县| 盘锦市| 蛟河市| 苍山县| 贡觉县| 雷山县| 临洮县| 清镇市| 辽中县| 齐齐哈尔市| 瑞昌市| 定南县| 临猗县| 富川| 湘潭市| 丰顺县| 盈江县| 谷城县| 白河县| 普宁市| 循化| 恭城| 古浪县| 尉犁县| 兰州市| 方山县| 连南| 阿图什市| 固阳县| 滨州市| 莲花县| 绍兴县| 九江市| 隆尧县| 顺义区|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