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究竟是真是假?這就需要運用到我們的判斷力,去判斷是否真實——這樣的判斷力是需要練習和積累的,它適用于一切選擇。這一課將幫助你學會分辨故事中真實和虛構的不同。
相當的常識
我們如何判斷一個故事是真是假?最基本的一點是要擁有相當的常識。梁啟超曾說:“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蛤蟆貪嘴。那么,一定鬧到什么事都沒有主意,碰到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學校里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知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在學校里,我們擁有了一定的知識。我們知道了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才能生長,我們知道水變不成油,知道魔術師那些大變活人的背后一定有別的貓膩——這就是我們的常識。而在判斷故事是否真實時,我們主要依據是這個故事是否符合常識,來判斷其真實性。
判斷的智慧
在擁有常識之后,我們就要在故事中搜尋細節來證明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了。《寶葫蘆的秘密》中有哪些情節不符合常識呢?
·葫蘆會說話
·葫蘆會變出各種各樣原本不存在的東西
·魚會和“我”交流
……
這些都是不符合常識的細節。在找到這些細節后,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寶葫蘆的秘密》應該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反思的勇氣
但是難道所有不符合常識的事情一定都不是真實的故事嗎?
所謂常識,就是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作技能、基礎的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但是那些基礎的自然科學知識是否一定正確?中世紀的時候,大家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是當時人的常識。但是經過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一條常識被認為是謬論。因此,如果你的朋友們說了一個違背你常識的故事,你大可不必急著指出這是不是一個不真實的故事,而是要仔細判斷,敢于反思。
課程總結
《寶葫蘆的秘密》不是真實的故事——當我們得出這個結論的時候不應當是基于“感覺”,而是應該結合小說內容,給出詳實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