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住的是客棧。姥姥從腳裸掏出一張銀票,這番操作很風(fēng)騷。
“以前跟你姥爺?shù)臅r候,他處處留情,一群紅顏知己,一群水火兄弟,路上是個散財童子,家里是個破落小孩。我年少不更事,選了他,自然得多做防備。”這話,真不能讓姥爺聽到,好不堪描述。
客棧是真的不干凈,戚九要了兩盆水把房間收拾了,姥姥陪著她睡。
第二日,戚九早早起來,想要借用廚房,姥姥已經(jīng)在里邊和面了。“今天吃驢肉火燒,姥姥的地道家鄉(xiāng)食物,好久沒做了,我的手藝都生疏。”話是這么說,姥姥剁肉來兩下子真是干脆,利落。
戚九在一邊瞧著,姥姥的手掌大,也巧。
“這樣捏著收起來,捏的時候注意蘸粉,調(diào)的餡料得細(xì),干爽些,好捏,面醒一次就夠,不要太久了,有點(diǎn)嚼勁。”姥姥絮絮叨叨的,手上活兒不停,很快捏出一籠子火燒,碼得整齊。
戚九做過糕點(diǎn)的,兩老還夸贊過她的糕點(diǎn)做的好,還有包子她捏著就是幾大籠,大家也說好吃。百倍信心加持的戚九上手就是一個,皮破了,這餡料油膩,弄得兩手都是油。
“這皮我搟薄了,你姥爺愛吃這種。再試一試,對你來說不難的。”姥姥笑著,剩下讓小九自己折騰。
戚九捏了好幾個,不成。
“勤能補(bǔ)拙。“姥姥開始煮豆汁,有些腥味。
戚九奮斗半個時辰,扭出一籠子歪七扭八的漏餡火燒,也一同上鍋蒸。
周老頭早上起來就嚷嚷著頭疼,脖子疼,胳膊疼,小九開始還擔(dān)憂,等那早飯上桌兒,看著一口氣吃了一大籠驢肉火燒,兩大碗豆汁,打了個飽嗝的姥爺,默了。
“姥爺,你要不要看看大夫?”周老頭搖頭,興奮地捏著手里空錢袋子,告訴小九關(guān)于谷城即將來到上元燈會。
上元燈會,這個源于好久以前人們留下來的大節(jié)。谷城的上元節(jié)與別處不同,更有看頭些。是云開書院將會對外開放,以供欣賞花燈。
“我當(dāng)年在燈會上遇到她。“姥爺悄咪咪講,并羞澀地往收拾碗碟的姥姥那方向瞄了一眼。
戚九。。。這陳年老蜜!
“我們看完這個盛事再走吧,錯過了可就要再等上一年。”其實姥爺就是玩心起來,攔不住的小孩子。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張燈結(jié)彩,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吸引著觀燈的老百姓。戰(zhàn)事的結(jié)束,為這些期盼太平盛世的群眾增添信心,這次的燈會規(guī)模大,花燈數(shù)量繁多。
“據(jù)傳,鬧花燈的習(xí)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fēng)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jié)稱為“燈節(jié)”。”
“這也是在書中看來的嗎?”聽著老爺子娓娓道來,戚九感覺很有意思。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你想要看,就去看‘實節(jié)記’這書在我的書房中。“
姥姥手里拿著兔子花燈,老爺子親自買來的。”去河邊看燈?“這河往下走,河上去就是云開書院所在地,傳那些河燈都是學(xué)子燈,燈中都有謎語,誰要是猜得出來,那燈便是誰的。”呆會兒去看斗燈。“
斗燈,便是用手里的燈為注,猜謎,把對方的燈贏過來。“這個有意思,你看了就知曉了。”
“你看中誰的燈,只管說,沒有姥爺要不來的。”
姥姥點(diǎn)頭:“你姥爺別的不行,肚子里有點(diǎn)墨水,隨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