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夢溪筆談全鑒(典藏誦讀版)作者名: 沈括本章字數: 574字更新時間: 2019-09-21 11:52:43
43.解州鹽澤
【原文】
解州鹽澤①,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②,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③。唯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又其北有堯梢(音消)水,一謂之“巫咸河”。大鹵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鹽。唯巫咸水入則鹽不復結,故人謂之“無咸河”,為鹽澤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備寇盜。原其理,蓋巫咸乃濁水,入鹵中,則淤淀鹵脈④,鹽遂不成,非有他異也。
【注釋】
①解州:今山西運城解州鎮。
②鹵:帶有鹽分的水。指的是鹽池里面的水。
③蚩尤:上古傳說人物。
④鹵脈:帶有鹽分的水源源頭。
【譯文】
解州的鹽池,方圓一百二十里。經過長時間的雨期后,四周山里面的水便都注入鹽池中,但還沒有滿溢出來;大旱時期鹽池也沒有干涸過。鹽池里面水的顏色為正紅色,又因為在版泉之下,所以俗語也稱為“蚩尤血”。只有鹽池中間的一處泉眼,是淡水泉,有了這口泉眼,鹵水才可以凝聚成鹽。鹽池的北面有堯梢(音消)水,一說是“巫咸河”。鹽分含量很高的泉水,(如果)無法和淡水混合,就不能制成鹽。只要巫咸河內的水注入鹽池后,便不會再結晶成鹽了,所以人們又稱為“無咸河”,是鹽池的禍患,人們便筑起大堤來防備它,甚至比防備盜賊還要嚴厲。究其道理,大概是巫咸河的水是濁水,進入鹽池之后,其中的淤淀會堵塞鹽池的源頭,使得鹽池無法結晶制鹽,并沒有其他的原因了。