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課中,你將學習《寶葫蘆》秘密的思想內容。
擁有寶葫蘆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如果你有一個寶葫蘆,想要什么就能獲得什么,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在《寶葫蘆的秘密》中,寶葫蘆確實給他帶來了許多便利,如:
在他釣不上魚的時候變出了許多魚;
在他肚子餓的時候變出了蘋果、花生等食物;
在他的書借不到的時候直接把書變進了他的書包里;
……
可最終寶葫蘆卻給他帶來了不少麻煩。他與小伙伴下象棋,想吃掉對方的“馬”,結果這“馬”就自己飛進了他的嘴巴;做數學考卷,他想依賴寶葫蘆,結果就有一份答得很完整的試卷出現在他面前,只是這答卷是別人的;后來,自行車、收音機、錢之類的,他都擁有了,并且他逐漸知道了這些東西的來歷:寶葫蘆從別人那拿的。他竟成了偷東西的賊!他又氣又急,最后發現,自己原來做了場夢。他的經歷告訴孩子們:不可懶惰,不可對任何人、任何物產生依賴,凡事需要親力親為,自食其力,這樣才能有所收獲。
《寶葫蘆的秘密》想要批評什么樣的思想?
張天翼在《為孩子們寫作是幸福的》中說:“王葆式的孩子,并不是壞孩子,他們挺想學好,肯做好事,能關心集體,熱愛同學,討厭自私自利。但往往有點懶,不愛動腦筋,什么都想要現成的,遇到麻煩的事,就幻想有那么一種寶貝,可以幫他做好多事情(甚至包括幫他為別人做好事),使他不用費什么勁,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這種思想,實質是剝削階級不勞而獲的思想意識的殘余。”
這部童話主題十分明確,它批評了少年兒童身上普遍存在的好逸惡勞,希望不勞而獲的思想和表現。其實何止少年兒童,成人同樣希望不勞而獲,希望天上掉餡餅。作者借寶葫蘆之口,說出一個樸素但又重要的道理:“世界上這些吃的用的東西,沒有一件是打天上掉下來的,都得有人去做出來”。
課程總結
誠然,張天翼的童話帶有一定的時代痕跡,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也有一定的教化意味,但這并不能掩蓋其藝術魅力。無論是對于當時的兒童,還是對于今天的兒童,其作品無疑在兒童人格塑造方面都有很大影響。無怪乎他的童話作品能經過時間的淘洗,受到各個時代小讀者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