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突厥王朝的興衰

俗話說,沒有對手的英雄是寂寞的,封建王朝也是如此。但凡是中國歷史上強大的封建王朝,總有一個適時出現的外敵,來陪襯其赫赫武功。比如漢朝的對手是匈奴,明朝的對手先有蒙古,后有女真,縱觀隋、唐兩朝,也有一個強大的對手——突厥。

說突厥,現代人可謂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不管古代的演義小說,還是現代的武俠傳奇,都不止一次提到過這個強悍的民族。但對于這個民族,現代人了解的又不多。它從哪里來,它最終又走向了哪里,它因為什么而強大,又因為什么而衰落。這一系列的問題,是籠罩住突厥帝國的神秘面紗。

在突厥王朝壯大的這段時間里,中國北方經歷了五胡亂華。從鮮卑族縱橫中原,到最后楊堅奪權,這段時期里,北方草原并沒有因為諸多少數民族政權的南下而寂寞,相反崛起了諸如柔然等新貴,繼續與坐鎮中原的王朝周旋,而當柔然在北魏以及北周的打擊下走向衰亡時,一個更強大的對手——突厥,卻迅速崛起于草原。實事求是地說,雖然在突厥之前,北方草原城頭變幻大王旗,涌現英雄無數,但只有突厥,具備與當年的匈奴比肩的實力。因為比起其他部族的曇花一現和分裂割據,突厥在極盛之時,控制了東起遼東,西至咸海的廣大土地,且歷經隋、唐兩朝,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周旋到底,堪稱是中原王朝自匈奴西遷以后,面對的最強大的對手。

那這個對手是從哪里來的,又是怎樣走向強大的呢?

在中原王朝的歷史資料里,突厥有兩個很不光彩的名字:柔然鐵工和柔然鍛奴。這兩個名字很形象地說明了他們最初的地位——小跟班。

突厥的祖先,現代普遍接受的看法是出自五胡亂華時期的丁零、鐵勒兩個部族,他們原本游牧于葉塞尼河上游。公元5世紀時,柔然崛起于北方,突厥的祖先被柔然征服后,遷徙至今新疆阿爾泰山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都只是柔然的一個附屬部落。柔然強大時,其刀劍等武器,多由突厥祖先負責冶煉,因此在中原的典籍里,也就有了“柔然鐵工、柔然鍛奴”等稱號。突厥的得名,是因為他們遷徙至阿爾泰山地區后,因阿爾泰山形似戰盔“兜鍪”,因此取諧音,被命名為突厥。突厥最早襲擾中原王朝的記錄,應該是在北魏太武帝時期,當時他們跟隨柔然部落,大掠北魏山西大同地區,當時就有地方官奏報稱“以狼形戰旗柔然部,格外兇悍”。不過在當時的戰爭中,他們的人口、實力都遠不能與強大的柔然部相比,最多只是一支從屬部落。

突厥命運的真正轉折,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征伐柔然之戰。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御駕親征,接連六戰,將一度強大的柔然部落打得全軍覆沒,斬殺俘虜柔然五萬多人,基本解除了柔然對中國北方邊境的威脅。游牧民族的部落聯盟向來是松散的,強盛之時萬眾一心,但一旦遭遇慘敗,也很容易分崩離析。遭到慘重打擊的柔然,逐漸喪失對其從屬部落的控制。就在同年年底,阿爾泰山地區的鐵勒諸部發起暴動,脫離了柔然的統治。大約有三十多萬的人口從阿爾泰山東遷,向北魏王朝投降。中國西部草原,一下子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真空。不同于兄弟部落的選擇,突厥部則選擇了留守。此后,突厥開始了漫長的反抗柔然壓迫的戰爭。與此同時,出于牽制柔然部落的需要,彼時的中原王朝也相繼與突厥建立了聯系,最開始是北周的前身西魏。公元542年,阿史那上門擔任突厥酋長時,開始派人到塞上與中原王朝進行貿易,而彼時的西魏王朝也對突厥極力拉攏。公元545年,西魏權臣宇文泰派胡商安諾盤為特使出使突厥,這是中原王朝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次與突厥的交往。次年,突厥派使團來到長安,向當時的西魏王朝朝貢。公元551年,西魏王朝將長樂公主下嫁給突厥可汗阿史那上門。突厥,這個新崛起的草原新貴,成了西魏王朝的駙馬爺。就在同年,阿史那上門出動五萬鐵騎,大舉進攻騷擾中國北方的柔然部族,柔然可汗阿那環在兩面夾擊下絕望自殺,突厥趁機將柔然部族的人口、牧場吞并,實力猛增,阿史那上門自稱“伊利可汗”。此后,突厥又遠征西域,進入中亞地區。到公元567年,突厥與波斯薩珊帝國合兵,消滅了游牧在咸海的匈奴殘部,至此建立了他們東起遼河,西到咸海的龐大帝國——突厥汗國。

在突厥汗國進行全力擴張的初期,與突厥汗國相鄰的中原西魏政權,對突厥汗國援助頗多,雙方使團往來頻繁,賞賜豐厚,而這時期的突厥汗國,對中原政權也格外恭順,屢次遣使通好。突厥開始翻臉,是在他們消滅柔然之后。從公元560年開始,突厥頻繁地侵擾北方邊境州縣,且騷擾程度較柔然更甚。這時期中國北方的北周、北齊兩個政權正忙于互相攻殺,無暇北顧,因此對突厥王朝的侵擾,多采用拉攏、賞賜、和親等手段,但求息事寧人。突厥積極地介入中原內戰,比如在北周攻打北齊時,突厥就與北周合兵攻打晉陽,而在公元577年北周平滅北齊后,突厥卻又收留了逃亡漠北的北齊宗室高紹義,立他為齊帝。同時期,北周與突厥的往來也日益密切,北周武帝的皇后阿史那氏就是突厥宗室,而突厥沙缽略可汗的夫人則是北周公主。如此密切的關系,使突厥在連年的中原內戰中大獲其利。在公元581年之后,楊堅代周自立,建立隋王朝。不同于前朝的和親、忍讓,楊堅謀求的,是建立一個威服四方的大隋帝國,而彼時的突厥,正是沙缽略可汗在位時期,擁有騎兵四十多萬,已是大漠草原的霸主。兩個政權之間,一場針尖對麥芒的碰撞一觸即發。

天佑中原。就在楊堅接受禪讓代周自立的那一年,對中原虎視眈眈的突厥汗國內部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內亂——五可汗并立事件。

在北周時期,突厥的可汗是佗缽。此前突厥的汗位傳承,都遵循“兄終弟及”的原則,但在佗缽死后,形勢卻發生了變化。佗缽指定即位的大邏便因身份低微不能服眾,遭到了宗室的反對,各方勢力爭奪之下,最終采取了折中的方式,以佗缽的侄子攝圖為大可汗,即沙缽略可汗,此外還有巷邏擔任的第二可汗,大邏便擔任的阿波可汗,統治西域的達頭可汗,駐扎新疆東部的貪漢可汗。沙缽略雖然還是突厥汗國的統治者,但原本就松散的突厥汗國,卻因此出現了隱隱裂痕。而這裂痕自然瞞不過老謀深算的楊堅的眼睛。

對突厥,楊堅一開始就采取了冷落的政策。在他登位的初年,對突厥使者的賞賜就極為吝嗇,此外還取消了原先北周定下的對突厥每年的糧米贈送。他曾對眾臣說“餓狼在北,飼之何益”,將突厥比作喂不飽的餓狼。而沙缽略即位之后,續娶了原本是佗缽妻子的北周千金公主,這位公主惱恨北周滅亡,成天給沙缽略吹枕邊風,最后吹得沙缽略拍案而起,宣稱:“我是北周的女婿,自當為北周報仇?!惫?82年,打著為北周報仇的旗號,沙缽略起大軍四十萬,兵分四路進攻隋朝。而在此之前,突厥已經與隋軍發生了小規模沖突,在隋文帝登基的第一年,他們就在東線出兵,奪取了河北秦皇島。隋文帝命各軍嚴守邊境,修繕長城,增兵幽州與并州。到沙缽略起兵的時候,隋朝幾十萬大軍早已嚴陣以待。

公元582年四月,突厥四十萬大軍兵分多路,對隋朝邊境展開了大規模進犯,從東部的河北、山西,到西部的陜西、甘肅,烽煙四起。這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第一次遭受游牧民族的全線進犯。面對突厥人的囂張攻勢,隋文帝楊堅沉著應對,并不一味防守,相反以機動對機動,一面命令太子楊勇屯兵咸陽,建立指揮部;一面命令邊境隋軍主動出擊,以攻對攻,堅決打擊突厥進犯。戰事起初不利,突厥前鋒一度進逼漢中平原。甘肅慶陽之戰中,沙缽略親率十萬大軍長驅直入,與鎮守此地的隋朝行軍總管達奚長儒遭遇。隋軍據城死守,殺傷突厥軍近萬,迫使突厥后撤,但隋軍自身傷亡也十分慘重,守城官兵只剩不到百人。與此同時,主動出擊的隋軍在幽州會戰和臨洮會戰中連吃敗仗,兵馬損失過萬人。是年八月,突厥突破了隋朝的寧夏固原防線,長驅直入,進入內地,大掠寧夏、陜西北部州縣,陜西延安、弘化,甘肅蘭州皆被洗劫一空。隋朝采取堅壁清野的戰術,各部隊嚴防死守,終于遏制了突厥的攻勢。此時隋軍轉為全面退守,突厥損失同樣慘重,雖然屢次攻破州縣,卻始終不能持久,只能時進時退,以騷擾為主。整整一年,隋朝與突厥雙方總共近百萬軍隊對峙北方邊境,雙方僵持不下。

戰事的轉機出現在公元582年,這年入春后,因長期戰爭,突厥師老兵疲。隋文帝立刻決定反擊,先是進行全國動員,發詔書歷數突厥罪惡,繼而命楊爽為行軍總管,兵分八路反擊突厥。楊爽深知擒賊擒王的道理,決定集中主力,先打沙缽略可汗的嫡系部隊。是年四月,隋軍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與沙缽略可汗主力部隊遭遇,隋將李充挑選五千精騎,趁夜發動突襲。猝不及防的沙缽略被打得大敗,沙缽略本人躲在草叢里才撿回一條命。此后突厥陣線崩潰,隋軍乘勢進兵遼東,消滅了依附突厥的高寶寧政權,將遼東大地劃入隋朝治下,斬斷了突厥的左臂。同時,隋朝展開了全線大反擊。突厥阿波可汗在甘肅被秦州總管竇榮定擊敗,不得不退出甘肅河西走廊。正是在甘肅會戰中,隋朝偏將長孫晟成功策反了阿波可汗,導致他與沙缽略可汗反目。

隋朝在公元582年的大反擊,徹底打擊了突厥的勢力。根據當時八路大軍的奏報,隋軍累計斬殺俘虜突厥兵竟高達十萬以上,強盛的突厥王朝第一次遭到了慘重打擊。和當年的柔然汗國一樣,結構松散的突厥王朝也立刻陷入了分裂。導火索就是沙缽略可汗指責阿波可汗臨陣脫逃,阿波可汗不服,更在隋朝的挑撥下與沙缽略反目。沙缽略一氣之下殺掉了阿波可汗的族人和母親。阿波可汗跑到西域向其他可汗求救。從此,突厥陷入分裂與內戰當中。公元583年,阿波可汗集結部眾盤踞西北,建立了西突厥汗國,并與隋朝通好,而沙缽略可汗,則人口實力大減,成了東突厥。隨后,東突厥屢遭打擊,終向隋朝稱臣。沙缽略死后,他的幾個兒子為可汗位互相攻殺,更被隋王朝所利用,其子都藍奪取可汗位后,隋朝冊封他的另一個兒子突利為啟民可汗,為隋朝邊境屏障。長孫晟的遠交近攻戰略,至此取得了巨大成功。陷入內戰攻殺的突厥王朝,不再對大隋帝國構成威脅。

突厥的再次強大,是在始畢可汗時期。這時候的中原,隋煬帝的統治大廈將傾,天下大亂,北方邊境的局勢自然失去了控制。趁勢崛起的始畢可汗,成了中原王朝的大敵。

始畢可汗是啟民可汗的兒子,隋文帝冊封啟民可汗后,每年給予優厚的賞賜,其勢力漸漸壯大。在啟民可汗時期,他們對隋王朝始終采取恭順政策,卻屢次發動北征,打擊東突厥其他派系,不斷擴大地盤,漸成北方最強的一支力量。始畢可汗即位后,面對中原亂象紛起的局面,動了擺脫隋朝的自立之心。公元615年,趁隋煬帝北巡的機會,始畢可汗發動幾十萬騎兵,將隋煬帝圍困在雁門關,幸得周邊隋軍奮力救援,才讓隋煬帝撿回一命。但雙方就此結怨。之后中原群雄并起,各路勢力紛紛反隋。對隋朝當年的遠交近攻之策,始畢可汗也有樣學樣。北方劉武周、梁師都、郭子和等幾大反隋勢力皆得始畢可汗支援,甚至后來建立唐朝的李淵,在他太原起兵之前,也曾派劉文靜為使節與始畢可汗處通好。為得始畢可汗支持,李淵甚至承諾,將所攻陷城池的珍寶美女盡數奉送給突厥,這才得到突厥出兵相助。這以后,突厥部落開始介入到中原內戰之中。比如劉武周起兵時,奪取了隋煬帝的北方行宮,他將行宮里的宮女盡數送給突厥做禮物,換回了突厥的三千匹精良戰馬,其騎兵一度雄視天下,劉武周更被突厥冊封為定揚可汗。郭子和起兵時,派兒子到突厥處做人質,突厥則冊封他為平揚天子。公元619年,劉武周與李淵互相攻殺時,一度在突厥的幫助下攻陷晉州。始畢可汗趁機進兵,攻克寧夏銀川一帶,大掠數日,并想趁勢南進,徹底消滅李淵政權。而就在這時,始畢可汗突然病逝。事后,李淵用數十萬錢做代價,從突厥手中贖回了河套地區,一場大戰方才消解。即使如此,對早年起兵的李唐王朝來說,與突厥的關系也極具羞辱性。李淵曾向突厥稱臣,每次攻略城縣后,一旦突厥兵隨后趕來,都要送大量金錢以孝敬?;ㄥX買和平的結果,就是突厥貪圖眼前利益,并未乘機在中原搶地盤,李唐王朝也順利完成了國家統一。

但對百廢待興的唐王朝來說,突厥仍是大患。此時的突厥,在始畢可汗去世之后,非但沒有衰落,繼承汗位的處羅可汗也是強人。他一面在草原開疆拓土,擴大勢力;一面不斷南下,時而助唐王朝時而助其他勢力,在各路諸侯的攻殺中牟利。唐王朝只好不斷饋贈金錢,繼續花錢買和平。處羅可汗死后,啟民可汗的三兒子頡利可汗即位。他在位時,東突厥實力膨脹,不斷西攻西突厥,徹底壓倒了西突厥的勢力,成為草原的霸主。而此時,他已不滿足于中原王朝花錢買和平的局面。即位初期,頡利可汗就逼迫唐王朝割讓國土,將隋朝時期用來防御突厥的塞北五原城盡數割讓給他。此時唐王朝剛剛完成國家統一,元氣未復,只能繼續忍氣吞聲。公元621年,頡利可汗率軍進犯唐朝代州,唐朝行軍總管王孝基全軍覆沒。公元622年,突厥又兵圍朔州,唐軍守將李大恩陣亡,唐高祖李淵忍無可忍,決定與突厥開戰,命太子李建成出陜西,李世民出山西,云州總管李子和出大同,左武衛大將軍段德操出夏州,四路大軍齊發迎戰突厥。作為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深知國力需要恢復、人民需要休養,所以開戰突厥的想法并非頭腦發熱。他曾問大臣是立刻與突厥求和好,還是先戰再和,中書令封德彝認為,應該先用戰爭讓突厥人知道厲害,再以戰逼和。因此,唐軍大軍齊出,開始了和突厥的第一次碰撞。

和隋文帝當年抗擊突厥相反的是,唐軍一開始進展順利,在并州、汾陽等地和突厥接戰,斬首數百,迫使突厥撤退。誰料好景不長,突厥的戰術是戰略大迂回。突厥先假意退卻,吸引唐軍主力北出,而突厥的精銳騎兵卻突然從西路夾擊,一舉攻破唐朝的大龍山、甘肅洪州,兵臨關中平原,新都長安岌岌可危。戰敗之下,唐王朝只好暫時服軟,同意突厥帶走所掠州縣的全部財寶,并奉送金錢。對于是否退兵,頡利可汗猶豫不決,此時秦王李世民正火速從山西趕來增援,聞訊后的頡利可汗就坡下驢,撤退北歸。橫掃中原的唐軍,在第一次與突厥精銳的碰撞中,輸得體無完膚。此后數年,突厥的侵擾規模持續擴大,每次都是在攻城略地之后,等著唐朝來求和,再坐收唐朝的饋贈。值得一提的是,公元626年春天,突厥大規模進犯唐朝靈州、朔州等地,唐朝再次調兵遣將準備迎敵。李淵決定由太子李建成掛帥出征,并征調秦王李世民的親信部將隨軍,而不甘心勢力遭削弱的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迫使李淵將皇位禪讓給他。這場改變李世民命運的玄武門之變,突厥其實在無意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此后,突厥一刻也沒有停止對唐朝邊境的進犯。由于唐朝正經內亂,無暇顧及邊陲,從朔州到靈州,東西戰線上突厥一路破關南下,一直打到長安附近。新即位的李世民在渭水邊上與突厥頡利可汗會面,怒斥突厥侵略,在答應給突厥財寶后,頡利可汗決定撤軍。其實就在此時,唐王朝調兵遣將,大軍集結于關西平原。頡利可汗之所以退兵,也是擔心孤軍深入,后路有被唐朝斷絕的危險。但無論怎樣,在唐朝初期的幾次交鋒中,唐軍敗多勝少,歷次戰斗幾乎潰不成軍。而此時的東突厥,雄踞草原,兵逼大唐。渭水會盟更是東突厥軍事歷史上輝煌的頂點,當然,也是覆亡的喪鐘。

唐朝為什么打不過突厥?其實在唐朝和突厥早期的戰爭中,唐軍的失敗在于一個致命的劣勢——機動性。其實,突厥在城池攻堅戰中很少占到便宜,大多數的勝利,都來自避實擊虛,用騎兵快速大迂回的方式,對唐朝防線進行夾擊,從而一舉擊破之。此時中原王朝歷經戰亂,馬匹稀缺,沒有強大的騎兵,自然不能在野戰中和突厥爭雄。而且,不同于現代人的固有印象,此時東突厥的軍事科技也異常發達。突厥本就以精于冶煉而著稱,早年在隋朝與突厥的戰爭中,隋朝軍隊的強弓硬弩給了突厥軍隊極大的打擊。從啟民可汗歸降隋朝時,突厥人就積極向中原學習弩箭制造等軍事技術,而頡利可汗攻破靈州之戰,就是以硬弩攻城,導致唐朝守軍全軍覆沒。此外,突厥軍隊的攻城器械也非常發達。頡利可汗的精銳牙軍,擁有大小攻城器械上百種,許多都是由突厥收留的漢族工匠所制造。對于唐王朝來說,突厥是一個兼有游牧民族機動性和漢民族高科技的強大對手,其強悍程度,甚至遠勝于當年以游牧騎兵為主的匈奴。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將平滅突厥當作頭等大事。他下令恢復生產,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同時對軍隊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改革了北魏時期就出現的府兵制,將原來的兵農分離改成兵農合一,招募大量精壯農民入伍,既擴大兵源又提升戰斗力,更減輕了國家的軍費開支。與此同時,他還大行馬政,鼓勵民間養馬,設立專管馬匹飼養征用的官員,增加國家戰馬儲備。而唐軍的戰法也有很大革新,相比于北周、隋朝常用重甲騎兵的做法,唐朝從這時候開始化重為輕,大力發展硬弩和輕騎兵,以及善于對付騎兵沖擊的唐刀步兵。正是這些戰術的改革,在之后唐朝橫掃四夷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反擊的機會在公元627年到來了。這一年北方草原發生了大規模雪災,許多部落損失慘重。對于以游牧為生的突厥來說,這個打擊是沉重的。同時,頡利可汗與許多部落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在突厥歷代可汗中,頡利可汗格外特殊。在行政上,他更信任招攬來的西域尚胡,疏遠突厥的宗室貴族,因此各部落日漸與他離心離德,尤其是他曾經的盟友突利可汗,因頡利可汗搜刮嚴重,兩人矛盾日益激化。就在同年,突厥西部的鐵勒部發生叛亂,頡利可汗命突利可汗率部鎮壓,被打得大敗。惱怒的頡利可汗將突利可汗關押鞭打,不堪受辱的突利可汗舉兵反叛,又被頡利可汗打敗。無奈之下,突利可汗向唐王朝投降。這樣的天賜良機李世民怎能放過。公元628年十月,唐王朝決定出兵北伐。此時的頡利可汗已經眾叛親離,東部的契丹等部族皆已反叛,西部的薛延陀汗國和鐵勒部也脫離統治,連年災荒又造成經濟困難,他卻偏偏火上澆油,率兵進駐馬邑,向唐王朝炫耀武力。他以為唐王朝會像以前一樣花錢買和平,而這次他等來的,是唐王朝的迎頭痛擊。

十一月,唐王朝以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率六路大軍出師。唐軍初戰告捷,在馬邑擊敗頡利可汗。在這一戰中,唐軍展示了他們的新戰法:以長刀步兵為方陣,后方排列硬弩,阻遏突厥騎兵沖鋒,輕騎兵兩翼夾擊,將突厥軍打得大敗。更讓突厥驚愕的是,唐軍竟然連步兵都配備戰馬,步兵騎馬抵達戰場后下馬步戰。數年的休養生息,已讓唐軍積累了充足的實力。此時唐王朝完全可以憑借強大的戰斗力和雄厚的國力擊敗突厥。

馬邑戰役后,頡利可汗倉皇敗逃,其屬下向唐朝投降后,供出了頡利可汗的駐軍位置,隨后唐朝以李靖、柴紹、李道宗、衛孝杰、李世績、薛萬淑為行軍總管,兵分六路,全力圍剿突厥。頡利可汗節節敗退,其屬下部落紛紛向唐王朝投降。次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精騎星夜兼程,直搗頡利可汗的老窩定襄,李世績的北路軍則迂回到呼和浩特,前后夾擊頡利可汗。連遭慘敗的頡利可汗逃到內蒙古鐵山,只剩一萬多殘兵,他一面遣使至唐朝求和,一面想借機脫身,但精明的李世民不會給他這個機會。就在唐朝使者唐儉進入頡利可汗營帳后不久,李靖的大軍就拍馬殺到,頡利可汗的殘軍被殺得全軍覆沒,只身逃亡的頡利可汗本想逃奔青海,再聯合當地部落起事,但唐軍李道宗部已經堵在了那里。結果,頡利可汗,這位一度雄踞草原的梟雄,最終在甘肅靈州束手就擒。強悍一時的東突厥汗國,至此滅亡。

頡利可汗被俘之后,東突厥已經盡數歸附了唐朝,早年叛變東突厥的鐵勒諸部也紛紛歸附。同年三月,原突厥屬下各部落酋長齊聚長安,尊李世民為天可汗。中原王朝的天朝上國思想,正是從此開始。

對投降的東突厥,唐太宗采取了極其開明的政策,不但赦免了頡利可汗的罪過,對投降的突厥人也一視同仁。終唐一世,突厥族官員是唐朝政壇一股重要力量,如執失思力、阿史那思摩等人皆是唐王朝重臣。僅貞觀一朝,五品以上的突厥官員就有一百多人,長安城內居住的突厥人也有一千多家。當然也有不和諧的事情發生,比如公元639年,突利的弟弟結社糾集四十多人企圖行刺唐太宗李世民,陰謀被粉碎后,唐太宗采取寬容政策,并未借機株連各突厥部族,反而在突厥舊地建立牙帳,讓突厥成為唐朝邊境的屏障。

東突厥敗亡后,如之前一樣,北方草原的權力真空再次出現,而原本被東突厥壓制的西突厥,勢力也再度壯大,之后陸續有薛延陀汗國等部落崛起,但皆被唐王朝平滅。唐朝在漠北設立單于、瀚海兩個都護府,后合并為安北都護府,委任當地部族首領為官,將漠北草原納入唐王朝治下。而勢力變大的西突厥,也終未能填補東突厥敗亡后的草原空白。唐朝在與東突厥周旋之時,對西突厥一直采取通好政策,企圖扶植西突厥來牽制東突厥,但西突厥起先被打得太慘,而在東突厥敗亡后,他們的實力又迅速膨脹。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西突厥的勢力范圍主要是今天新疆的北部和西部地區。唐朝平滅東突厥后,西突厥東面的薛延陀以及高昌國相繼歸附,此后高昌國叛亂,唐太宗派侯君集平定。侯君集平高昌國前,西突厥一直支持高昌國,但唐軍夜行七百里奇襲高昌,僅用一夜時間平定高昌全境,嚇得西突厥立刻奉表求和。公元640年九月,唐朝在吐魯番設立安西都護府,西突厥被納入了唐王朝版圖。此后,西突厥也和東突厥一樣,由于內部的不和陷入分裂之中,唐朝則步步緊逼,以安西都護府為基點,不斷招降西突厥部落,冊封西突厥的各部落酋長為唐朝官員。值得一提的是,唐軍派去平定西域的軍隊,許多都是原東突厥的軍隊,比如名將阿史那杜爾。公元642年,唐將郭孝恪連續擊敗西突厥可汗乙毗咄陸,眾叛親離的乙毗咄陸于次年奉表歸降,西突厥全境被納入唐朝安西都護府治下。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時,唐朝瑤池都督,突厥人阿史那賀魯發動叛亂,唐朝一開始采取懷柔政策,但阿史那賀魯卻四處擴張,一度雄踞西域,自稱沙缽羅可汗。唐朝多次征討,皆因地處偏遠,無功而返。公元655年,唐朝以蘇定方為行軍大總管,大舉西征阿史那賀魯。蘇定方采取軟硬兼施的策略,一面招撫突厥部落,一面集中力量攻打阿史那賀魯本部,在卡樂額爾齊斯河戰役中,唐軍用步兵方陣戰術,擊破阿史那賀魯的突厥騎兵,隨后趁雪夜追擊,一舉攻破阿史那賀魯的老巢金牙山。阿史那賀魯逃亡塔什干后,被當地酋長送交唐朝,至此,雄踞西域一時的西突厥汗國,徹底滅亡。

在唐太宗、唐高宗兩代帝王的打擊下,一度強悍的突厥汗國滅亡,其全境納入了唐王朝的版圖,此后突厥部落雖然時有叛亂,且在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皆與唐王朝發生戰事,但都不構成大的威脅。突厥的各部落分裂后,不少部落成為唐朝邊境屏障,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立功頗多。也有許多部落不斷叛亂,擁立突厥可汗后人,企圖重建突厥汗國,但都在唐王朝的打擊下失敗。突厥最后一次與唐王朝的戰爭,是公元744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突厥殘部擁立白眉特勒為可汗,史稱白眉可汗,舉兵反唐。唐朝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聯合回紇共同進兵,將這股叛亂勢力剿滅。從此,突厥作為一個民族,已經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其族人或是融入漢族,或是融入回紇等草原民族,或是西遷中亞一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义马市| 阿克陶县| 卓尼县| 彝良县| 沅江市| 满洲里市| 临武县| 手游| 安陆市| 平南县| 碌曲县| 寿光市| 黄梅县| 安化县| 来安县| 调兵山市| 如东县| 买车| 巧家县| 赣州市| 大英县| 浙江省| 巴林左旗| 太谷县| 钦州市| 朝阳区| 休宁县| 三亚市| 巴林右旗| 芜湖县| 梁山县| 和田市| 盐池县| 延寿县| 增城市| 博爱县| 和田市| 阳原县| 五大连池市|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